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开始明确反对产业内卷、提倡服务消费之前的一年,我絮絮叨叨的16篇文章

按:7月30号的政治局会议公报提到

要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要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把服务消费作为消费扩容升级的重要抓手,支持文旅、养老、育幼、家政等消费

以及   

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

这两大方面,都是本号一年来发文的核心主题。看到决策层比较快地正视这些问题,还是觉得有点意外和高兴的。

本来打算挑几篇重发一下,前天发了第一篇。但今天一看,觉得剩下的也篇篇都挺好,也懒得挑了,都列在这里吧。文章虽粗精不同(当然是粗的多精的少啦),但拉开时间线一看,随着讨论的深入,议题也出现了深化。

1.解决内需不足,最终要靠发展服务业(240809)

这篇作为开山篇,既交代了我“颖悟”的经验缘由,就是参观了一所“国际学校”;又构建了一个两部类经济模型,说清楚了基本的经济原理。

2.为什么中国的财富生产能力这么强大,大部分人民生活过得还是不富裕?(230815)

这一篇初步提出了服务业其实是对生产出来的物质产品的一种分配方式,并驳斥了林毅夫反对消费拉动经济的观点。

3.三产不仅是一种生产,更是一种分配(230903)

这一篇其实是我微信朋友圈的截图,接受“新潮沉思录”公号上一篇文章的启发,明确服务业是一种分配方式,而且,不仅是物质产品的一种分配,相对制造业也是一种更平等的收入分配方式

4.预制菜在经济上可能也是一个昏招(230924)

这一篇实际是延续前一篇,借助预制菜的例子,说明服务业相比制造业(预制菜也是一种制造业了)具有更好的就业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更有利于内循环。

5.中国应该做好的几件难而正确的事(230914)

这是一篇纲要性的短文,分了三个小部分,经济方面只占第一个小部分,明确提出发展服务业是“以市场的方式改善收入分配”。

6. 拿出20万亿,然后怎么改善收入?(231018)

这篇是解释和延伸经济学家张军提出来的,省下过度基建的钱用于公共服务,从而改善居民的家庭收入的想法。解释在于,这种看似纯花钱的做法,其实在宏观上是产生现金流的;延伸在于,在加强公共服务之外,提出了如何通过市场方式增加居民劳动收入的问题,其实还是要回归到发展服务业。

这一篇还讨论了直播和电商的问题。它们也是就业和收入分配不友好的,这点与制造业有相似之处。被挤掉的商业服务业本来是有较好的就业和收入分配效应。

7.胖东来的模式到底能不能推广(240306)

这篇是拿胖东来的例子,说服务业作为一种分配方式怎样从微观推展到宏观层面。这篇提出,要深入实现服务业作为一种分配方式,需要超越资本主义的逻辑,

从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的角度看,一家企业在经济体系中的职责和作用,不只是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而且通过雇佣也提供消费需求

这篇还区分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角色和动机,从而从消费作为一种资源和能力与层级政府的角色这两个方面预示了接下来的讨论。

8. 从解放生产力到解放消费力——五一节论落实休息权的紧迫性(240503)

这篇比较重头,五一假期写了好几天。简单回顾了建国后始终以生产为中心、忽视消费的长期倾向,指出“这种不需要考虑消费力的经济增长,虽然持续了70年,仍然只‘是一种偶然’”。

这篇的主体内容是讲反职场“内卷”、落实职工尤其是年轻人的休息权,对于促消费的重要性。此文首次出现关于消费的“公地悲剧”的提法:

这是关系民族还有没有后的大事,由不得那些无良资本竭泽而渔、陷入“公地悲剧”:你不压榨年轻人,年轻人会被你的对手压榨从而打败你。至于中华民族因而无后了,到时人家资本家先润为敬

500

9.中国几百个城市如何实现非内卷地发展(240525)

这篇受投资家朱国勇的一个视频的启发,把发展服务业的具体思路落实了一大步。发现城市间的文创旅游是服务业的巨大增长空间,而且不像制造业或者高科技,大部分城市都有机会。城市之间通过发展旅游互相赚钱,再通过乘数效应带来更多就业和收入,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城市之间不增加物质财富,互相赚钱,就能实现良性的经济发展?这似乎有点反常识,文中给出了解释,其实我们之前的8篇文章也一直在解释这一点。

10. 打破生产越来越发展、生活却越来越卷这个“悖论”,关键靠什么?(240615)

上篇已经把“内卷”列入标题了,这篇则把内卷作为讨论的主题。这种“转进”倒不是因为思考更深入了,其实是因为网上对生产内卷的讨论越来越多了。其实问题本质跟我们发展服务业的讨论是相同的,只是问题焦点不同。这篇在论证上的进展,是用工业替代农业成为主导产业的逻辑来类比服务业替代工业的逻辑:

工业品生产,既是提高全体成员生活水平的手段,同时也是粮食等农产品,向不事农业生产的城里人进行分配的手段。 

到了现在的后工业社会,类似的部类交换就发生在工业和服务业之间了。就像当初工业品一部分是用来“使能(enpower)”农业的,一部分是用来让全体成员“消费升级”的;现在的服务业,也是一部分用来“使能”工业,这就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有一部分也是用来让全体成员进一步“消费升级”的,这就是医疗、教育、文体娱乐等“(人的)再生产性服务业”。

11.鼓吹产能、鼓吹内卷的两个基本错误(240622)

其时网上关于出口内卷的讨论已经白热化了。这篇是对一个公号大V“大树乡谈”的驳斥文,算是正面刚产业内卷的开始。“大树乡谈”的错误其实是挺产能派常见的错误,一是以为产业高端化本身是目标,其实撇开战略性考虑不谈,高端化是为了更多的增加值,但你出口内卷,增加值反而因为价格下跌过度而下降;再一点,不知道一国从顺差中获得的好处跟国内的内循环的乘数有很大关系,乘数大,少量顺差就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刺激效果。中国现在因为内循环不畅,乘数很小,从外贸赚了钱对国内经济的效应也很有限,疫情期间的外贸飞涨经济仍不行就是例子。以上两点都可以通过发展服务业解决。

12.作为一个劳动者,你得多缺心眼儿才会跳出来反对涨工资?(240705)

这篇也是驳斥文,针对从普通居民的角度正面美化产业内卷的观点。该观点看似很直观:产业内卷不好吗?物价低、服务价格低啊,这是中国人的福利;提高工资,不就会涨物价吗,我这点收入不是更捉襟见肘了吗。很直观,似乎符合人们的常识。但经不起经济学的反思。物价是低,但你未来的收入会更低。涨工资本身带来收入效应,但涨工资带动物价上涨带来支出效应,两边合在一起的净效应是啥?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对此本文作了清晰的分析。

本文在思考上的推进是从把地方政府的角色引入进来:

在做大的同时分好,在分好的同时做大……当然,具体机制上还有个层级错位的问题。就是宏观上做大需求对全社会有利,但微观上多数老板都不愿给员工多分。如果别的老板多分,别人的员工有钱买东西买服务、让我赚钱最好,但我的员工最好少开工资把钱都留给我。这就是消费上的或者收入分配上的“公地悲剧”

不光老板是这样的,到目前为止的地方政府也是这样的,希望自己辖区多生产、多交税,到别人的地盘上去卖。这是中国经济出问题的根本原因……要实现我说的转变,国家的中观激励机制应该有变化。让地方政府不再只追求生产了,也注重本地消费,注重本地劳动者的收入提高。

13.中国怎样突破辜朝明“被追赶的经济体”的魔咒(240710)

这是一篇比较理论性的。我对辜氏理论中的“黄金时代”作了抽象:

辜氏所讲的“黄金时代”的本质是什么?生产率提升和收入分配改善同时发生,生产力和消费力同时释放。生产率提升意味着财富快速增长,而收入大幅度改善则意味着大众有消费能力,能形成强劲的“国内大循环”,使消费和投资都兴旺,经济加速增长。

各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后期,因为制造业生产率的发展和劳动工资的提高会有这么一段“黄金时代”。问题在于,在后工业时代,能不能人为制造和维持这种生产力和消费力同时释放的状态?我的答案是,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继续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发展服务业,创造就业,改进收入分配,持续提升消费力,就可以人工创造和维持“黄金时代”了。只不过:

现在提升生产率和维持消费力的不是同一群人了,这在“自然的”市场经济中不可能发生,但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合理追求的目标。

这里又回到了“社会主义”,遥相呼应了第7篇关于胖东来模式的讨论。

14.武汉无人出租车带来的就业恐慌应如何化解?(240711)

这篇也是参与时事热点讨论。对于以无人出租车为典型的人工智能挤出就业,国内外很多经济学家提出政府直接向民众发钱,以刺激消费。本篇像以往一样主张用发展服务业来解决问题,进展之处是提出来,政府可以具体通过发消费券来支持特定服务业的发展,以及这种做法比直接发钱好在哪里。

15.广义的消费税才能激励地方政府释放消费力(240714)

临近三中全会,网上对消费税改革的讨论非常热烈。这篇从促进消费、促进地方政府支持消费的角度,提出广义的消费税才能让地方政府对改善消费环境真正上心,让消费更明白、更质优价廉;地方政府还会用心发展服务业,给本地居民带来更多就业和收入。既有支出效应又有收入效应,相比之下,被多收的一点税不算什么。

这篇是对如何激励地方政府转型的一个更集中的探讨。

16.AI时代怎么解决赚钱的行业没就业、有就业的不赚钱的问题(240721)

三中全会结束,“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成为网上舆论的一个话题。《决定》文本一公布,就草就了本文。提出,工业时代有投资就有就业,自动形成收入分配;AI时代投资可以赚钱,但没就业,“赚钱的行业没就业,有就业的行业不赚钱”,比辜朝明“被追赶的经济体”中的问题还麻烦。这种情况下可以说,传统工业时代生产的过程也是收入一次分配的过程已经改变了,因此传统的市场负责一次分配+政府负责二次分配,这样的生产关系已经不适用了

在AI时代,分配最主要的不是像在工业时代那样,在同企业的资本和劳动者之间,而是在宏观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

要改变生产关系以适应AI时代的生产力。一部分经济学家提出直接向公民发钱,这是用金融政策取代分配政策。正确的做法是,政府从深度AI化的部门收取“就业税”,用来补贴创造就业的服务业部门:

这就跟工业社会中对农业的补贴一样:农业绝对必要,但不赚钱,所以就用工业收益来补贴农业。现在是服务业绝对必要,但不赚钱,就用工业收益来补贴服务业。

此外还有一篇,是本网发布的:

《鼓吹产能、鼓吹内卷的两个基本错误》一文被置顶后产生的万字讨论整理 评论 3 财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