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的情况不能光看财政收入交哪里,还要看财政支出是怎么花的

【本文由“愚樵耕读”推荐,来自《江苏省的地方二级财政模式》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现实更为复杂,江苏的情况不能光看财政收入交哪里,还要看财政支出是怎么花的。即使“去县并区”几十年的地方,江苏很多地方的财政支出仍然沿用了市县各管各的模式,也就是除了原本意义上的主城区(不含城市化后纳入的新城区),城市建设支出、公共服务支出由市财政和区财政共同承担外(部分支出全部由市财政承担),其他地方均是由各区县财政承担,市里不支付一分钱的。然后各区县和下面的乡镇街道,也是一样,分得非常清楚,所以也因此经常会出现扯皮现象,不是因为该谁管会多工作量的问题,是谁管了就得谁出钱,富地方还好说,穷的的区县那真是寸步不能让的,否则一不小心就会因承揽业务过多而搞破产。

以前甚至有,赶上区划调整时,市里把很多正巧在当时动迁的低保户、低保边缘户大量安置到即将从主城区划入外围区县的地方,虽然只隔了一条马路,但以后他们的救助款和各项补贴就不是市财政而是当地区县或乡镇财政承担了。😁金额是一样的,对老百姓没什么影响,但哪个政府付钱是重点。

最典型的就是散装苏某市的公共自行车,一个站点上的车辆五花八门,虽然都能借和还,不影响使用,但涂装和所属地暴露了有多散装。从市公共自行车到区、县公共自行车,直到街道、乡镇公共自行车,二十辆车起码五六种涂装与标识,让外地人看了瞠目结舌。但本地人早已习惯到熟视无睹了,谁出钱打谁的旗号,很正常啊。所以有时候体制内招聘都要限制到本区县甚至街道、乡镇的户口,既然是我这边财政出钱,当然优先照顾本地居民了。

包括社保也是,最多的时候一个市有五六个互不相通的社保体系,去市里医院看病,都得分区县排队。😁公交公司各区县都有,有的区甚至两个公交公司(1个公立,1个私立或混合所有制,但有补助)。要不是公交公司投入大亏损大,出现镇级村级公交公司都有可能。主打的就是各立山头,各自为政。现在可能好一点,慢慢在融合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