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版《西游记》:远去的荣光和情怀

文 | 王重阳lp

有据可查的资料显示,最早的央视版《西游记》其实早在1982年10月01日就试播了一集《除妖乌鸡国》,因此算起来,央视版《西游记》(以下或时常简称《西游记》)开播至今已过去了四十二年。饰演乌鸡国国王的雷鸣老师已于2010年04月23日因病去世,享年71岁。

后来很多人同我一起在网上看《西游记》时都在赞叹雷鸣老师的演技:

“他演得太好了,同一个演员,两种角色转换,仅凭眼神和举止都让人觉得像两个人……”

当然,不排除“厚古薄今”的思维。不过有一说一,如我也偶尔觉得当年人物确实不同凡响。

500

其实开篇讲述央视版《西游记》本就是个不太现实的想法,因为单凭演员们的传奇经历就能单成一册,何况拜网络信息所赐,今人还能看到82版《除妖乌鸡国》的“原始画面”,其中人物造型与后来的正式版本相比有较大改动。

随后,《西游记》成为经典。而《除妖乌鸡国》最早的这一版本中一些演员被更换,在杨洁导演和全体演职人员的努力下,1982年——1988年,历时六年在预算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拍摄制作并播出。

500

共同25集,可叹不易。

另外B站上收录的还有一个版本,这个版本好玩,片尾曲主唱是女声,也是最早的安排。且能在观看时听到现场有人提示台词的声音,还有户外录制拍摄其它戏份的“串声”。在《三打白骨精》那一集里更能明显听到场外有人喊“猪八戒赶紧跟上!”

对于喜欢奇趣的观众来说,看这版也比较有意思。

500

以现在的目光审视《西游记》的特效简直“不堪入目”,粗糙到令人发指。然而即便如此,自1990年代中期至今,每年暑期各地电视台必须有那么几位播出这版经典。让几代观众共同接受传统艺术的熏陶。

对于“中国内地暑期必播电视剧”的名单,无论后来谁消失了,《西游记》都是必选项。这个谜题也曾有人跟我讨论过,我的理解是“情怀”,还有一种纪念。

500

因为开拍《西游记》完全是因为隔壁日本人的首创,即1972年日本拍了一部《西游记》让国人震怒,不仅唐僧变成了女子(夏目雅子 主演),孙悟空更成了一只介于猴子和猩猩之间的不明生物,国外管这种物种一般叫UMA(未知生物),猪八戒尚可,沙僧则是日本神话中的河童形象。后来日本人又陆续拍了三版,我还写过香取慎吾那一版的剧评,人物造型几乎都延续了1972版的设定,只不过更加接近《七龙珠》的画风。

而此时的1982年,改革开放伊始,久闭的国人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和理由,总之中国经典文学著作《西游记》被提上了拍摄日程,并继而成为另一部经典。

500

随后,无论是地方台或是大导演拍摄的《西游记》,特效还是造型是否更符合原著,都无法与央视版《西游记》相提并论。至少在网上,大多数人在四十二年后依然坚持对杨洁导演版的《西游记》持高分评赞。

不得不说,这也是一个奇迹。

若说“认真努力”,进过剧组的人都知道论起来大多数人都能秉持职业操守。但《西游记》幕后的故事,或者说是非太多,见证者在新世纪的第二十个十年中已经陆续见证了很多当年不知道的事情,包括杨洁导演自传中提到的过往云烟。

500

同盛赞相比,《西游记》的幕后令许多观众一时无法接受,更衍生出其后的网络热议。不过随着风云过后,依然不妨碍它成为国产剧的标杆,更无法否定所有演职人员为这部剧作所付出的努力。

同是非相比,我却对一些“鸡零狗碎”更感兴趣,如主创访谈中曾提到剧组工作人员曾因为拍摄工作同围观的当地群众打架,剧中饰演唐僧婴儿体的“小演员”竟是个女孩,如今也已过而立之年。

这些轶事让《西游记》更有了几分人间烟火气,还让人在重温剧集时可以不断科普给年轻的观众“当时的条件和社会环境……”,从某个角度看,也算是一种文化传承。

500

至于当年人物恩怨以及导演、主演们所受苦楚委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纷纷故去,让后人渐渐替“古人”释怀。对于现今的观众而言,很难想象当年“出国”和“走穴”是多么有诱惑的事情,在那个不少人还穿着颜色晦暗的中山装的时代,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很多演员为了一个场景、一个动作、一句台词倾注了多少精力与心血——哪怕转过身后同样各有非议。

至于剧组预算,杨洁导演的《西游记》剧组确实是个穷剧组,其预算规模和如今的九流的网大剧组也大差不差,甚至在服化道方面还不如那些九流剧组。可人家偏偏拍出了当时最成功的,至今影响力最大的电视剧。 

500

这不是杨洁导演一个人的功劳,但肯定与她的执着,甚至“顽固”有关。

如选角方面,从菩萨神仙到妖怪鬼魅,她尽量选择了很多专业的戏曲演员担当角色,这也是《西游记》与后来版本的人物塑造最大的不同:

今人若是对比的话,会发现情节中人物的动作显然和影视表演出身的演员不同,甩袖、抬手更有戏曲风格。这和1980年代国内影视剧,尤其是古装影视剧的选角习惯有关。在当时,导演更倾向于选择“专业”对口的人物演绎古人神态,典型场景如《偷吃人参果》一集中沙僧的扮演者闫怀礼老师被问及“为什么识得人参果”时,闫怀礼老师用一套标准的戏剧动作结合台词做了一番阐述,有意者可找到这个情节验证。

500

基本上我尽量避免用现代人的专业拍摄手法同过去的作品做比较,就像有人苛责“绿幕”的滥用让很多表演失去了应有的味道。我觉得也不尽然,起码在一些戏份中尽可能地规避了演员面临的危险。

《西游记》剧组那时跑遍了大江南北,西至吐鲁番,南至岭南群山,后来的采访中不少演员都提到在某场戏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多的还是人身安全。在剧组预算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了节省成本,很多主演都要在戏外担当场记或搬运工的身份,这在现在看来几乎有些不可想象。而拍摄《大战红孩儿》那集时,主演六小龄童老师更是真的被点着了火,随后经年,不少当时人物对此都心有余悸。

500

 戏外,杨洁导演更要面对比唐三藏更难的选择:

有人举报她利用拍摄机会游山玩水,领导几欲放弃,资金中断,凭李鸿昌老师(《错坠盘丝洞》中蜈蚣精的扮演者)拉来资金继续拍摄、唐僧三易其人……

种种如此,似梦似幻。

但《西游记》总算拍完了,尽管因为预算原因只拍了25集,但经典至此诞生。

500

2016年,电影《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上映,片尾观音菩萨(陈慧琳 饰)在空中挥舞杨柳令石化的唐僧(冯绍峰 饰)复活,画外响起了一曲《云宫讯音》。

这一幕在我之前的文章中也被提及,因为当时感触颇深。用一句话表示就是“DNA动了”。

然而《西游记》的作曲许镜清老师和杨洁导演在那时同样面对一个问题:

开创先例,使用电音。

500

500

这在当时的年代属于“影响极坏”且“可大可小”的罪过。好在在他们的坚持下,同样经典的音乐诞生了。这让我想起费翔先生那年的“一把火”,连彼时春晚的镜头都不敢多拍一些他欢脱的下半身,就拍“影响不好”,直到又过了很多很多很多年,《封神第一部》让这部老帅哥被众人想起:

哦!他曾是那年顶流。

《西游记》也是如此。

500

它开创性地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世人常念及《趣经女儿国》中唐三藏与女儿国国王遗憾的爱情,却不知蝎子精女士怀抱琵琶弹奏的正是“大逆不道”的代表颓废靡靡的电音。至于《扫塔辨奇冤》一集中由迟重瑞老师演唱的《晴空月儿明》更是神来之笔。只能说细看西游,竟处处是经典。

直到1987年01月29日(大年初一),央视为了介绍《西游记》的拍摄情况,在本台举办了名为《齐天乐》的春节晚会,晚会上群仙聚首,群妖皆至。我们如今可以看到剧中白骨精的化身、朱紫国国王同台演绎小品,金池长老上场说相声,猪八戒哼着小调等。

500

同年,《西游记》终于完成了剩余五集的拍摄,并于1988年全部播出。

我还记得小时候在某年春晚时看到唐僧师徒四人作为彩蛋莅临春晚现场,因为年代久远有些记不清了。

是的,年代过于久远。

而其中人物在四十二年间陆续故去或隐退,则成了今日提笔的感触。

500

在此不一一例举故去的老艺术家们,这些曾经鲜活的面容纷纷留在了经典中。

我们如今看待《西游记》更多的是一种对童年的回忆,还有温故而知新。

就像《斗法降三怪》中尚未在春晚上演小品的赵丽蓉老师,她的一句“宫廷玉液酒”成了网上曾用来识别“敌特”的暗号。这也是中国人沉淀在脑海中的记忆。 

500

此后的岁月中,孙悟空、唐三藏和猪八戒们纷纷谈起了恋爱,东瀛列岛上的“卡卡罗特”也在国际上拥有了一批粉丝。说不上“文化垄断”的谁是谁非,谈论《西游记》拍摄前后的奇闻异事,本身就是一场足以感怀人生和时光的好话题。

那是一个普通观众,或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经历过的时代,从戏中繁花似锦到戏外衣着质朴,从万千观众喜爱到网上揶揄调侃,都是观念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

500

只是人物终究不似取经师徒,看尽了一路艰险和儿女情长,最终去西天取回真经的世上人寥寥无几。于是人们每逢夏天,便坐在电视机前或捧起手机看过去时代留下的经典。

我最钟意的是《波生极乐天》当他们额顶金星身着袈裟时响起的配乐,结合此前剧集中顶风冒雨的一路西行,再看弹幕上纷纷出现的“感谢老艺术家们”和“第一集见”。

500

那当真有一种身处文化经典的荣耀。

那一刻的你我,无论何种职业身份,都为远去的背影喝彩。

至于其它,以今人胸怀观之,纷纷隐去不提。

不说了,我还有两集没看。

看的不是剧情,是回忆和情怀。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