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世界制造湾区NO.1,现在如何了?

500

作者 | 寇盼芸

近几年,制造业外迁、尤其是中国产业链向东南亚地区转移的现象引发了大量关注和热烈讨论。中国是制造大国、「世界工厂」,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代表的大量海洋城市,同样具有「制造业当家」的鲜明特色。

然而,伴随着全球产业的新一轮变迁,我国的制造湾区也正走到换挡升级的路口,如何应对制造业转移的趋势?如何调整思路、转换动力,重塑竞争力?相信这些问题很快会成为中国海洋城市绕不开的必答课题。

近些年,越南制造业园区的建设进入高速增长期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500

作为全球海洋城市之日本篇,本文聚焦在了世界知名产业湾区——东京湾区。

东京湾区曾是世界制造湾区NO1,也在上一轮产业变迁后开始进入探索和调整期,在制造外迁、产业升级、港区更新等一系列新挑战面前,不断谋划和尝试了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这些「探路经验」显然尤为值得中国海洋城市关注和借鉴。

东京湾区

500

值得说明的是,东京湾区一直是日本国家战略和资源最重要的「押注地」,也是政府主导下的人工规划湾区的全球典范,这点与中国十分类似。因此,本文是从分析日本整体海洋文化和政策导向开始,以更好地理解东京湾区的发展思路和策略来源。

东京湾中的京滨、京叶工业带,

曾是日本战略制造中心

500

01

不断强化的海洋意识

「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这是中国史书、也是关于公元四世纪以前日本情况的现存唯一史料《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中对日本的记载。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狭长的地形决定了其国土狭小、陆上资源匮乏,但「天无绝人之路」,相对广阔的海洋面积为日本储备了丰富的资源「惊喜」。

2023年2月28日,日本国土地理院使用数字地图统计显示,日本岛屿数量为14125个。而且日本每片陆地的海岸线延伸非常长,是美国的40倍以上,这造就了日本全长约35000公里的海岸线(日本国土交通省2016年的海岸统计数据)。

结果是,若论领土面积,日本在全球只能排到第61位;但若论海洋面积,日本的专属经济区和领海面积居然排到全球第6位。

四面环海的岛国日本

500

「向海」,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日本99.9%的自然资源是从海洋中得到的,日本贸易量的99%以上都依赖海上运输,长期「取之于海」积淀形成了日本与生俱来的「向海」意识和海洋文化,日本民众的生活习惯、饮食文化、艺术创作等都深受海洋文化的影响。

例如,日本为了「感谢海的恩惠,祈愿海洋国家日本的繁荣」而创造了「海之日」,成为全世界唯一将「海之日」定为国家法定假日的国家。

海之日期间的东京台场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500

在民间,日本各地渔民每年也会举行海洋祭祀活动来庆祝丰收,如「鲍鱼祭」「虾祭」「螃蟹祭」「海胆祭」,甚至每年5月5日的日本国民节日——男孩节,也被称为「鲤鱼节」,取自中国民间传说「鲤跃龙门」。

日本香取市鲤鱼节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500

在日本的文化作品里,「海」亦是永恒的灵感之源。日本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富士三十六景系列作品中,最出名的《神奈川冲浪里》正是凭借海浪汹涌澎湃的律动而封神,成为代表日本的象征性文化符号。

日本民间谚语中也随处可见海洋文化的身影,例如「腐っても鯛」,是说哪怕坏掉了的鯛也是高级鱼,译成汉语可以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船に乗る」代表着信任对方等等。

日本的象征性文化符号的代表

《神奈川冲浪里》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500

02

几经起伏的海洋战略

日本是一个天然的岛国,却并不是一个天然的海洋国家。他们取资源于海洋,对于海洋的探索意识和发展战略却几经周折。

1. 古代:

官方借力出海,积极与邻国交往

坐船出海,是四面环海的古代日本与外界交流的主要方式。海洋,是日本对外的交通和贸易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纽带。甚至可以说,正是借助海洋,日本吸收了来自中国、朝鲜等邻国的文化元素,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才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化。

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曾在《日本史》中表示「在中国文明的巨大影响下,日本到公元4至5世纪度过了野蛮阶段,进入了文明阶段」。

唐招提寺《东征传绘卷》描绘了

正在驶入唐朝港口的日本遣唐使船舶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500

古代日本一向重视与邻国交往,官方组织了一系列出海交流活动。《汉书·地理志》中就记载有日本来中国的记录:「夫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东汉初年,日本官方正式派遣使者来华,光武帝刘秀赐名以倭,授以「汉倭奴国王」金印。公元607年,日本圣德太子派遣小野圣子到隋,与隋正式建交,成为日本遣隋(唐)使外交的开端。

之后的公元7至9世纪,日本组织了大规模的「遣唐使」派遣计划,向中国学习法律制度、引进先进文化,唐文化及佛教文化在日本形成广泛传播。

《东征传绘卷》中鉴真一行人

乘坐日本遣唐使船,成功东渡的场景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500

2. 江户时代:

闭关锁国,基本关闭海洋通道

江户时代,日本开始施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自1633年日本德川幕府第二代领导者德川秀忠颁布了第一次锁国令开始,到1639年共颁布了5道「锁国令」,逐步完成锁国过程。

直到1853年和1854年,美国海军军官佩里的「黑船」进入日本,闭关锁国政策才彻底终结。200多年的闭关锁国中,幕府禁止各地建造大船,对外贸易也严格限制,此时的海洋反而变成阻断日本与外界联系的天然屏障。

「黑船」进入日本打破了闭关锁国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500

3. 明治维新之后:

海洋立国,跃升为海洋强国

从被迫「开国」到积极「开港」,日本深刻意识到了海洋安全和海洋经济的重要性,重新思考自身「海洋国家」的身份定位,逐步实现从「岛国」到「海洋国家」的战略提升。

明治时期,日本积极推动现代化,由政府主导开发海洋资源,发展以造船业、海运业、渔业为主的海洋经济并取得显著成绩。

「二战」后日本经济遭受毁灭性打击,日本走上了以经济为重心的发展道路。20世纪60年代提出「海洋立国」,日本海洋经济开始再度崛起,东京湾也作为一个整合性的经济区域开始建设。

东京大轰炸后的东京隅田川沿线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500

步入21世纪,日本的海洋战略持续升级。2007年日本通过了《海洋基本法》,2008年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海洋基本计划》,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日本「海洋国家」战略。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曾于2007年说到「利用海洋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课题,海洋基本法的实施标志着日本从今年开始朝着真正的海洋国家目标出发」。

03

曾经的世界制造湾区NO.1

东京湾区,是以环绕东京湾沿岸为核心的城市群,本质是首都地位加持下的超级城市群。

东京湾区,是日本海洋经济的「明珠」。这里以全日本国土面积的3.5%,产出了三分之一的GDP,汇聚了日本30%的人口。尤其是东京湾区城市群中的两大都市——东京、横滨,不仅位列日本六大都市,更堪称日本最闪亮的海洋城市。

左图:东京都市圈「一都三县」范围

右图:首都圈「一都七县」范围

500

东京——

国际公认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一概念源自由挪威船级社(DNV)和咨询公司梅农经济合作编写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报告,根据航运、海事金融和法律、海事技术、港口和物流、吸引力和竞争力等五个关键指标对各海洋城市进行基准测试,并评选出全球领先的海洋城市,是当前全球公认的海洋城市排名。

2022年,排名前五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新加坡、鹿特丹、伦敦、上海、东京。2019年2月,我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远眺东京湾

500

横滨——

第一个作为日本门户面向世界开放的港口城市

横滨港是日本解除闭关锁国政策之后第一个开放的港口,有「金港」之称,一直是东京湾区的核心对外窗口之一。因东京港开港较晚,一直到二战结束前,东京湾的进出口都主要是经由横滨港进行。

以横滨港作为对外「窗口」,日本引进了现代科学技术、修建了第一条铁路,横滨也快速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日本代表性的港口城市、繁华的国际贸易和商业中心。

时至今日,横滨港是日本的五大国际集装箱战略港湾之一,外贸集装箱吞吐量为日本第二(2020年数据);以人口集中地区的面积和人口来看,横滨是仅次于东京的日本第二大都市,是东京湾区的知识型创新枢纽,在总部集聚、湾区观光等方面成就显著。

横滨港未来21地区,

是横滨总部经济等新经济的集聚区

500

东京湾区,是全球知名的「制造湾区」。

东京湾区是世界范围内发展最成熟、GDP规模总量最大的湾区,2021年东京湾区GDP为20940亿美元,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经济总量分别为19020亿美元和12712亿美元。

而且,不同于金融特色的纽约湾区、科技特色的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的底色在于「制造」,时至今日,依然是全球知名的「产业湾区」。

东京和横滨之间的「京滨工业地带」,被称为「日本第一大工业带」,再加上向东形成的「京叶工业地带」,共同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地带。

京滨工业带核心区域示意

500

这里集中了众多世界级制造业巨头,奥林巴斯、尼康、索尼、三菱、佳能、富士通、川崎重工等近40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都安家于此,再加上巨头身后的大量隐形冠军企业,共同构成了庞大的产业体系。

可以说,在粤港澳大湾区之前,东京湾区一直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湾区N01。研究东京湾区近十余年的发展动向和未来发展新思路,相信对同样以制造为主的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的海洋城市能带来些许启发和借鉴。

东京湾区六大港口间

已形成了鲜明的职能分工体系

500

04

东京湾区的下一步是什么?

步入21世纪后,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亚洲制造的崛起,制造不断从日本转移至海外,东京湾区面临制造业空洞化的危机。

以造船业为例。

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就开始集中全国力量大力发展造船业,到20世纪50年代,日本终于在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超越欧洲成为世界第一大造船国,造船订单长期霸占全球50%的市场份额。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韩国、中国先后崛起为新的造船大国,全球造船市场份额持续从日本转移。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统计,截至2022年,以造船完工量的市场份额来看,中国在世界造船市场高居榜首,所占份额为46.6%,韩国和日本所占份额分别是29.2%和17.3%。

从日本的新船订单来看,1990年日本新船订单占到全球份额的54%,到2017年这一数字下降到7%,东京湾面临「订单枯竭」困境。

东京湾曾是全球造船中心,

现市场份额已下滑到不足7%

500

制造业的转移,直接导致了日本港口经济的式微。自1991年以来,集装箱物流迅猛发展,全世界的集装箱物流量增加6倍,这一数据在日本仅增加了1.5倍。

就全球集装箱吞吐量而言,日本最大的两个港口——东京港和横滨港,都已经跌出前20,东京港从1984年的第15位跌至了2015年的29位,横滨港从第10位下降至了54位。

制造出走的大势难以逆转,再加上日本国内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刚性限制,重新抢夺制造业显然力有不足。

为了避免产业空心化,日本开始谋划新的战略,对城市、产业、人才等资源重新进行「排兵布阵」,以期提升全球竞争力。而其中,作为产业龙头的东京湾区,毫无疑问成为战略实施的重地。

东京湾区产业迁移与扩散的整体趋势示意

500

纵览东京湾区从「世界最大工业带」向「知识型湾区」「都市型综合湾区」转型的历程,其中2条探索路径尤为值得关注。

1. 逐浪尖端海洋科技,

从「制造湾区」转向「知识型湾区」

20世纪港口经济大发展时期,日本采用的基本国策为「贸易立国」。

石油危机与港口经济衰落的双重压力下,日本国家战略及时从「贸易立国」转向「技术立国」——1980年,日本通商产业省发布了《80年代通商产业政策展望》文件,首次明确「技术立国」国策,20世纪末又进一步升级为「科技创新立国」战略,以技术创新构建产业新动力。

在向科技密集型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大学和科研跃升为「第一生产力」。而东京湾区,得益于首都身份的加持,国立顶级高校云集,又是日本大科学装置最密集的地区,迅速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按城市圈划分,位于东京湾的京滨工业带(东京和横滨都市圈)在科技集群总量指标中蝉联第一。

京滨工业带中的电气通信研究所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500

具体到海洋领域,东京湾区更是当之无愧的日本海洋技术研发及新兴产业的核心。2022年,全球「海事技术专利数量」排名中,东京排名第三(前面为首尔、鹿特丹),是全球最重要的海事技术城市之一。

▍举措①:成立海洋科技「锚机构」

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渔业、航运、造船等传统海洋利用领域处于世界高水平,但在研发、利用尖端科学技术的海洋研究开发领域却远远落后于欧美。

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感,日本的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合力强化海洋科学技术研究与利用,首要举措就是成立专门的研发机构。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和「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相继成立,标志着日本海洋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开端。

时至今日,这两个依然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研究机构,在基础研究布局、学术论文产出和承担大型项目方面都极具全球领先实力。

东京大学大气海洋研究所logo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500

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成立于1962年,主要从事海洋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是日本唯一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所,被称为是「成为海洋科学家的必经之路」。2010年4月,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和东京大学气候系统研究中心合并重组为东京大气与海洋研究所。

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500

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成立于1971年10月,旨在开展海洋研究开发以及海洋地球物理学研究,2004年更名为日本海洋地球科学技术中心(JAMSTEC),本部设立在横须贺,在东京和横滨等地也设有研究所。

该机构是世界领先的海洋科学组织之一,使命是「通过新的科学技术支持日本成为海洋国家,并为日本民众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研制的新海6500潜水器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500

海洋科研锚机构,还直接促进了东京湾海洋科学基础设施的提升。海洋科学是「重大科学」,有赖于大量高精尖的基础设施,诸如船只、远洋装置、沿海的实验室等大型昂贵设备和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球海洋科学报告》(GOSR)显示,日本科考船数量在全球排名第2,仅次于美国。而其中,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JAMSTEC)拥有日本大部分的科考船,尤其是全球级/大洋级的海洋科考船就有6艘。

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的深海钻探船「地球号」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500

▍举措②:培育海洋新兴产业

「海洋科技」不仅是「海洋开发」的手段,更已经成为全球抢滩海洋经济新增长点的产业必争之地。步入海洋强国建设新时代,中国的海洋城市,例如厦门、青岛等,近年来也都提出要「壮大海洋新兴产业」。

得益于技术创新立国国策形成的海洋科技积累,日本是较早培育海洋新兴产业的国家,在亚洲乃至全球都具有领先性。尤其在海洋信息、海洋资源能源、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关联产业等方面,已经初步构筑起新型海洋产业体系。

日本很早就开始涉足海洋能源领域

图为久米岛借助海洋温差发电的发电站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500

政策和资金倾斜,催生产业崛起。与其他产业类似,政府「无形的手」在日本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海洋生物产业为例。

日本通产省于1988年制定实施海洋生物技术计划,被视作日本的「海洋生物技术元年」。自此,日本的科技厅、通产省和农林水产省等政府机构纷纷为生物技术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例如日本农林水产省于1990年开启「海洋生物利用计划」,投资预算为15亿日元,用于研究海洋生物、废物的利用技术;还投资6亿日元建造了一艘新型海洋调查船「开洋丸号」,专供海洋生物技术的调查研究之用。

开洋丸号资源调研船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500

政府扶持下,企业界与学术界纷纷跟进。1987年,日本产业界和学术界联合成立了日本海洋生物技术学会,以东京大学和京都农业技术大学的科学家为核心,吸纳了数十家企业参与,并于1989年在东京举办了第一届国际海洋生物技术大会。

当前该大会已经成为全球海洋生物技术领域规格最高、历史最悠久的学术会议,也奠定了东京湾区在海洋生物技术领域的全球影响力。

新兴产业发展降速。步入21世纪,日本政府对生物科研的投资逐渐放缓,再加上整体创新创业环境不佳,东京湾区的海洋生物产业发展开始降速。

数据显示,日本医药研发资助占所有政府研发资助比例,从1998年的2.6%,小幅增加到2020年的4%,而美国则是从12%增加到27%。

近些年东京湾的产业升级核心为

机器人、新能源领域

500

发力创新创业环境,谋划下一个十年。海洋新兴产业属于典型的强研发驱动产业,还以海洋生物技术为例,生物技术最初就是诞生于基础科学研究,美国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发源地,美国最早的一批生物技术企业全部是从大学出来,是科学家与资本结合的产物。

然而,长期以来,日本的创新体制以大公司为主,大学和民间的创业文化十分薄弱,甚至一度被称为「创业真空」国度。日本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尝试作出改变。

近几年的政策重点,落在了深挖大学的创新创业潜力上。2021年11月,日本设立了880亿美元的「大学基金」,向研究型大学提供公共资金,用于培养创新人才,并促进研发向商业部门进行技术转让。

2023年6月,日本政府进一步提出了「综合创新战略2023」,将正式启动「全球创业校园」的构想,吸引麻省理工学院(MIT)等海外顶尖大学到东京办学,通过向其学习,培育能在世界立足的初创公司,并在日本全国范围内促进创业人才的培养,构建创新生态系统。

综合创新战略2023中的科技创新政策三大支柱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500

▍举措③:无处不在的海洋教育

无认知不参与,无认知不消费。缺乏大众认知,是全球海洋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随着各国海洋战略地位的提高,发展海洋教育,壮大海洋专业人才、提高大众认知,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

日本同样构建了完善的海洋教育体系,特别是在学校海洋教育之外的社会海洋教育尤其值得一提。在我国大力推行研学的今天,值得各海洋城市学习借鉴。

社会海洋教育,是日本自上而下推行的一项全国战略。2007年颁布的《海洋基本法》中专门提出要「促进国民对海洋的理解」,并作为一项基本方针;2016年日本政府宣称,力争到2025年在全国县、市、区全面实施海洋教育。本文开篇所提到的日本政府设立的「海洋日」,也是日本在全国范围内强化社会海洋教育的重要举措。

日本的海洋教育活动

500

政府引导,各类社会团体和组织负责实施,推出了形式丰富多样、寓教于乐的海洋教育项目,而且尤为注重体验性。

由各类协会组织举办的海洋教育活动。例如位于东京湾区神奈川县江之岛区域的非营利组织「日本海洋教育与体育促进会」,是日本目前唯一能够开展体验式海上运动的组织,也是日本最大的综合海洋体育教育组织。

该组织致力于普及海洋运动和海洋教育,为幼儿、青少年、家庭主妇和老年人提供各类了解海洋与亲近海洋的项目,例如游艇、风帆冲浪、站立浆板等,让人们在学习海洋运动的同时,提升海洋意识。

日本海洋教育与体育促进会宣传页面

(来源:oceansport)

500

东京湾的「海湾设计协会」「大地守护协会」等组织发起的「潮间带」海洋环保教育项目,也极具示范性。主要是带领市民清理浒苔和海岸垃圾,以实践的形式帮助人们吸取历史教训、增强保护海洋的意识。

大学作为知识资源供给方,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海洋科普,包括教育课程开发、担任教育导师等,极大提升了社会海洋教育的「含金量」。

横滨国立大学负责的「趣味船教室」在日本影响十分广泛。该项目是为了纪念日本造船学会成立100周年,1996年在日本造船学会与文部科学省的联合支持下成立,由横滨国立大学浮体运动学研究室负责运行。

该活动免费报名,每次抽签选出约100名参加者,由横滨国立大学派遣讲师,通过实际的船港体验、讲解和试验,带领公众和下一代「认识海洋,熟悉海洋」。

从2006年开始,「趣味船教室」活动扩散到整个东京湾乃至关西、西部等区域,各地活动突出地域特色且独具匠心,已成为知名海洋教育品牌。

东京湾横须贺举办的「趣味船教室」活动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500

此外,日本政府、财团与大学积极展开全民海洋科普活动,如与九州大学站开展的「海洋与日本项目」。

海洋与日本项目的组织结构及活动

(来源:umitsunagi)

500

500

2. 【路径二】升级港城建设,

从「工业港口」到「都市型综合湾区」

2003年,日本政府开始实施「观光立国」战略,2006年《观光基本法》将旅游业定位为21世纪日本的立国之本,以举国体制大力推动入境观光,拉动经济增长。

乘着国际化和全球经济发展的东风,日本成为了东亚入境旅游大国。世界旅游理事会数据显示,2019年旅游业对日本经济的贡献率高达7.1%。

以东京为核心的东京湾地区一直在日本观光中居首位。日本观光厅发布的「2023年1月-7月日本都道府县外国人住宿者数量统计」中,东京都高居榜首,并大幅领先第二名的大阪府。

TripAdvisor公布2024年目的地排名榜单中,东京在「热门旅游目的地」中排名世界第一;国际知名市场研究公司欧睿国际发布的《2023世界旅游城市排行榜》中,东京从20位跃升到全球第四位。

东京是世界热门旅游目的地

500

然而,发展近20年,日本的入境观光开始面临新形势,逐步从聚焦总量的1.0时代,迭代到聚焦高质量、高价值化发展的2.0阶段。在此阶段,日本国家层面及各地区都开始对旅游资源和发展思路进行重新梳理和升级。

东京湾区正是借此契机,将湾区土地再开发与观光立国2.0结合,定位打造「国际观光港湾」,以应对制造出走后的新局面。

发展湾区旅游的临海副都心

500

早在2014年3月发布的东京港第八次修订港湾计划中,东京港就明确提出要「另辟蹊径发展旅游业」,带动东京湾港区逐渐从过去服务于制造业、工业生产,转向服务业,并提出借势2020年东京奥运会,打造成「东京港的创造——享誉世界的城市型综合港湾」的新目标。

2023年发布的东京港第九次修订港湾计划,再次将「观光港湾」确立为东京港建设的四大目标之一。

与东京港同步,一直以「海洋都市」定位的横滨,也早在2014年就开始发力观光港湾建设,2014年发布的「横滨港港湾计划」中明确提出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放松的港口」。

横滨湾

500

▍举措①:建设大型客运码头,发展邮轮经济

邮轮经济,正在成为东京湾区观光经济的新增长点!

伴随着经济发展,近年来国际邮轮市场「东移」明显,亚太地区邮轮需求激增,市场规模增速远超欧美地区。

日本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日本国土交通省数据显示,日本邮轮人数连年增长,2019年为35.7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而且,邮轮经济被称为「水上黄金产业」,拥有1:10的带动效应。日本内阁府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大型邮轮每位乘客的消费金额为3.8万日元(不含住宿费)。

东京湾区作为世界到访日本的海上门户,发展邮轮,能在空港之外,拓宽世界游客到访东京湾的观光通道,吸纳更多观光流量。

因此,与已经成熟的动漫旅游、文化艺术旅游相比,尚处于起步期、极具未来潜力的邮轮旅游,无疑成为湾区在日本观光经济2.0阶段争取观光增量和高价值游客的重要「杀手锏」。

东京湾区停靠的邮轮

500

为此,东京湾区的两大都市——东京和横滨,纷纷借其港口布局和强化邮轮经济,最核心的举措就是新建大型客运码头。

以东京为例,长期以来国际邮轮据点主要位于内陆的「晴海客船码头」,随着船舶尺寸的持续增加,既有港口难以满足巨型邮轮停靠要求。为此东京都政府于2015年动工在滨海侧新建了可以收纳大型客船的东京国际邮轮码头,并于2020年9月正式开业。

东京港晴海码头与东京国际邮轮码头的位置示意

500

东京国际邮轮码头

500

横滨一直是世界邮轮旅游的重要基地,在东京的晴海码头因限制无法接待巨型邮轮时,横滨港是大量巨型邮轮的首选、甚至唯一选择。

过去横滨港邮轮主要停靠大栈桥(大さん橋)国际客运码头,该码头最早建于1889年和1894年,1964年全面扩建、1988年再次大规模扩建、于2002年竣工重新开放,是世界领先的邮轮码头之一。但面对邮轮旅游的兴起,该码头也已无法满足激增的邮轮需求。

2017年7月,横滨港被国土交通省指定为「国际邮轮枢纽港口」,借此契机,横滨开始对邮轮港口进行系统化地改造升级。

横滨港邮轮码头分布示意

500

一方面对既有的新港客运码头大幅升级改造。

新港码头竣工于1917年,是横滨港的发祥地之一。相比大栈桥国际客运码头,新港码头位于港未来21,更接近繁华地区。

改造后的码头对硬件进行了升级,可容纳排水量11.6万吨的邮轮;更重要的是,采用了片区开发思路进行改造,整个区域摇身一变成为日本第一座将「国际邮轮码头」「商业设施」「酒店」合而为一的复合设施——横滨锤头,于2019年10月对外开放。

改造为旅游综合体的新港客运码头

(来源:神奈川旅游官网)

500

另一方面新建客运码头——例如本牧码头。

本牧码头于1970年填海完工,是横滨港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之一,处理横滨港约50%的集装箱。为了促进邮轮旅游,政府计划在A突堤开发一个多用途码头,在货运之外增加客运服务,供22万吨级的超大型邮轮使用,目前还在规划建设中。

▍举措②:

瞄准国际商务客群,拓展MICE观光

发展MICE观光,是日本观光立国政策2.0的发力重点之一。2023年5月,日本内阁通过了新的《观光立国推进基本计划》,明确提出要推动吸引高附加值旅行者和MICE观光,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会议举办国。

东京湾长期占据日本MICE地榜首,日本旅游局(JNTO)数据显示,2019年日本举行的国际会议数量为3621场,创历史新高。其中,东京排名第一,横滨市(277场)排名第5,而且横滨早在2013年就被指定为「全球MICE战略城市」。

横滨围绕海洋主题,打造的旅游休闲区

500

500

步入日本观光立国的2.0阶段,东京和横滨更乘势强化MICE,将其作为未来观光产业的重心,尤其是横滨。

2023年12月,横滨专门制定了《横滨市观光·MICE战略》,致力于以全市为载体,到2030年将横滨全境打造为MICE观光地,提升「MICE举办地横滨」的全球品牌形象。

开放多样化MICE场所。横滨拥有日本排名第一的MICE容量,位于港未来21地区的横滨太平洋会展中心是日本最大的一体化会展中心,2010年的APEC经济会议、2017年的亚洲开发银行大会等世界知名会议均在此举办。

近几年,伴随东京奥运会的举办和会展市场的全球扩张需求,横滨新建了更多会议会展设施。例如,2020年4月在邻近横滨太平洋会展中心的区域新建了一个MICE设施——横滨港未来国际会议中心(Pacifico Yokohama North),进一步壮大了这一MICE综合体。

横滨港未来国际会议中心综合体

500

除了新建,横滨还在全市范围内挖掘、推广更多独特的MICE场地。很多日本开国时的历史建筑、神社和寺庙等文化财产,以及特色日本庭园等,都作为横滨独有的会议会展场地而增强了横滨MICE的吸引力。

横滨红砖仓库

500

横滨三溪园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500

甚至,横滨市会议观光局(YCVB)联动了越来越多的大学加入到MICE建设中。

横滨市拥有26所大学,横滨市不仅拓展大学作为国际会议和展览的举办地,而且将大学教授作为「潜在的MICE组织者」,发挥教授的专业领域优势,去对接国外的知识、人才与技术交流等资源。

联动城市观光资源。除了专门举办会议的场地以及配套的餐饮、住宿等,横滨市还调动起整个城市文旅来丰富会后活动,为参会者构建一个深度游览横滨的体验之旅,带动观光业。

提升、丰富城市观光景点和硬件设施是一方面,如何建立将MICE与观光真正结合起来的联动机制更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横滨市努力的重点。

横滨整合资源,瞄准年轻人推出各类婚庆活动

500

500

横滨正在面向MICE参与者建立全市接待和流通体系。

例如,横滨太平洋会展中心与横滨最大的旅游景点-横滨中华街的发展协会于2022年2月签订全面合作伙伴协议,会展中心的访客可以借力横滨中华街提供的特色观光套餐,游览横滨旅游景点;位于景点和商业区的游客,也可以在观光之余了解到横滨的MICE优势。

横滨中华街区域

500

▍举措③:强化港城建设,发展总部经济 

发力港城建设,对湾区土地进行再开发,是东京湾区较早布局的重要举措之一。

20世纪60年代前后,东京湾的快速工业化完成后,如何疏解资源、解决东京中心一极结构造成的大城市问题成为首都圈规划思考的重点。为此,东京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提出建设副都心的计划。

之后的数十年内,东京都内的七个副都心相继崛起。作为升级版,1986年制定的《第四次首都圈基本规划》进一步提出要在首都圈范围内培育业务核都市。正是在此过程中,东京湾区逐步更新升级了港城建设。

500

旧瓶换新瓶,建设新港城。作为制造湾区的工业「遗留」,过去的湾区土地要么是工业用地,要么是滨海荒地,在新一轮建设中,重点是牵引港区功能向城市服务功能充实的「自立型都市」转变。

这是从工业经济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东京湾区在应对制造出走后的刻意引导。最具代表性的是横滨港未来21(MM21)。

横滨是典型的港口城市,港比城早。1859年7月横滨港开港,1889年4月横滨才正式设市。开港后,横滨最初开发的地区为中区和西区,积累了大量工业厂房。

港口工业的式微,叠加东京强劲的虹吸挑战,20世纪80年代前后横滨决定转移、废除市中心原有的码头、工业,转而打造产业复合型、滨海特色的城市新中心,强化横滨在新时代的城市竞争力。

MM21正是这一战略的核心承载,它位于西区及中区交界的滨水片区,1979年推出MM21计划(横滨市中心海滨综合开发计划),1983年三菱重工造船从港区迁出,MM21开始边整理腾退工业土地、边填海造地进行都市更新。

1970年代—1990年代MM21区域变化

500

MM21更新的目标是建设一个繁华都心,集聚新兴产业,尤其是总部经济。横滨市港湾局港口振兴部整备推进科长蝦名隆元就曾指出,横滨与东京之间交通便利,借助自身的地理优势,横滨港希望让港未来21地区形成一个公司总部聚集的地区。

为此,MM21新建了现代化的商务办公区,并配套了高等级的文体设施、水绿环绕的滨海环境、低碳智能的基础设施。

如今的MM21,是三菱重工、富士通、索尼影像、日产汽车的总部所在地,也是富士、LG、京瓷、村田制作所、苹果、联想等企业的研发中心聚集地,更是横滨最热门的旅游胜地。

横滨港未来21地区

500

从港未来21到横滨市中心,都心在长大。2015年横滨编制了最新的市中心临海地区更新规划,以强化市中心的视角,重点是加强包括MM21在内的中心各组团的相互联动,强化市中心的整体有机发展,形成与港口共同发展的、更大的横滨市中心。

横滨市中心主要组团及空间强化策略

500

新瓶装新酒,植入滨海特色内容。相比于其他副都心和业务核都市,位于滨海区域的港城打造,在「标配」功能基础上更有意凸显了海洋魅力,差异化塑造了东京湾区都市的「另一面」。

2014年东京港湾局的第八次修订港湾计划中,提出的核心目标为建设港口功能和城市功能有机结合的、具有魅力的都市型综合港口。并特意提出,对于居住在临海地区的人们,以及到访的观光客等所有人来说,滨水空间是重要的环境资产,要致力于恢复人与港口、海洋的联系,打造「充满喧嚣和自然的海滨」。

位于东京临海副都心的台场就是最大化海洋魅力的典范。台场的公园绿地都滨海设置,最大化城市亲水性;而且打造了多样化的海洋风情商业,甚至部分居住都在滨海,营造出极具切换感的海洋生活。

东京湾滨海区域,

正在打造「充满喧嚣和自然的海滨」

500

产业内容上,港城也更加强调海洋的冒险精神,是整个湾区探索未来产业的前沿「触角」。

台场建设时,就瞄准了前沿产业,打造未来梦想之城。《临海副都心都市建设推进计划》提出「为了让东京成为富有魅力、充满活力的都市而繁荣起来,临海副都心有必要成为东京经济的先导角色,谋求振兴和培育肩负21世纪的产业」。

台场围绕汽车产业的推活动广

500

500

今天,东京湾区则更进一步。2021年4月,东京都政府启动了「东京湾eSG项目」(1.0版),以「临海副都心」和「中央防波堤区」为舞台,描绘了50至100年后的未来城市,致力于在湾区建设东京的未来。

具体而言,项目目标是通过「下一代出行」「前沿可再生能源」「环境改善和资源循环利用」等策略,建设一个应用最尖端的数字技术、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城区。截至2023年4月,已经有168个合作伙伴参与,计划于2040年初步建成。

东京湾ESG项目区位示意

(来源:东京都政府)

500

总结而言,东京湾区曾凭借「世界最大的工业地带」、以硬核的「制造湾区」属性跻身全球三大湾区,是世界知名的产业湾区,而且到今天依然是全球经济规模总量最大的湾区。

但在世界产业转移、全球湾区竞争加剧的新阶段,东京湾区也面临着制造出走、后劲乏力的巨大挑战,如何找寻增量、重塑新动力成为当前东京湾区正在攻克的最大课题,也是同样以制造为主的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和海洋城市在未来必将迎来的重大课题。

东京湾区夜景

(来源:图虫创意)

500

近些年来,东京湾区在从制造向海洋科技的升维路径探索、重塑港城魅力以抢夺全球观光业和总部经济等的实践经验,值得中国的海洋城市们借鉴和提前布局!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