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历史是江西史和中国史的一个缩影,特别是宋到清的这段历程

【本文来自《江西吃辣记》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景德镇的油条包麻糍曾经也很喜欢,好吃耐饿。

从某个角度看,景德镇的历史就是江西史和中国史的一个缩影,特别是宋到清的这段历程。

景德镇市类似一个方言岛,景德镇话与它旁边的浮梁、乐平、鄱阳差别似乎有点大,不过也吸收了一些(比如某些语音、词汇等),但与南昌话可以比较畅快交流,互通性较好。实际呢,历史上,它更多的时期是浮梁县下面一个工商重镇,而浮梁更多的时期是归饶州府管辖。只是,现如今饶州府行政建制已经没有了(当年府所就在鄱阳县),景德镇的政治地位是近代才提升起来的。

江西历史上曾经是中国陶瓷重要产地:有洪州窑、吉州窑、还有抚州窑,而景德镇一家独大的地位是在长期的竟争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它都有了。天时,宋以后国家的经济中心南移到江南,南宋与明初曾经把国都定在杭州和南京,就是清朝也长期给予南京南直隶地位,国家经济政治中心的南迁,自然也辐射到了距离经济中心不远的景德镇;而景德镇瓷器从被官府选用到指定使用再到长期的定点官窑生产,特别皇帝年号印到瓷器上(景德即是皇帝年号,景德镇三字是神来之笔,是金不换招牌),漂洋过海到世界各地;地利,首先附近有优质的瓷土资源,还有茂密的森林资源(使用林木的柴窑能达到的高温是制成优良瓷器必备要素)浮梁地广人稀,群山环绕之中,相对少遭受战火袭扰,比较安定,兼得昌江鄱阳湖航运之便利,巨数大吨位的瓷器得以通过水运通江达海行销到国内海外;人和,是景德镇集中了陶瓷业从管理到制造到行销各方面的高人能手,从史载景德镇的各地会馆盛况可见一斑。当全国各地和江西各地的陶瓷工匠与相关从业人员集中到景德镇时,当景德镇瓷器大批行销国内外,一业盛,百业兴,它瓷都地位逐步形成。如果你曾经在景德镇和南昌都生活了一些时间,可能会留心到,在江西众多地级市中,景德镇话最接近江西官话---南昌话。景德镇味道也更多融合了江西各地的味道------甚至也吸收了国内其它各地的味道。

当然,关于景德镇的行政区划,国家一直也在调整,民间也有一些讨论。民国时期,原驻于鄱阳的一个相当于地市级的行政机构迁到景德镇;解放后,景德镇上升为地级市,与原浮梁县单列出来,后撤销了浮梁县;1983年国家批准将乐平县划入,并将鄱阳县属的鱼山、荷塘两个行政区域划入,后1988年撤销2个区重置浮梁县。至此,与景德镇原来属一个行政区划内的鄱阳县等就被分割了半个多世纪了,尽管民间往来比较多;而鄱阳县建国后因为简化繁体字,将鄱阳县改成波阳县(百姓也一直读鄱po阳县),鄱阳县凭空消失了约半个世纪。归九江管辖的都昌县与景德镇的民间往来也是非常紧密的,从景德镇口语中就能找到相似痕迹。按照民间思维,原来民间来往紧密的,地缘也近的,划入一个行政区就最好了,比如都昌、鄱阳、万年都与景德镇在一个大家庭就好了。而景德镇也由于辖地较小、人口较少,发展也不算有多好看,或许可能当初升为地级市时,要轻装上阵,发展更好更快,或许把鄱阳等看成一个负担吧。殊不料,许多事情都有两面性,广大地域、众多人口,换个角度,那也是资源,也是发展的基座。而鄱阳、万年等由于距离后划入的地级机构驻地上饶太远,民间认同也有些欠强。乐平划入景德镇40余年了,才逐步融合建立认同。景德镇,发展得更好,旁边那些县才会认你啊,让它们沾沾你的光,或者你也能得到更多的资源,比如人口、土地和其它。一个城市,只有源源不断补充更多的资源,才能发展得更好吧。

本人生活在景德镇附近鄱阳县一个乡镇,行政区划归另一个市,这并不影响我们与它的亲近。从小到大,身边的人,许多亲戚朋友都在景德镇学习、就业、生活、发展,甚至于,对景德镇的熟悉呈度还要强过鄱阳县城。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