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辣滚烫》:可怕的贾玲

文 | 更深的粽

500

一、 春节档

与韩寒一样或相反,再次征战春节档的贾玲这次也到了“不容有失”的地步。

韩寒是因为《四海》史诗式的溃败,不得不“绝地求生”。而对于贾玲来说,处女作《你好,李焕英》史诗式的成功也同样让她“不容有失”。

因为作为新人导演,第一部作品获得巨大成功既可能被认为是能力出色,也有可能是运气。那么,第二部作品的成败就至关重要。成,那么从此导演之路一片坦途;败,则第一部的成就只能被视为是天上掉馅饼或者“瞎猫撞上死耗子”,以后再获得青睐就难了。

而通过了这层考验的,比如文牧野、陈思诚等,早已走上了自己的轨道,天堑变通途。而贾玲又会如何呢?

二、 励志

从另一方面来说,“体育励志”题材又确实不是个新鲜的题材。别的不说,就拿拳击/搏击来说,西方有《洛奇》《摔跤吧爸爸》,中国有《激战》《八角笼中》,甚至反套路的也有《百万美元宝贝》等。那么单独拍一部《热辣滚烫》意义何在呢?

500

500

500

并且,很多人知道这部片子本身翻拍自日本的《百元之恋》。说起来,这几年翻拍日本的电影越来越多,光是春节档也有《人潮汹涌》(《盗钥匙的方法》)《这个杀手不太冷静》(《魔幻时刻》)等。

500

这些电影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丧。这也是当代青年的一种普遍情绪。

影片中贾玲饰演的杜乐莹在家“躺平”了十年,算时间她应该是90后生人,而我们知道Z世代出现了大量的“躺平”、“佛系”现象。

500

至于闺蜜挖墙脚、妹妹争抢房产等,都是给这个人设附加的种种“无妄之灾”,试图将其人生引入一个无限逼仄的轨道。

三、 反转

我们知道,要让主人公获得“拯救”并不困难,只需要在结尾堆积一场胜利就行了。

500

但同时我们又知道,这多半是好莱坞白日梦的套路。真实生活中,如果冠军是那么容易获得,那这个东西的含金量本身就不高。

因此,如果说之前的电影已经意识到这类问题并且做出了改变的话(比如之前翻拍的《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热辣滚烫》的原版《百元之恋》本就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逆袭/励志”。

500

原版中的女主人公似乎是与前男友复合了。而《热辣滚烫》在这方面确实是保持了当代中国Z世代女性的特色,爱谁谁,不吃“回头草”。

500

我们也知道,过去几十年因为经济成就的蒸蒸日上,“阶层跃升”成为社会普遍的“主旋律”。

然而如果将视野放大,我们会发现人类历史上这种大规模的阶层跃升从来都是小概率事件,大约也就是工业革命这样的生产力革命,以及灾后重建等等才会有这样的机遇。

因此,片中杜乐莹原来的“躺平”式生活,在当今的阶层固化已成为普遍被接受的现实的情况下,倒也不能说全是个人秉性使然。

另一方面,片中不断渲染她的人际环境的恶劣,从母亲、妹妹,到闺蜜、同事、男友、老板乃至一般的小姐妹,无一不是嫌弃、压迫、欺骗、利用甚至强迫。

500

这真可谓是“被嫌弃的乐莹的一生”,也因此有观众说这部片子让她太膈应了,因为“丧”的部分太长了,最后的“反转”也不算真正的反转,大过年的真的要忍受自己的情绪价值被如此压抑么?

四、 套路

通常对于一部两个小时左右的影片,“反转”、“逆袭”一般发生在结束前半小时内。《第二十条》、《飞驰人生2》包括《热辣滚烫》均是如此。

但需要注意的是,《热辣滚烫》改编自《百元之恋》,而《百元之恋》的“反套路”建立在日本早已从泡沫经济时代“觉醒”,因此这种后现代的生存困境对他们来说是早已被认可的现实,而对我们来说则仍在进行心理建设。

因此,《热辣滚烫》的出炉并不是一种成功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对可能出现的新的亚文化或意识形态的一种提前“预热”。也因此,这部影片并不能方便地沿用以往的讨论范式。

我们必须要注意到的是,贾玲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传统的影视剧创作者,而她的“跨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的试验场。

因此,将其进行通常意义上的“贴标签”是不完备的,比如女性导演,女性主义等等,虽然确实有这样的成分。

当年我在《你好,李焕英》的一片赞誉声中,提出了一些“不一样”的意见,很多读者不明白我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观点。

500

如今,《热辣滚烫》的出炉则给了一个机会,让我们可以将两部影片串联起来,透视贾玲的电影创作真正的秘密。

五、 揭秘

坦白说,在观影过程中我的感受是一会儿顺畅一会儿膈应。在前半段杜乐莹被各种“嫌弃”、“打压”的过程中,虽然搞笑桥段一直没有断过,但并没有给我如同《你好,李焕英》中非常顺畅的感受。

这可能是原版的故事移植到当下中国的环境下发生的水土不服,我注意到编剧已经做了各种调适。

而所谓上节目做效果这个桥段,是非常中国化的,这一段甚至让我想到了《黑镜》。可以发现,在节目录制现场杜乐莹被“操控”,以及被小姐妹循循善诱地欺骗利用,是主人公内心垮塌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是与原版的不同之处。鉴于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传媒和综艺节目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可能对此并不敏感。

但,这种“为了节目效果而不择手段”的方式其实形成也没有超过二十年,简单说过去的综艺节目还没有“玩得这么大”。

这追根究底在于以前人们对于综艺和现实的区分是很明白的。而今天,一个综艺节目尤其是真人秀,常常让人混淆“这到底是节目效果还是真实状况”,甚至产生为了节目效果而去直接改变现实中的“设定”,让现实生活综艺化、戏剧化的“现实扭曲力场”。

这到底体现了社会的进步还是人类底线的倒退,似乎很难一概而论。

而这恰恰包含了贾玲电影真正超越其他新人导演甚至是成熟导演的秘密。或者甚至可以说,贾玲某种程度上在创造一种新的电影。

这种新的电影形式,我想应该源于贾玲在传统的相声事业难以突破后,刻意“增肥”以增加喜感,以及长期与沈腾等喜剧表演者在《王牌对王牌》上进行影视剧等的二度创作、搞怪表演等一系列实践的基础上。

500

简单说,这种表演并不是在演“角色”,也不是在演“剧情”,而是在演“角色与现实的反差”。也就是说,这类表演有着非常高含量的“间离”效果。

而对于一般的影视剧而言,追求沉浸感从来都是第一目的。我们营造影视剧的氛围目的在于让观众忘记现实,而把剧情中的一切当作现实。

而对于贾玲来说,她的两部电影虽然并不缺乏沉浸感,但却绝不是仅仅让观众“忘记现实”。恰恰相反,她一直试图让观众不要忘记现实,甚至用现实来对照剧情。

500

正如《你好,李焕英》在结尾直接放上了真实的李焕英的个人资料和小传一样,贾玲试图告诉观众,电影中的李焕英和真实的李焕英是一致的,并不只是艺术创作。

而《热辣滚烫》在结尾处又重复了相似的桥段。结尾处,在拳赛都已经打完了,杜乐莹准备开始新生活后,又倒回去放了她在通向拳赛场的走廊中的影像,并用技术手段将减肥前和减肥成功的主人公的形象放在一起。

500

这样做是为什么呢?贾玲又一次在提醒观众,你们看到的电影中的角色“杜乐莹”,跟真实的“贾玲”是一致的,正如电影中的李焕英和真实的李焕英也是一致的一样。

无论电影中的那个杜乐莹活得怎样,有没有在拳赛中获胜,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电影中的乐莹和真实生活中的贾玲都成功实现了瘦身。在这里,电影被称为“造梦艺术”的虚构属性受到了挑战,贾玲似乎在借助电影提醒观众,如果电影中能做到,那么真实生活中也能做到。

某种程度上,这让两个小时的电影正片成为了一个“前置VCR”,而那伴随着主题歌的走廊戏才是真正的“正片”,在这段戏里的贾玲与杜乐莹已经无法区分,戏剧与生活、虚构与真实的界限已经被打破。

也许正是为了证实我们的观点,这段走廊戏结束后,电影又一边播放制作人员资料,一边又以备忘录的形式滚动播放贾玲长达一年的“减肥日记”。

500

这种将戏剧与生活并置的处理方式,以往并不是不能在其他影视剧中见到,但在贾玲的电影中,这两者是如此统一,以至于离开了贾玲戏剧本身都难以成立。简单说,如果换一个人去扮演杜乐莹,则完全起不到目前的效果。

这儿我们发现,贾玲自身的履历,她这么多年在观众眼中一步步成长并走向成功的过程,是我们完全无法从故事中剥离的一根“辅线”。而某种程度上,这根辅线反而是真正的主线,而电影的剧情线反而是真实生活的一个注脚。

也就是说,我们完全无法在《你好,李焕英》和《热辣滚烫》中剥离贾玲的个人属性,这两部作品不仅离开她无法成立,并且在这两部电影中,贾玲并非在扮演“角色”,她扮演的都是自己,而电影中的角色以及与之相关的剧情则只是贾玲的“分身”。

500

所以,真正的作品从来都是“贾玲”本身,而电影只是贾玲这个IP、这个公众形象的“副本”,人才是最大的作品。贾玲可谓真正参破了自媒体时代和后工业时代的信息密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宣传技巧实现了自身形象的重塑与“重置”,而其他的导演还沉浸在“故事与人物”这种前现代的逻辑里。所以,贾玲真正超越了同时代的创作者在于创作理念的极度先进性,堪称降维打击,而性别等反而没那么重要。不得不说,可怕的贾玲!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