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军工产业普遍的问题

【本文来自《曾经枝繁叶茂的欧洲潜艇如今货剩三家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这是欧洲军工的普遍问题:由于批量小、间隔长、造价高,曾经百花齐放的欧洲军工现在越来越一枝独秀。这是极端马太效应,赢者通吃——不全是这个原因。主要还是现代武器越来越高科技化,各种配件和雷达电子设备、导弹技术的发展更是进步迅速,小国往往没有能力在各方面都跟上国际先进水平。

像潜艇发动机、AIP系统、消声瓦、降噪螺旋桨或无轴泵推技术、巡航导弹、制导鱼雷,小国很可能只掌握其中一两项甚至全部不掌握,这就导致自研潜艇的关键设备几乎全靠外购,被人索要高价不说,人家还不一定肯卖你,卖你的也不是最先进的,为了避免影响自家的外销市场,可能卖你的技术或设备还要低一档次,这就导致自研潜艇出口不仅无利可图,很可能也没人看得上。而且,武器出口还是非常严肃的政治外交问题,小国肯卖的国家,未必是其进口主要零配件和导弹的大国愿意卖的国家,包括为了抢市场有意阻止该交易。

小国自己国内军火市场相对小,没有外销订单,根本不足以养得起如今昂贵的潜艇工业,那停产就是必然的了。以前冷战时期,出于拉拢小国考虑,加上两大军事集团内部的商业竞争还没那么厉害,关键技术转让并不是太困难,加上当年的武器装备没现在那么先进,攒机式的军工生产还是风靡一时的,但现在一个万国牌照武器整合就能难倒一堆,何况还没那么容易买到。买散件拼装的价格更是让小国承受不起,比直接买整机贵多了。印度想必就深有体会。但不是什么国家都有印度的魄力在拼装式国产武器上几十年不变的砸钱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