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十大元帅六个是海归,德国至今保留朱德故居
一说起新中国的十大元帅十大将,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这些人基本出身社会底层,性情单纯质朴,没啥文化,敢打敢拼,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
事实上,只要看看十大元帅、十大大将的经历,发现他们不是泥腿子,也不是大老粗,更不是996的包身工。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中产阶层,多数受过良好的教育,很多人还是“海归”。
元帅之首朱德,早年还是个“学霸”,参加过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考了当地前20名,只因科举制度的取消而未能参加接下来的考试。
十大元帅中,9人毕业于著名军校、普通大学(仅贺龙学历低,仅读过5年私塾),其中6人曾有海外留学和生活的经历。十大大将的情况也有点类似,全部受过良好的教育,其中5人毕业于军校,2人留学国外。
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有“教师”背景。十大元帅、十大大将中,至少有7人早年毕业于师范或当过教师。比如,朱德、叶剑英、徐向前等都当过小学教师,王树声还担任过小学校长。当然,毛也是师范毕业的。所以,真正最牛的职业并不是图书管理员,而是小学老师。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朱德元帅,朱德本来在国内就已经是赫赫有名的滇军名将了,但是他放弃了这一切,于1922年去共产主义的诞生地——欧洲留学。在德国柏林,朱德见到了一生的挚友周总理,并在周总理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后来,朱德进入高斯、格林兄弟、俾斯麦曾就读过的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因为参加激进政治社团,曾经两次被德国警察拘捕。1925年,朱德又从德国转到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哲学、在苏军秘密军事训练班学习军事。
然后是陈毅,陈毅的留学经历比较坎坷,他于191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呆了不到两年,因积极参加中国留法学生的爱国运动,而于1921年就被强行遣返回国了。
当时出身中产的中国留学生,要么去法国、德国,要么就去日本、苏联。去苏联留学的最典型代表是刘伯承,南昌起义失败后,刘伯承远赴苏联,先后进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军事。
刘伯承在外语上可是下了苦功。为了攻克俄文,他“视文法如钱串,视生字如铜钱,汲汲然日夜积累之”。所谓科学有险阻,苦攻能过关,刘伯承终成一代军事家。
还有叶剑英,很多人不知道叶剑英也在苏联留过学。1928年冬,在领导广州起义失败后,叶剑英到苏联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特别班学习。1930年,叶剑英便归国了。
在外留学时间最久的是聂荣臻元帅。聂荣臻于1919年10月到法国勤工俭学,然后又到比利时沙洛瓦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想走科技救国之路,新中国成立后,聂荣臻长期主管科学技术工作,算是圆了青少年时代的一个梦。
在刘伯坚和赵世炎的介绍下,聂荣臻在欧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4年10月,聂荣臻又转到苏联,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直到1925年9月,聂荣臻才结束六年的留学生涯,回到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