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再怎么吵,她还是死了,不是吗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到今天,还是一场“罗生门”。

前段时间一篇名为《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的文章刷屏了,在文章的描述中,外地女孩疑似饿死出租屋,走出农村考入北京211,多次考公笔试第一却面试被刷,骨灰遗物竟被父母丢弃……

底层、名校、考公、失业、原生家庭,这些要素精准地切中了当下社会大部分人的焦虑情绪,大家也迅速从这些标签中拼凑出一个无力的社会悲剧。

不久后,由于文章影响过大,公众号自行删除了这篇文章。

然后有记者走访了女孩老家固原的村民、村委会,对文章进行了“辟谣”。

由此。

文章作者(女孩房东)、女孩父母、老乡之间,都提供了不同的信息。

相互交叉印证。

也相互矛盾冲突。

在多方信息下,还原出了这件事真实的过程吗?

时至今日,当热度退去,它也基本走向了大多数社会热点最终的结局——

不可知。

01

经典电影《罗生门》应该都知道吧。

一场命案,三方当事人,各执一词。

500

外地女孩死于出租屋这一事件,也在不同的讲述者中呈现出不同的版本。

首先是房东。

“我的租客,死在了我的房子里,时间久到尸体已经高腐,面目难辨。”

在有限的接触和了解中,房东试图用她能掌握的信息,还原出女孩的人生轨迹,甚至发散到一个更大的困境——“过程中有太多颠覆认知的地方,太多中国社会、中国农村难以触及、根深蒂固的痛苦”。

效果呢?

从文章被大量转发来看,的确是触发了更广的社会面,普遍的共鸣。

可最终,在压力下公众号又不得不否认这种“发散”。

强调这样的事件是“极端个例”——

500

由于讨论越来越激烈,网友的质疑越来越多。

咸阳市公安只好出面回应,的确存在这样一桩独居女孩出租屋死亡事件——

500

但。

也纠正了原文的一些细节,强调这位女孩并不“特殊”,而是很“普通”——

女孩并非211毕业,而是通过专升本进入北方工业大学;

家属也没扔掉骨灰,而是撒进了河里;

公务员考试笔试也没有第一名,她最高排名只有第25名,历次考试均未进入面试环节……

让人感觉上。

女孩并非“高高地坠落”,而是“平平无奇的失败”罢了。

最后。

在记者走访中,老乡也提供了类似的解读:女孩并不够出色,她的悲剧也不太令人惊讶。

500

围绕着整件事,似乎最核心的一点是——

“饿死”。

村民回答,这种说法“不真实”。

然而被问及真实原因,又说“具体死因我也不太清楚。”

但。

让人疑惑的是,既然不清楚,为何又能肯定说不是饿死?

同样的否认也来自于地方官员。

给出的理由是——

“正常情况下,一个33岁的成年人不会饿死吧。”

500

但。

“正常情况推断,不应该有人饿死”,和事实上是否饿死,好像是两个问题。

总之,经过辟谣后。

仍然疑点重重。

女孩真实的生活轨迹,更深层的原因,仍然暧昧不明。

就像是电影《罗生门》中。

樵夫、僧人、平民三人在破败的罗生门讨论竹林凶杀案。

500

没有上帝视角,也无法直面法官,而是跟随不同当事人的证词和旁观者的叙述一遍遍进入这个案件。

结果呢。

不是离真相越来越近。

反而困惑越来越重。

500

02

电影中,三个当事人都说了谎。

但别忘了。

还有第四个人也说了谎——

那就是故事的讲述者,案件的目击证人,当时恰好进山砍柴的樵夫。

500

他为了隐藏一把宝贵的短刀。

故意修改了故事细节。

500

在那篇文章中。

一个显性的讲述者,当然是房东。

不少人质疑她,不是专业的调查记者,但试图通过在女孩身上强加充满“痛点”的标签,来塑造“剧情”的冲突与张力,也成功地收获了大量的关注。

500

让人想起那篇《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

不过就目前来看,事件的主体是可靠的,当地警方也证实了案件存在。

有出入的在于一些细节:学历如何,笔试成绩是多少名……

因而我们也很难将这篇文章一棍子打死。

此外。

很容易被忽略的是,这篇文章还有个“隐藏的讲述者”——

那就是死者女孩自己。

虽然后来信息披露,“女孩考试成绩并非第一”,反驳了房东的说法;但这种反驳中,不也正好印证了文中其他信息的真实性——女孩的确报考了当地公务员,并且连续多年参加考试。

这样的故事,很可能是女孩当初告诉房东的。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

目前我们还无法确定,“夸张”的信息(比如笔试成绩第一),究竟是来自房东的博眼球,还是来自女孩最初的叙述。

虽然现在谁也不能说完全了解女孩本人。

但,也无法否认这样一种可能性。

按照村民的说法,“她是那种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

500

再结合她租的房子,价格相对来说是偏贵的。(这一点没有被辟谣,且看起来是真实情况)

也许女孩本身就是一个有更高自我期许的人。

那么,“211毕业”“笔试第一”。

究竟是一种恶意的谎言,还是在碰壁、被质疑的情况下,她用来维护自尊心的一种托词呢?

这种可能,也不能完全排除。

联想到《立春》,王彩玲是周围人的笑话,而心怀理想的她始终不肯妥协。

她对外人说——

我是中央歌剧院的首席女高音

500

你说这是虚荣?是吹牛?

还是,一个弱势者,在面对所有人异样的眼光时,强撑下去的支柱?

这些,都交由你来判断。

03

文章的舆论的声量,或许并非来源于事情本身。

而在于能否精准打到大众的痛点。

讲好一个故事,打造一个爆款,信息的来源、求证、传播、深度表达已经退居二线。

不止人性的幽暗与复杂,当下的种种,都在为《罗生门》落下新的注脚。

这一切好像在告诉我们。

后真相时代,我们渐渐从无力追问,变成了不想追问。

真的,假的,又如何呢?

如果我的情绪能够被击中,我的立场得以彰显,那不就可以了。

在这场舆论的“罗生门”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

那些报道真相、追问真实的主流媒体与调查记者为何还没有出现。

或许有一些,在忙着辟谣原文。

告诉我们不是怎样——不是211,不是笔试第一,不是饿死……

却无法进一步告诉我们什么——完整的事件经过如何,真实的女孩是什么样的人

仅仅提供了回应质疑声的即时快报,补上关于一些细枝末节的“马后炮”,止步于求证与打假的功能。

500

并不是否定媒体“打假”的意义,而是想问,那些标签打落之后呢?

她没那么优秀,家庭也没有那么贫困,也没有出现考公不公平的现象,她和家人的关系也没有那么不堪。

500

“(这名女孩)到底是病死的,还是怎么死的,家属不让尸检。”

她的死亡最终还是淹没在了这句官方通报中。

Sir想问的是。

难道并非面试第一,并非考入北京211,骨灰并未像垃圾一样被扔掉而是“按照地方风俗”撒进了河里……

就没有一条真实的生命消逝了吗?

她的悲剧就不值一提、不能被了解吗?

我们总说新闻已死,在今天,社交网络孕育的虚假信息、失真新闻、横行谣言,早已让我们身处的信息环境变得良莠不齐。

人们表达的急迫压制了对事实真实与准确的要求。

只是想看到自己想看到的,这已经成为一种蔓延于舆论场的诱惑,胜过了获取真相的初心。这些倾向又敏锐地被商业流量的追逐者所利用,让大众那些本该维护社会正义的善意与同情沦为专为传播定制的包装和捷径。

在这一过程中,报道也慢慢丧失了追问的自觉。

真相逐渐失声,退场。

但。

在现实“罗生门”的裹挟下,这次事件中,你也还能看到大家朴素的共情、求真诉求和正义感。

如果媒体重建自己的公信力,及时提供真实客观的信息,提供更加深度的调查报道,谣言、假信息自然会不攻自破。

单方面的信息源无法保障可信度,那么我们就去保证多方面的、经过查证的信息。

毕竟,虚假与错误的信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再追问真相,又或是已经失去了抵达真实的可能。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