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飞《三体》VS腾讯《三体》:谁是未来科幻的正确打开方式?

500

网飞(Netflix)拍摄的第一季《三体》剧集已经如期在昨天跟大家见面了。

这部剧上线后,一如既往激起了舆论圈的一片水花。其中不让人意外的,中文媒体上批评之声汹涌。

这是可以想见的,尤其是在网飞版上线之前,腾讯“适时”推出了26集的《三体》导演剪辑版,这种“如临大敌”的态势也非常值得玩味。

自然,在中文网络中,目前似乎批评网飞版《三体》的声浪占据压倒优势。不过,在之前关于《流浪地球》等作品的舆论风潮中,我们早已见过相似的现象,现在还没有到下结论的时候,倒是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剧集本身的分析和阐释上。

所以,本篇文章还是将中文媒体上的纷争暂时放在一边,把更多精力放在这部作品,以及相关的《三体》改编作品上,来仔细说一说。

一、       腾讯版《三体》成功在何处,又有哪些缺陷?

要讨论网飞《三体》,那么腾讯版的《三体》是无法回避要被拿来对比的。

500

我在网飞版上线前一天,发出过一篇关于网飞版《三体》的十条预测,其中前两条是这么写的:

1.无论网飞三体品质如何,必然被广大粉丝树立为腾讯三体的对立面,非此即彼。

2.网飞三体肯定不是“忠实原著”的作品,但将在部分设定、桥段、呈现上,体现出贴近原著,甚至超出原著的表达或改编,而这必然在书粉和剧粉中引发更多的口水战。

现在看来,第一二条都是没有问题的,自然很多人会认为网飞版“一无是处”,更不用说超越原著甚至腾讯版了。不用着急,我们之后会细细分析。

要解释清楚腾讯版《三体》成功在何处,我们又要回到一个更基础性的问题:《三体》,乃至刘慈欣的其他作品,到底应该怎样影视化才是“好”的?

我之前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刘慈欣的作品是很难影视化的,其问题并不在于科幻场面要做特效、大量烧钱(过去我们烧不起,现在已经不是问题了),而是一些其他原因。

我在腾讯版《三体》播出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三体》为何难以影视化——再论刘慈欣科幻小说》,认为刘慈欣小说中的历史与人文价值,是最难呈现的东西。

当然,很多人会认为,科幻作品要什么人文价值,那不是典型的“软科幻”为自己辩护的托词么?

不过,这一点并非我提出来的,而是有很多科幻作家或者研究学者观点的支撑。关于这一点我们先不急着引入,先来看看腾讯《三体》是怎么做的。

我在写作腾讯《三体》的展望文章时,曾有一个观点并未写明,我认为当下中国影视创作者拍摄科幻,最不能有的一个心态,就是我要拍一部“科幻”作品。

也就是说,抱着为拍科幻而拍科幻的心态,大概率是拍不好的。

这一方面是因为科幻题材一直是我国影视创作的弱项,若干年来基础薄弱,没有人才梯队,没有创作环境,更重要的是缺乏一整套机制和产业的支撑。因此,用“拍科幻”的方式拍科幻,在中国本就是在软软的流沙层上建高楼,缺少助力。

第二,我们有其他丰富的类型题材创作经验,应该大胆借鉴,并且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本身就是以丰富的类型融合为亮点的。正如当初八十年代拍《西游记》一样,就大胆借鉴了很多传统戏曲中的元素,结果效果就非常好。放弃这些已有优势去凭空搭建,更是费力不讨好。

因此,一旦看到某个团队打着“拍科幻”的旗号大张旗鼓宣扬,我的心理就会一紧。从已有的成功经验看,中国的科幻作者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比如郭帆团队创作《流浪地球》,虽然从不避讳从西方比如好莱坞吸取先进经验和技术,也一直强调要根据本地条件做适配,宁愿“土法炼钢”也不“削足适履”,就是明证。

500

从后来看,腾讯版《三体》创作团队也是英雄所见略同,导演杨磊就说到了从一开始就没有奔着“为拍科幻而拍”,而是调整思路,从现实主义角度入手。

新京报:你曾经在采访里提到,当拍摄的内容越真实,越接近真实的科学,才能越接近《三体》。为何一部科幻作品反而要用现实主义表达?

杨磊:这是我从进组第一天跟全组人说的第一句话:请大家暂时忘记,我们正在拍的是一部中国最伟大的科幻剧,我们要拿拍现实主义的态度来对待这件事情。

“现实主义的态度”意味着,《三体》中2007年的北京,1969年的东北,所有场景我们都要用百分之百还原真实的心态来努力呈现,这才是我们对《三体》原著的尊重。

新京报:对话热播剧《三体》导演杨磊:带着现实主义的态度拍最伟大的科幻

腾讯版《三体》从一开始,就把时间线设定在“近当下”的2007年,这从一开始就定下了腾讯版《三体》的现实主义基调。

从剧集观赏效果来看也是如此。除去那些三体游戏部分,以及对三体人世界的展示部分,大多数情况下,这部剧都不太“像”一部科幻剧,而更像是发生在现实生活的当代剧,而剧中关于历史部分的又有年代剧的感觉。甚至可以说,剧组是在用拍《人世间》这样的态度来拍一部科幻剧。

这让腾讯版《三体》有了非常切实的现实主义基调和人间烟火气。从而,它也就与以往、以及国外的科幻片有了区别。其实这种拍法也并非独创,至少历史上斯皮尔伯格的《E.T.外星人》就是这种拍法,而国产的《珊瑚岛上的死光》《霹雳贝贝》等也是如此。我们是在接续一种伟大的传统。

500

500

剧中尤为被人称道的改编,比如汪淼在因为视网膜数字闪烁、科学信念而“崩溃”后,借助给小朋友讲科学而恢复自信,都是非常现实主义、人文色彩浓厚的改编。

当然,腾讯《三体》该“科幻”的地方还是很科幻的,比如宇宙背景辐射部分,“古筝计划”等等。但,腾讯版《三体》之所以能成功,还是在于它作为一部剧集抓住了文艺作品的创作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一定要在具备专业性(比如科幻元素)的基础上,以人文情感为核心

这句话并非我首创的,而是由很多专业的影视创作者包括研究者提出的。比如郭帆:

编剧帮: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对于科幻剧本的创作,你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一下?

郭帆:千万不要一上来就摁在科幻里面,首先要把“科幻”这个东西拿掉,就把它当成是一个普通的故事去讲,先找到最核心要表达的东西,载体只是外部的依附,找到故事核后,再以它为基础建立故事。一上来就直接说科幻,这事不成立,因为电影最核心的是人文情感

(专访郭帆:《流浪地球》从剪辑就开始反思剧本)

而腾讯版《三体》抓住的最核心的人文情感,就是人类在宇宙级博弈中,作为“弱小”的一方,带着不服气、不放弃的精神,做奋力一搏。这既是原著中关于人类描写的核心设定,同时,也是刘慈欣作为一个上世纪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

今天的年轻人也许感触不深,建国以来,我们国家直到本世纪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落后”“弱小”“防御”的状态下渡过的。而刘慈欣这一代人对于西方的压力、尤其是科技军事压力,是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记忆的。

这就造成了,他在写作《三体》时,不自觉地把现实中中国面对西方的压力,带入到地球与三体文明之间的对立中去,由此演绎出了三体这个故事。

而如今的时代,全球化趋势退潮,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更不再是“蜜月期”,矛盾更加尖锐。在这种情况下,《三体》剧集中渲染的人类在巨大压力下不抛弃、不放弃、不服气的巨大精神力量,就成了支撑剧集的情感内核、以及让更多观众得到共情的取胜秘诀。

也就是说,《三体》小说以及腾讯版《三体》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正是建立在这种科幻与现实性交融的基础上的。剧中最后汪淼、大史、丁仪关于“虫子”的那则寓言,就是整部剧主旨的集中体现。

这就是腾讯版《三体》成功的核心秘诀。当然,严谨的制作态度、演员精湛的表演、精致的服化道、出色的特效等等,也是这部剧集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

然而,同时这也是腾讯版三体的“缺陷”之所在,以及更重要的,它可能会为后续的续集拍摄带来困难。

我们先来看一些反馈。这是网络知名历史、影视评论者“杜车别赫”对于网飞版《三体》的反馈。这里先做一个说明,杜车别赫既是国产剧迷也是刘慈欣的铁粉,所以不存在很多网络影评中所谓的“崇洋媚外”,反而他一直以来的评论、包括历史方面的,都被人认为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

他的文章名叫《网飞版三体远胜腾讯版三体》,文中这样写道:

网飞版三体已经看了两集,相当精彩。可以说在核心精神和根本气质上相当忠实于原著。远比腾讯版三体更忠实原著。这绝不是什么要剧情有特效。就剧情叙述本身也比腾讯版三体更精彩。

更精简的篇幅,呈现的信息密度却更高,也更吸引人,这确实是编导的能力问题。

刘慈欣科幻的特点是让读者的注意聚焦在科幻事件本身,和人类群体的反应上。读者的震撼感和兴奋感也由此而来。

看腾讯版三体时,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一方面它似乎确实按部就班在呈现原著情节,甚至每一个琐碎细节也在不厌其烦的交代出来。另一方面阅读原著时震动感紧张感,却被冲淡地所剩无几,有一种看冗长生活剧的错觉。

对科幻事件的关注似乎被琐碎的人物表演代替。某几个具体人物似乎是更丰满了,但科幻的冲击感震撼却更淡薄了。

本来以为这是第一部设定离现实不远使然。但看了网飞版三体。就明白这不是原著问题,确实是改编创作者本身的创作思路和能力问题。

腾讯版那种注水式的改编是背弃了刘慈欣科幻最根本最独特的气质。类似把一瓶五十度的烈酒注水勾兑成十度左右。你说它忠实原著吧,确实,原来酒里的东西大部分在(虽然关键部分还是减掉了),只是另外加了水。但其实和原来的酒已经完全两码事了。

网飞版则高度还原了科幻史诗的气质。真正把科幻事件本身放置在聚焦的中心点。原著的汪淼就是一个行走的人形摄影机。他的作用就是引出科幻事件,带读者接近科幻事件现场。他不需要有什么个性,什么人物弧光,那只会冲淡科幻本身的浓烈。

刘慈欣曾经认为科幻不属于文学,某种程度上也是难以两全。在他那里,科幻本身才是中心,而不是借科幻的外壳去写具体的人。刘慈欣那里,人物往往是脸谱化,工具化的,符号化的,或者是人类群体的一个缩影,缺少作为个人的丰满个性和立体感。

我在网飞版上线前的预测中,认为网飞版肯定不“忠实原著”,这里的忠实原著是打了引号的。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认为腾讯版《三体》是“忠实原著”的,那也只是忠实原著的一种方式。网飞版同样可以“忠实原著”,但我认为肯定不是跟腾讯版一样的。

这就进入下一个议题:

二、       网飞版《三体》的优点与缺陷。

看到这个标题,恐怕很多读者要OS甚至怒骂了:网飞版《三体》居然还有优点??你是在开玩笑嘛?

其实,任何事情都是辩证的。关于《流浪地球》的争论让我们知道,很多时候,网上一时一地的反馈不代表所有,更不代表永久。

从杜车别的评论文章我们看到,在杜车别看来,至少网飞版《三体》在节奏、惊奇感、氛围的渲染等方面,是要超过腾讯版《三体》的。

腾讯版《三体》最大的优势,也就是它的缺陷:太“一板一眼”地试图“还原”原著,却在节奏上失去了那种扣人心弦的感觉。这是很多观众都有的感受。

而网飞版《三体》的改编,比如改动很多人物的属性,合并、转换等等,比如最典型的“牛津五杰”,一方面是出于改编作品压缩篇幅的需要,另一方面当然也是让矛盾冲突更加集中、更加能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作用。

杜车别这样写道:

有些读者误以为刘慈欣对女性有偏见,所以塑造程心这样圣母角色,是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完全是工具人。其实刘慈欣那里,所有角色,不分男女,都是工具人,科幻和人类整体才是真正的主角。

这被视为刘慈欣小说的缺点,但其实恰恰也是刘慈欣为达到其创作目的而有意识采取的创作策略。

网飞版里承担汪淼这种工具性作用的人物,分派给几个不同科学家,是把刘慈欣这种创作特点影视化的妙笔,恰恰契合原著的精神气质。

这里我与杜车别略有不同。比如杜车别认为,科幻小说中人物不重要,某种程度上这是对的,但根据科幻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不是这样。

不以人物作为核心的,比如《2001太空漫游》,虽然也是惊世名作,但作为一部院线电影来说,恐怕会让很多观众昏昏欲睡。大部分时候,我们还是不能违背商业作品的创作规律。

500

比如被人诟病许多的“汪淼一分为五”,如果认真看过剧集,就会明白所谓“一分为五”是个有误导性的说法。网飞版中的“牛津五杰”,包括一开始就自杀的叶文洁的女儿,事实上是借用了原作当中汪淼、程心、罗辑、杨冬、云天明等等几个人物的属性,并有一定的交叉塑造出来的,所以并不是“一分为五”,而是“合五为一”,将五个分散在各处的角色并入一个团队。

500

这样做的效果见仁见智,但这样做的好处却十分明显:让剧情大大的紧凑化,尤其方便了第二三部中剧情与第一部的融汇,让矛盾冲突更加集中,方便了剧集的创作。

要知道,网飞版三体的总体长度八集,每集长短从44分到1个小时不等,总体有效时间加起来大概为7个小时47分左右。

而腾讯版《三体》长度在1200分钟左右,所以网飞版的有效时长不到腾讯版的40%,加上还引入了不少第二、三部的内容,所以单位时间内的有效信息密度是远大过腾讯版的。

这种情况下,必然要对人物关系删繁就简,改动一些支线、次要剧情和人设,这是网飞版《三体》作为一部面向全球观众的季播剧,必然要做出的改动成本。

而因为观众群体的不一样,关于文化背景、知识结构、欣赏喜好的差异就更大,因此网飞版必然只能在一些地方更加照顾不同层次观众,更加通俗化。其中被人诟病许多的“星空闪烁”问题便是如此。事实上腾讯版在这里虽然更“忠实原著”,但不是没有观众有意见,觉得这段太“水时长”了。

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就是到底怎样的“忠实原著”才是好的,怎样的改编是合理的?

如果不同受众的需求不同,那么就只有两条路,一个是为了兼顾各类受众的需求,取“最大公约数”,而这有可能会吃力不讨好,付出很大力气结果谁都不认可。

还有就是针对某一类观众做定制优化。从现实效果看,网飞版《三体》当然是做了一些“国际化”的改编,也必然有一些中国观众是不适应、不喜欢甚至愤怒的。但这也是它作为一部外国公司出品的剧集的必然。除了演员自身的演技对角色的支撑能力各有不同外,我个人没有更多的不适应。

说到这里回到第一个议题,腾讯版《三体》正面临这么一个“阿喀琉斯之踵”。

此话怎讲,我们之前已经总结过,腾讯版《三体》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来拍科幻剧。而同时,这也可能是接下来拍摄续集最大的障碍。

要知道,腾讯版将第一部《三体》的时间线放在2007年,网飞版则放在2024年,相对来说,差别不是太大。

而到了第二部《黑暗森林》和第三部《死神永生》,时间线不是“当下”,也不是“近未来”了,而是完完全全的经过一定程度“技术爆炸”的未来。

因此,第二部和第三部的《三体》原著改编影视剧,必然无法再次利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网飞版还好,本身就有欧美科幻作品一贯的未来感。而腾讯版到了第二三部该如何实现这种“风格转换”呢?

如果未来是那种“赛博朋克”式的未来,那还可以套用一些当下的元素和风格,也不算太违和。偏偏《三体》后两部是经过了“技术爆炸”的,太空舰队、地下城这些已经是基础设施。

所以,腾讯版第二三部是必须要“腾空”的,需要为未来建构一套完整的生活方式和自然、社会以及人文环境。这是否是当下的创作团队能驾驭的,是个疑问。

更重要的是,这里需要让观众从第一部“无缝带入”,因为刘慈欣的写作风格是,在保持科技等未来生活的“高大上”的基础上,仍然不放弃“接地气”的部分,三体原著二三部关于未来生活的描写,仍然有很多柴米油盐的“烟火气”部分,而这等于要创作团队同时驾驭两种风格,还要让它们有机融合在一起,无疑难度更上一层楼。

三、       未来的科幻世界应该是什么样?

说到这里,我们实际上已经进入第三个议题,即科幻文艺亘古不变的问题:“想象未来”。

说到未来,好莱坞影视作品自然有丰富的经验。不谈过去,即便是当下,也有《基地》《沙丘》一样的剧集在不断探讨、以及呈现我们想象中的未来样貌。

当然,这些想象的效果不一而足。有些是高度还原了原著中的世界,让人赞叹,却也不免被诟病“陈旧”,比如《沙丘》;有些则是在原著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却被人诟病“瞎XX改”,比如《基地》。

而对于《三体》该怎么办呢?如果说按照原著“一板一眼”的还原,比如腾讯版《三体》一样,我们知道这个方法到第二三部就失效了。

因此这个问题无论对网飞还是腾讯都存在。

解决的方法就是:“从现在中寻找未来。”正像网飞版《三体》把时间线设置在当下,以使得像“正在进行时”一样,腾讯版通过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也获得了现实的质感。

而未来从来不是“凭空虚构”的,它必然建筑在当下的基础上。正像《三体》小说正建立在二十世纪初,既蓬勃发展又各种问题逐渐出现、内外压力交织的中国一样。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的艺术作品,无论历史题材、未来题材等,也都建立在当下的基础上。所以腾讯版和网飞版的解题秘钥也集中在同一点上。那就是:根据当下,我们该如何建构未来?

有人会说,原著中不是都写了么?其实从文字到影像从来不是一个照书翻译的过程。腾讯版《三体》看似“一板一眼”,其实有很多自己的改编和“加料”。这一点上,自制版《我的三体》对章北海的“前史”的构建也是典型的例子。

这里先对网飞版《三体》做一个预测,按照创剧人,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2DB”的设想,接下来《三体》剧集还要拍摄三部,涵盖原著《黑暗森林》和《死神永生》。

我个人预测,接下来几部网飞版的“魔改”还要更加“严重”。第一部虽然有“人物合并重置、剧情删繁就简”的问题,但大部分的核心科幻设定和场面、矛盾冲突都保留下来了。

而第二三部涉及到对“未来”的想象,而这就关联到更多的因素,因此,“魔改”的力度只会更大。

比如接下来,“罗辑”和“程心”可能有更多的交集,而“章北海”跟“东方延绪”可能会发展出更多的可能性。

看到这儿可能很多人要皱眉了。事实上,刘慈欣对于男女关系描写的“不擅长”使他很多时候都在回避这方面的可能性。比如很多人“破防”的网飞版中叶文洁和伊文斯的感情,其实按照一般的戏剧结构来说,这两人发展出情感不是很“大不韪”,甚至是非常正常的事。

而正如杜车别所说,刘慈欣的小说长于科幻设定、场面、悬念,而短于人物关系的塑造,而这在影视作品中是巨大的短板。

腾讯版《三体》用了很多力气去完善这一点,也因此获得了很多好评。但现实是,很多观众似乎“意识不到”这一点,尤其是刘慈欣粉丝等科幻迷。

这也部分造成了网飞版在做“魔改”时,激起了很多粉丝的不满,因为他们通常只会简单认为“按照原著来就好了嘛”,而完全意识不到腾讯版在这方面做了多少工作

因此,关于《三体》的后续改编,以及未来科幻世界的营造,一定是个非常复杂、既需要基本功又需要想象力的过程。

而这里,我又要引入一个新的视角,就是这个创造,不是各个地方、各个领域的人或团队各自独立埋头苦干的结果,而必然是一个相互影响、融会贯通、取长补短最终集大成者的过程。

四、       未来之路如何实现?

这就到了第四个议题,也正像我之前预测的:

4.腾讯三体的后续版本必然会受到网飞三体一定的影响,包括并不限于视觉呈现、人物设定或精神气质。

5.网飞三体将进一步影响接下来中国科幻影视的发展,不仅流浪地球,也包括其他刘慈欣作品,包括其他科幻作家如王晋康、何夕、韩松、陈楸帆等。

6.围绕“什么是科幻?什么是好的科幻作品?什么是好的科幻影视作品”等等将掀起进一步的争论甚至论战。

也就是说,《三体》后续的创作和改编会受到多方面影响,既包括相互的,也包括其他,比如《流浪地球》系列也可能影响《三体》,《三体》也影响《流浪地球》。

既然是相互取长补短,那么我们自然要问,别人有什么值得吸取的,怎么吸取过来。

我之前看美剧时,一直奇怪一件事,就是为什么每周一集,每集几十分钟,能包含那么多内容,有时候一本书我们需要几十集,美剧几集就讲出来了。

这也正如杜车别说的:

腾讯版啰嗦半天都没能叙述明白的东西。这版能几个镜头几段对话就交代清楚,明晰利落。

把观众有限的注意力真正聚焦在让人兴奋的科幻设定上。

剧情也不是一味疾风骤雨往前赶,相反张弛有度,峻急和舒缓配合,能让人沉浸在氛围之中。

看腾讯版三体时想的是,能老老实实按原著拍就已经不错,就该鼓励。有乏味无聊感时,也还是撑着看下去,努力找出亮点,给出好评,驳斥差评。

但看网飞三体,不需要强撑看下去,一集一集欲罢不能。

这牵涉到两个能力:化繁为简、化简为繁。

化繁为简不用说了,把原著中散落在各处的人物,整合进一个紧密的人际关系网里,整合功能角色,这就是典型的化繁为简。

还有一个就是化简为繁,突出的讲,就是在一个场景、一句台词、一个动作、一帧画面里交代尽可能多的内容。

然而核心还是在于时代,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以前也说过,一切创作也都是当代创作。那么,需要辨别的就是三体原著中,哪些是适合当代的(毕竟原著最新的一本也是将近十五年前的了,而这么多年发生了多少事?)哪些又是需要更新的。

这我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进行阐述,也就是对《三体》原著的详细剖析。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