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外交部后感

童年时,外祖父尤为偏爱向我讲述春秋时代那纵横捭阖的传奇故事。那些满腹经纶与宏图大志的纵横家们,在各国间疾驰,他们以超凡脱俗的智慧、犀利无匹的辩才以及敏锐的应变能力,在乱世中游刃有余。他们恪守道德准则,坚守底线,倾尽全力构建一个互利共赢的局面。正是他们的不懈奋斗,为动荡的天下带来了一丝安宁,让无数生灵得以幸免于战火的蹂躏。

后来,外祖父书架上的《三国演义》,成为了我周末最为亲近的「枕边读物」。对于书中诸如曹操的雄才伟略、董卓的残暴专横、关羽的义薄云天、吕布的骁勇善战、赵子龙的忠勇无畏等英雄人物,我虽心存敬仰,却未至于痴迷。反覆研读品味,真正令我沉醉的,是诸葛亮与鲁肃之间充满智慧与谋略的对话场景,以及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经典桥段。

这些故事,在我心中悄悄种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成为一名外交官的愿望。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因为香港独特的体制,从事外交工作似乎遥不可及,心中不免涌起一丝失落。幸好,后来有机会被单位派遣海外,从事对外经贸工作,虽然并非外交领域,但也算是命运对我儿时心愿的一种回应。

在高中学习中国历史时,读到关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那一段历史,列强的步步紧逼、得寸进尺,让我深刻理解了那句无奈的「弱国无外交」。似乎唯有发展坚船利炮,才能在国际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

「弱国无外交」,真是如此吗?回顾春秋时期的纵横家,有哪一位是为了强国结盟而游说的呢?相反,他们往往为弱小国家四处奔波,只有这样,才能在夹缝中求得生存。若弱国真的没有外交可言,他们又何需如此劳碌!蜀汉的弱小,无需赘述。诸葛亮一次又一次凭借其智慧、对时局的精准分析,剖析利弊得失,加上恰当的战略布局和战术执行,从而凝聚共识,构建命运共同体(请注意,这是《三国演义》中的说法!非正史)。

在国外四年时光里,尽管面对工作上的挑战,有需要突破的难关,但谈及「弱国无外交」,并也非全然正确。从事外交工作(至少在外事层面),有军事实力作为后盾固然有利,但这绝不可能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外交讲究的是深厚的史学底蕴、精确把握是非曲直、对局势演变的敏锐洞察、拥有光明磊落的立场,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不要小看外交部发言人每日简短而有序的发言,这绝对是一种学富五车、练就上乘内功的表现,他人难以轻易模仿。没有这些,仅凭武力示威,再用言语恐吓对手,绝非长久之计。最重要的是立场坚定、知己知彼,无论别人如何评价,理他「白鸽」抑或「战狼」,都可以从容应对。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后汉书·虞诩传》)。

虽然未能成为外交官,离开外事岗位也已十多年,在这纷烦复杂之世、百年未见变局之下,有机会拜访外交部,旁听每日新闻发布会,甚至在那个世人熟知的新闻发布台前驻足留影,这一切都让我无比激动。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