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变革:远见与创新的结晶

2023年12月6日,网媒PV Magazine报道了一则关于Oscilla Power的新闻。Oscilla Power位于西雅图,是一家海浪能源转换技术开发商,与两家缅因州的高等院校合作,共同研发了名为“Triton”的海浪能设备原型。据报道,Triton可以将海洋波浪运动转化为最高1兆瓦电能。

Triton被赞誉为一个创新的设计,利用增强海洋波浪的有规律运动,产生能源,并在各种条件下巧妙地捕获海洋能源。如果成功,该原型将标志着技术的“重大进步”,并展示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的潜力。

这则报道,让笔者想起《中国日报》在2023年6月报道的一个开创性事件(《国家与浮动波能一起跨越》),详细介绍了南鲲的试运营。南鲲是中国自主设计和自主制造的兆瓦级浮动波能设备。作为一个浮动的动力源,它利用水下液压系统吸收波浪,以及专门的能源转换系统,支持着发电、控制和系泊系统。这个“移动充电源宝”,特别适用难以连接电网的沿海地区或偏远岛屿。

南鲲不仅仅是一个原型,重达6000吨的南鲲每天可发电24,000千瓦时——足够供给多达3,500户家庭使用。除了为沿海地区或偏远岛屿提供清洁能源之外,它还可以支持各种海洋应用,从观测到海水淡化、海上氢生产和深海养殖。南鲲的兆瓦级容量代表了中国波能技术的重大进步。

自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一直是制造型经济体的命脉。上世纪70年代,当欧佩克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施石油禁运时,西方国家面临着能源短缺和恶性通货膨胀的严重影响。许多人将那一时期描述为“能源危机”。能源危机促使世界各国重新评估其能源政策,并开始寻求替代来源。

例如,美国加速了国内油气开采。在“页岩革命”之后——这是一系列技术增加油气开采的组合——美国成功地将自己转变成一个主要能源出口国。在大西洋东岸,法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建设核电厂,而德国则向俄罗斯寻求经济实惠的液化天然气。当然,欧洲国家总体上一直非常积极开发非化石能源。同样,中国致力于追求可再生能源。

能源危机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最近中东地区武装冲突的升级引发两个问题值得人们深思:人类社会从中危机学到了什么;以及为防止危机再次发生做了什么?

中国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长期以来确立了可再生能源置于化石燃料之上的政策。四十多年来,中国利用地域优势和自然资源开发了替代能源。这为中国在太阳能、风能以及水电方面占据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具有前瞻性的政策不仅帮助中国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还为不同地区的经济路径打开不同可能的门户,避免了在广阔的领域内,重复建设产业。

顺带一提,作者于2023年末考察了白鹤滩水电站。白鹤滩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基础设施,总投资额2千2百亿元人民币(3百亿美元),现在已经成为继三峡水电站之后的第二大水力发电站。

位于中国西南部金沙江下游的白鹤滩水电站,控制着一个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的流域区域,几乎覆盖了九成金沙江流域。该项目的主要建设始于2013年,第一批机组于2021年中旬开始发电。连接白鹤滩与江苏以及浙江等东部沿海省份的高压输电线路,于2022年完成,线路长度将近2千公里。

水库通常保持在8百米的蓄水位,具有2百亿立方米的大容量。拥有1千6百万千瓦的发电能力,相当于约2千万吨煤,该水电站通过减排约5千2百万吨碳排放贡献了重要力量。该水电站年均发电量达到6百亿千瓦时,为7千5百万人民提供了重要的绿色电力来源。值得注意的是,其16台水电发电机组全部为国产,是我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里程碑。

除了这些数字之外,白鹤滩还拥有数项世界纪录,包括其3百米高的拱坝和8百米的高度,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它是全球首个采用低热水泥混凝土建造的拱坝,其地震参数处于全球前沿。拱坝顶部容纳了一条长达24公里的公路,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技术最具挑战性的公路建设项目。这些成就展示了中国在设计和实施基础设施方面的成熟能力,配得上“基建狂人”的称号。

白鹤滩和南鲲展示了中国落实能源自主和碳中和的承诺。与电动汽车成为全球市场上领先的绿色产品一样,这水电站进一步展示了我国在可持续技术方面的实力增强。到目前为止,中国取得的成就不是巧合,而是高效运转的治理体系的成果。

我国并不是唯一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可以用于促进新能源和绿色能源发展的国家。南方国家和金砖国家,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的成功可以作为一个榜样,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帮助其他国家利用其自然资源,促进更加可持续的环境。

中国的远见战略增强了能源韧性,使其在全球能源复杂局势中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者。这让我国能制定雄心勃勃的目标,在2030年达到国家碳排放峰值,并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

这才是治国的真谛。

原文为英文,刊于2024年5月22日《中国日报(香港)》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