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剥一剥文学的伪装

所谓“文学的人性探索”惯用浅薄卖弄和立场背刺,伪装深刻。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有国界;文字是没立场的,但写文字的有立场。---------原子弹谁都可以掌握原理,但原子弹是谁做出来投给谁的这是根本;文字所有人类都在写,但是日本人歌颂军国天皇  理解日本兵人性的,还是中国人反击侵略批判日本兵反人类罪行的,还是战争无关痛痒只是第三方(但往往第三方也具有基本是非观),这是写文字的人的立场。

用什么角度写,跟谁共情,就代表写文者的是非观和价值取向。

当年陆川的 《南京南京》也是如鲠在喉,可惜那年没能批到位。《南京南京》当年的问题,是跟着西方文艺白左学什么人性平衡中立叙事,两边都想伪深刻一下。身为中国人导戏,既要写中国这边的苦难坚韧勇敢高尚等,也要掺和点屠杀南京的日本兵“凄美思乡人性”,这叫一锅饭非要搅点垃圾。如果是个日本导演反映日本兵思乡那倒也不变态,毕竟从生存竞争的角度,日本人也有它自己的扩张立场,只不过跟中国不共戴天截然对立而已。如果是个西方导演,毕竟处于第三方,旁观描写各方的行为心理(这也叫上帝视角,如果缺乏人类的良知共情立场,上帝视角被批判也很正常,打个比方,作为巴以问题的第三方,不同情被屠杀侵略方,觉得人命就应该如草芥甚至跟以色列侵略屠杀共情,那这种上帝视角,会被批判也很正常)。------这边日本兵在屠杀肢解,那边让我听樱花啊旋律多么优美这种,我想给他一脚。一个中国人这么描写日本兵的人性,立场就跑偏了,既然片子是一个部分有背离中国的利益 情感立场的片子,那中国人看了要批判就很正常。另外,拍各种裸体情节过于暴露,把女性的集体裸尸搬出来拍特写等于自揭伤疤,我很反对这种所谓“写实式二次伤害”,焦点成了厌恶拍片的把女性集体扒光了再拉出来展览。

文艺要反映历史和批判人性,手段需要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这话怎么理解?拍片子就要取舍,展示该讳避的就要讳避画面,该空镜的就要空镜,该反映恐怖污秽血腥的就要厚重。

同理,如果说《南京南京》只是略跑偏了一点去描写日本兵的人性;

那这垃圾短文《杜鹃花落》就纯纯属于日本人肚子里的蛔虫了,从头到尾的“太君”脑回路,“太君”视角,“太君”价值观。

什么叫“太君”价值观?-------生存利益是人类都在争夺的,站在“太君”的角度,杀中国人越多的越是勇猛武士国家栋梁,日本兵是开拓日本利益的,当然日本人会去详细理解日本兵的心理,思乡爱家爱孩子为大日本帝国牺牲,站在太君的视角去看待八路的行为。你让我一个中国人去代入理解这套“太君”价值观共情日本兵的心理,我只想唾一口,更何况是用来考核中国的下一代。快速处理这垃圾文的制造者、传播者、审核者,还算是纠错迅速,将来更需要防微杜渐避免这种毒材料流进学校教育。

一条日本人肚子里的蛔虫,挑到中国舆论的显微镜台上,可不就只剩满身的臭味。有什么可替它洗的。文坛各种妖孽,上不得台面。

◎※◎※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