有星不能照月,农村年轻人的无奈

500

生育率还在继续下降。中国有生育能力的年轻人怎么啦?

继前面的《一个大龄剩女的自述》和《我们为什么“丁克”?》讨论不婚和婚而不育的这个群体后,今天我的这个帖子重点放在这部分人身上,即根还在农村的年轻人,但却在城市生活。这个群体基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候鸟式的在城市打工族,把父母和儿女留在农村的;再一部分是迁居城市,但仍是农村户口。有的把儿女接在了身边,有的则把儿女仍留在当地的。之所以讨论这部分人,是因为我认为这部分人目前是中国生育的主力。

我认为他们是生育的主力人口只是一种感觉,并没有统计数据可供支撑。这样的家庭一般是一对夫妇有两到三个孩子。多的也有四到五个孩子的。而这种状况在城市年轻夫妇中不可见。真正城市的年轻夫妇大部分只有一个孩子,少部分现在有两个孩子。当然也许有三个孩子的,但我没有见到。即使有可能比例也极小。

但这部分中国的生育主力人口并没有享受主力待遇,他们甚至是目前中国生育人口中待遇最低的那一部分。

举几个我周边的例子吧。

我三哥的二儿子,他有三个孩子,一男两女。两口子在城市做早点,而三个孩子则留在农村,由我三哥俩老带。为什么要这样。因为他们没有城市户口,在城市孩子上不了学。有的城市可以让农村孩子上小学了,但到了上初中他们还是得回到当地去。

我二哥的儿子也是这种情况,他有四个孩子,都是在农村读书,他们进不了城市学校。而这个俩口子也一直在城市打拼,做点小生意。

像我侄儿们这样的,可能还属于混得较好的那一部分吧,更不用说那些在工厂打工的那群农村年轻人了。

在我的家族群体中基本都是如此,无一例外。由此可推,农村年轻人基本都如此吧。

再说说那些对农村孩子开放学校的城市吧,但这些孩子在城市上的是什么学呢。有的城市专门设置了可以招收农村孩子上学的学校。但可以这么说,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些农村孩子根本享受不到。为什么?两大杠杆杠掉了:第一大杠杆就是户口。有的城市开放了小学,不是全部,只是部分。但到初高中,农村孩子还是得回到当地去。第二大杠杆是经济。几乎所有优质资源学校都要求有该学校招生区域的学区房。没有学区房想也别想。还是农村户口而来到城市的农村年轻人,可能是城市中经济最窘迫的那部分。在城市立足也属不易,哪有钱来买昂贵的学区房。所以对农村孩子所谓的学校开放,完全是一句空话。

我还有一个设想,即使农村孩子走进了这些优质学校,可能也不得不退出。为什么?因为学生在这些学校的支出农村夫妇可能无法支持。可能朋友们不理解,义务教育阶段不是不收学费吗?学费是不收,但其它支出相较于农村学校恐怕也是以倍数计算。

这就是我们生育的主力人口所享受的待遇,他们享受的都是剩下的,有的可能连剩下的也享受不到。这应该是我们政策制定者们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如果有一天连这部分人也不想生了,那可能中国真正的人口危机就出现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