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D+,伦敦国际消费中心建设密码
作者 | 1/6图片工作室
城市CBD,这个诞生于经济退二进三时代的产物,面临着经济发展趋向多元化,创新产业回归都市,以及人才争夺战不断升温的城市发展新挑战。只依靠商务、金融 「单一」功能的CBD,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新需求,升级迫在眉睫。
各地风起云涌的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热潮,就与CBD的升级有着紧密的联系。
▼ 图注:北京中央商务区
从全球趋势来看,「世界级城市」已开始行动,探索CBD从1.0升级至2.0——即CAZ(中央活动区)。
这些城市已纷纷划定出「先行试验区」:纽约的曼哈顿地区(约15平方公里)、伦敦金融城周边地区(约16平方公里)、东京都心区(约25平方公里)、巴黎1-9区(约18平方公里)。
▼ 图注:纽约曼哈顿CBD
▼ 图注:伦敦金融城CBD
▼ 图注:东京丸之内CBD
我国一线城市的CBD也开始迈向2.0时代:《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中明确推出,上海将用24年升级CBD为CAZ;《上海市静安区单元规划》中也推进中央活动区(CAZ)规划建设落地,11.1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将成为世界级滨水区。
▼ 图注:上海陆家嘴CBD
从「CBD」升级成为「CAZ」不只是上海:深圳「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福田区的CAZ建设规划;成都新南区、重庆巴南区、杭州钱江世纪城等传统CBD纷纷提出升级CAZ的计划。
01
伦敦的CAZ到底是什么?
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这让伦敦开始考虑在金融之外,探索新的产业类型。1997年,布莱尔当选首相后,提出了「新英国」构想。
作为新英国计划的一部分,伦敦定位是「创意之城」,以降低对金融业的依赖。伦敦西区、伦敦东区等老城区开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向泰晤士河南岸蔓延。
为了夯实全球化时代的金融地位,《伦敦规划2004》中提出以金融城为核心,并首次正式提出CAZ概念:打造中央活动区,促进金融、零售、旅游和文化功能的复合发展。
《伦敦规划2004》中中央活动区包括伦敦中部和东部地区,通过规划政策促进金融、零售、旅游和文化功能及活动复合发展。
这个范围囊括了如今很多耳熟能详的区域,不仅包括核心CBD,还包括了伦敦西区、伦敦东区硅环岛,泰晤士河南岸新CBD,国王十字区等。
▼ 图注:伦敦CAZ规划范围示意
伦敦CAZ具有三大特性:首先是产业类型多元,CAZ比CBD多出了科研、教育、文化、娱乐等功能。
其次是服务人群多元,CAZ不仅包含了商务人群,聚集了科研、教育等多行业从业人群,复合的功能还带来了旅游人群、居住人群。
而活动时间多元是最具颠覆性的特性,CAZ从CBD的工作日8小时覆盖成为24小时活动覆盖(新加坡24/7不夜城提升战略同理)。
▼ 图注:伦敦交通热力图显示,CAZ是城市繁忙密度最高的区域
伊利诺伊大学张庭伟教授指出,「CBD向CAZ的发展体现了城市规划理念的发展,从单一功能分区向多功能混合使用,从重视物质建成环境转向强调生活品质,从强调总量增长转向提升生活质量」。
本文将聚焦伦敦CAZ,这个全球首个从CBD成功升级的先锋,被誉为「城市中的城市」的区域,探寻它的发展脉络,希望能为我国的CAZ建设提供借鉴。
02
产业转型从CBD迈向CAZ
▼ 图注:伦敦CAZ区域俯瞰
1. 第一次转型:打造CBD,用服务业替代制造业
工业革命为伦敦带来了制造业的聚集,同时人口的暴发式涌入,城市的急速扩张,导致城市的生活环境急剧恶化,伦敦也成为最早患上「大城市病」的城市。
▼ 图注:工业革命时的伦敦,城市迅猛膨胀,产生「大城市病」,回到正文
20世纪4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着手解决大城市病,通过开展新城运动,疏散产业和人口,从而解救备受压力的中心城区。
例如1944年大伦敦规划,提出以伦敦为中心划分四个圈层——内环疏散、郊区稳定、绿环边界、外环卫星城,1946-1970年间,英国共建成了28个新城镇用于疏解。
1969年的大伦敦规划进一步提出在伦敦外围建设3座「反磁力吸引中心」城市,进一步疏散城市中心人口。
▼ 图注:反磁力吸引中心:米尔顿凯恩斯(翻拍于城市规划馆)
▼ 图注:米尔顿凯恩斯为疏解伦敦人口而建。1971年开始进行建设,原总人口4万,2021年已达约26.4万,总建成区面积88.8平方公里
但是新城运动矫枉过正,导致内城的制造业低迷,人口大幅度减少(外围的新城建设提供了111万个工作岗位,宝洁、葛兰素史克、奔驰、奥迪等企业总部外迁)。
祸不单行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工业发展进入衰退期,伦敦内城出现了严重的财政问题、就业问题、社会治安等问题,内城发展岌岌可危!
1977年颁布的《内城地区法》,确定了城市发展再次回归内城区;1979年的「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策略」,确定城市经济将以法律服务、会计服务、商业咨询为主的商务服务业,替代制造业的重要地位,从而诞生了伦敦第一个CBD——「金融城」。
▼ 图注:伦敦金融城
2. 第二次转型:打造CAZ,用创新产业拯救服务业
1992年爆发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英镑汇率崩溃,暂时退出欧洲汇率机制),导致伦敦的金融和服务业工作岗位减少了9万多个,伦敦及其周边的办公区超过1/6空置。
虽然伦敦仍然是全球金融中心,但是面对未来发展的高度不确定性,以及国际化趋势带来的其他世界级城市竞争,伦敦必须寻找经济发展新动力。
▼ 图注:伦敦金融城俯瞰
1998年,英国政府提出建设「创新驱动型经济」;1999年,城市复兴计划提出「让城市精英阶层重回城市中央」的口号,计划通过发展创新经济,吸引创新人才,改善环境和生活质量获得可持续发展。
2004年伦敦规划中,确立伦敦是欧洲主导城市和世界城市的定位,也明确了城市中心发展要强化综合功能,CAZ战略应运而生,随后城市中心展开了最高强度的城市更新,伦敦的市中心也由此逐渐成为了今天的消费中心城市。
▼ 图注:2010年,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启动了「科技城计划」,CAZ区域有两大代表项目入选,分别是伦敦东区科技城(上图)和国王十字区(下图)。它们不仅是城市更新的典范,更是产业升级的典范
03
CAZ激活城市消费活力
伦敦CAZ区域处于市中心,拥有着全市最为精华的资源,除了作为伦敦的核心商务区外,更是通过强化旅游、商业等功能,成为伦敦的消费主阵地,是伦敦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主要基础。
伦敦CAZ的规划范围,包含了金融中心(金融城)、政治中心(威斯敏斯特)、文化中心(伦敦南岸)。
整个中央活动区规划边界形态是不规则的,这是因为城市2项世界文化遗产,4个皇家花园,4000多栋保护建筑,以及50%商业的活动区都被划入CAZ范围,助力CAZ打造「全球旅游目的地」。
▼ 图注:伦敦CAZ的规划范围内的「三中心」示意
1. 推陈出新的旅游地标
伦敦CAZ是历史文化旅游最集中的区域,这里有伦敦塔桥、威斯敏斯特宫等享誉全球的历史地标。
▼ 图注:伦敦塔与伦敦塔桥是旅游打卡必到之处
▼ 图注:著名的海德公园也位于CAZ区域内
不过,CAZ没有停留在「吃老本」的阶段,而是层出不穷地推出「新旅游」地标,持续不断吸引「善变」的游客。
「伦敦眼」,是与伦敦塔、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比肩的「伦敦三大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2000年建成开放的第一年吸引世界游客约300万人次,伦敦旅游市场经济效益增加了10%,带动伦敦旅游就业约1万人。
▼ 图注:新旅游地标——伦敦眼
与伦敦眼同时揭幕的——千禧桥,建成开放的第一天登桥人数多达9万人次,以至于开放三天后政府立即叫停予以加固。火爆人气引来《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来此取景,千禧桥因此成为影迷们持续不断地打卡地。
▼ 图注:游人如织的千禧桥
泰晤士河沿线分布着星罗棋布的工业遗址,这些遗址往往空间大、层高高,容易被改造成为特色空间。世界三大现代美术馆之一的泰特现代美术馆由Bankside发电厂改建而成,开业第一年艺术馆游客访问量达到525万人次。
▼ 图注:发电厂改建的泰特现代美术馆
2012年伦敦奥运会闭幕式上亮相的巴特西电站同样位于CAZ范围内,它是欧洲现存最大的红砖建筑。到2025年,「新巴特西电站」将要成为城市核心区最大的商业、旅游、文化娱乐中心,由此形成以泰晤士河为轴的世界级文化旅游带。
▼ 图注:建设中的巴特西电站(一期于2017年开放)
▼ 图注:泰晤士河两岸交错的旅游「新旧地标」
2. 白天「买买买」的购物目的地
伦敦CAZ将旅游环节中「购和娱」功能放大,打造时时皆可游的旅游体验,使CAZ成为休闲旅游目的地。
在「购」上,主推伦敦西区和骑士桥区域。位于伦敦西区的购物中心牛津街,是英国最著名的购物街,长1.25英里的街道上,云集超过300家的世界大型商场,每年吸引来自全球的3000万游客到此观光购物。
▼ 图注:牛津街
▼ 图注:伦敦西区内商业密集
除了大众化的购物体验,CAZ也强调个性化,打造吸引不同「小众」人群的主题街。例如Clerkenwell创意设计街,Denmark Street音乐街,Camden Passage古董街,St.James’s/ Mayfair画廊街,主题元素融入街道景观,形成独特的风景。
▼ 图注:Clerkenwell创意设计街
3. 晚上「嗨嗨嗨」的娱乐目的地
CAZ最早提出「24小时活动覆盖」理念,主要是应对CBD夜间似鬼城的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夜经济」不仅为伦敦带来10万个工作岗位,还带来了263亿英镑(2017年)的收入。伦敦甚至构想到2036年,新建40000床位,赚足夜经济「床板钱」的构想。
▼ 图注:CAZ特拉法加广场举办夜间演唱会延长游客逗留时间
《伦敦规划2016》提出夜间经济集群的构想,CAZ成为主要承载区。例如,CAZ的伦敦西区凭借3000处夜间活动场所,每年接待2亿人次,成为「夜色之王」。伦敦有超过5000家酒吧,其中大多集中在CAZ。
▼ 图注:融入夜生活的金融城
▼ 图注:有着伦敦「时代广场」之称的皮卡迪利圆环,是游客夜间游玩必到之处
有了夜经济的补充,金融城焕发新活力,给了老对手金丝雀码头当头一棒——针对两个CBD的调研显示,人才更希望进入生活丰富的金融城工作,而不是金丝雀码头。
▼ 图注:伦敦第二商务中心——金丝雀码头
04
新消费环境吸引新产业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意义不仅在于扩大消费,也与产业的转型和发展息息相关。而新的产业,又刺激了新的消费活力,形成正循环。这也就是消费中心建设对创新性就业环境的影响。伦敦CAZ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2001年英国政府创意产业小组发布报告显示,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伦敦的核心产业。2003年伦敦已有23.3万人从事于创意产业,2004年伦敦成立了「创意伦敦」工作协调委员会,致力于协调和支持全市创意产业。
CAZ建设之初就非常重视对于这类新产业的培育,针对这些从业者偏爱「既前卫、又艺术」的环境特点,选取区域内多个交通便利的老城区进行更新,形成多中心发展的模式。
多中心发展既不占用金融城用地,也不加重城市中心区的交通负担,促进创意产业渗透整个中央活动区。
▼ 图注:国王十字区
1. 在服务业聚集区,强化文化娱乐消费
伦敦CAZ根基是全球金融中心:世界500强企业中,有75%在金融城设立机构;聚集了近500家银行,近200个证券交易中心;外汇交易量达到每天1万亿美元(华尔街为5770亿美元);
20多家顶尖保险公司,保险产业欧洲第一;2007年伦敦位居「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榜首,总体实力超过其他45个金融中心。
▼ 图注:金融城代表着伦敦国际化金融服务业中心的形象
在金融城不断提升容积率的同时,CAZ着手建设「伦敦第三商务中心」——摩尔伦敦。该项目位于泰晤士河南岸,吸引了众多大牌跨国公司入驻,如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日立咨询公司等。2007年入围了Carbuncle Cup建筑奖。
从此,泰晤士河南岸被纳入到CAZ范围内,承担着完善CAZ文化功能的职责。
作为老CBD区域的金融城,以及泰晤士河南岸的摩尔伦敦两个区域,是伦敦CAZ中最重要的商务、高端服务业区域,而针对新时代下,全球商务区的活力下降,进而对人才吸引力下降问题,伦敦CAZ逐渐出现了通过创意产业发展,激活商务区活力与吸引力的趋势。
创意消费,也成为了伦敦CAZ中商务人群最喜闻乐见的消费领域。
▼ 图注:位于CAZ的泰晤士南岸区域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伦敦委托NLP对崛起的创新人群偏好进行分析,结论是:「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范围,创新人群倾向于聚集在靠近文化和休闲设施的场所工作。」这为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战略落地提供了指导,这也就有了伦敦的博物馆、画廊、剧院、音乐厅等文化设施,4/9集中于CAZ的上位规划。
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贴近金融城的伦敦西区——作为世界顶级城市剧院聚集地和演艺中心,伦敦西区为金融城的商务人群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娱乐消费选择,成为了显著的地方魅力。
而CAZ内的伦敦西区(London‘s West End),则是英国戏剧文化的代名词,这里方圆不足1平方英里,却聚集了40多家剧院,上演标志着英国最高水平、最经典的戏剧,为英国培育演艺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区平均每位观众的票房支出是27.75英镑,票务之外的附加消费是53.77英镑,戏剧产业迅速替代酒吧、夜场,成为西区夜间经济的新动能。
▼ 图注:自1998年以来,实验剧场每年保持着200部以上的新剧推出速度,伦敦西区剧院密度远高于纽约百老汇,有四分之三的游客为了西区来到伦敦
▼ 图注:西区也是「文化孵化器」,吸引怀揣艺术梦想从业者在此聚集
占据西区1/3面积的Soho区,曾经是伦敦最著名的红灯区,酒吧最密集、录音棚众多。在历经数次大规模整治后,失去支撑的Soho区,迅速凋零。
90年代末,Soho尝试转型,发展本土独立电影制作,西区率先在此铺设光纤网路,与影视公司接洽,吸引他们入驻,培育影视产业。
西区整体复兴后,位于摄政街上的BBC总部,于2013年进行大规模扩建,迁入22个工作室,带动本地新媒体产业链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完善、产业有基础、生活多元的Soho区受益最大,区域内超过23%的劳动力从事创意产业。
西区看似是赔本赚吆喝的戏剧文化,实质上是培育产业链、吸引消费人群。西区已不再是CAZ的功能附属消费功能区,而是与CAZ的商务服务业人群、乃至全球访客高度互动,激活人才吸引力的产业催化器。
▼ 图注:伦敦西区以繁盛的演艺产业著称
而在南岸地区,为了吸引产业与人才的到来,也同样注重娱乐产业的供给。皇家节日音乐厅、南岸艺术中心、泰特当代美术馆、莎士比亚环球剧场、维克剧院英国国家剧院、英国电影学院等等文化项目,在南岸聚集,南岸成为文化娱乐产业的消费聚集区。
有了文化娱乐产业的支撑,金融商务也开始跨河发展。例如,在南岸海耶斯码头区,更新建设的伦敦塔桥城,有伦敦市政府坐镇,还吸引到安永、普华永道、日立等等企业入驻,伦敦塔桥城正在成为伦敦第三金融区。
而南岸则通过更多的公共空间,更多元的城市休闲,成为市民「微度假」中心。
经过升级的双层步行系统成为文化休闲「综合体」。一层为都市休闲功能,如文化活动广场、儿童活动区、极限运动公园、特色集市等;二层除了各类文化艺术空间,还有各类商业功能,成为市民的文化活动中心。
「微度假」中心,为南岸带来了日均30万人次的访客量,并提供了5.5万个就业岗位。
▼ 图注:泰晤士河南岸地区的市民文化活动
2. 在科创聚集区,强化艺术与休闲消费
伦敦CAZ不仅仅只有金融业与高端商务,近年来更是诞生了科创产业,它们聚集在国王十字区和伦敦东区。
而科创产业与传统的金融等服务业人群有着不同的消费环境喜好——随着「个性」鲜明的多元化人才聚集,他们向往的工作环境是更有艺术、创意和交流感等有趣的环境。
「创新人士不拘谨于某种标准的生活方式(在城市普通的购物商场、办公园区或服务中心等地方工作,在郊区居住,每天朝九晚五,一生工作50年),他们喜欢在富有活力的城市从事有趣的工作,而且就业方式灵活。」
—— 美国经济学家 理查德·弗洛里达
CAZ为吸引多元化产业人才,开始为他们量身定制消费环境——打造最「潮」的科创区。
▍「艺术」街道界面
CAZ提倡街道个性可视化,伦敦零售、旅游、娱乐以及另类文化的中心——伦敦东区,个性界面深受创意人群以及游客喜爱,使区域人气急速上升。
▼ 图注:伦敦东区在全面拥抱文化创意时期,鼓励艺术家涂鸦创作,是伦敦为数不多的合法涂鸦区,创意人群以及游客形成了持续吸引力
这些「艺术基础」成为CAZ近些年发展创新产业的「磁极」,例如,如今的科技产业聚集区——伦敦东区科技城、国王十字区,均是从艺术区成功升级为科技创新区。
▼ 图注:国王十字区的艺术雕塑
▍「COOL」生活
创意区的商业业态优选最COOL的,创意区不仅是聚集年轻人的潮生活中心,还是老城活力中心。建筑更新后,融合时尚餐饮、酒吧、画廊等元素,摇身一变成为吸引年轻人的时尚体验场。
▼ 图注:伦敦东区科技城内时尚的商业业态
▼ 图注:国王十字区的水上书市
除了享受生活之外,对于科创人群来说,工作也要有情调。在咖啡馆中完成工作并与同行交流,是科创行业内最常见的场景,在伦敦东区,常可见到挤满拿着电脑、喝着咖啡的年轻人,这让他们有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是科创的创意发生源头。
▼ 图注:伦敦东部科技城的咖啡馆成为创新人才的「工作场所」
05
「旧产业」激发新消费需求
制造业回归都市,是近年来全球大都市的一个明显特征。而消费中心城市的消费环境营造,也和制造业回归都市有着密切联系。这就是——服务型生产业。
服务型生产业是什么?
随着服务业开始主导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别是生活性服务业占比的快速攀升,服务业开始「脱虚向实」,与制造业跨界融合,促进经济发展。
例如伦敦文化服务业发达,像伦敦西区的戏剧产业、克勒肯维尔的设计产业都有庞大的服务市场,而影响这些产业自身发展的「非标准品」制造需求,像舞美、服装、设计产品等,则是由市区内的众多制造企业完成。
▼ 图注:克勒肯维尔的设计产业(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服务型生产业不只是服务于B端,更多服务于C端,特别是随着乐于为兴趣买单的「Z世代」开始主导消费市场,诞生了众多曾被认为是很「奇葩」的服务型生产业,如玩具修复、cosplay定制等等。
千万不要小看这些Z时代「玩家」们的消费力,或许他们现在的可支配收入还有限,但他们的「终身价值更大」,年轻时养成的为兴趣爱好消费的习惯,可以保持几十年——为兴趣买单,必须要有配套的制造服务才能完成闭环。
▼ 图注:Z世代「玩家」们的需求,带动行业发展
制造业回归都市促进服务业发展!尤其是文化消费产业。我们以伦敦的文创产业发展为例进行说明。
卡梅伦担任首相时,提出了伦敦发展「创意之都」的战略,作为伦敦金融业外的新经济增长点。
到2017年,伦敦文化创意产业年度收入约522亿英镑,其中400亿用在创意相关的制造服务类支出上;创意制造涉及的工种繁多,每1个创意岗位,会带动0.75个制造岗位需求,这大大提升了伦敦就业岗位的多元化;目前,伦敦每6个人中,就有1人受雇于创意经济。
伦敦创意之都的顺利发展,离不开2个实施战略。
1. 战略一:构建创意供应链
在伦敦发达的创意文化消费产业幕后,是高效运转的「创意供应链」(指在创意不同阶段,支持创意消费或生产的一系列商品和服务。),供应链上的企业,多属于老城区应被「腾笼换鸟」腾退的传统制造业。
▼ 图注:创意供应链示意(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当然,伦敦搭建创意供应链,并非要「逆势」拯救这些传统制造业,而是文化创意发展的需要——经过伦敦政府统计发现,非创意环节的贡献才是创意产业最大的投入,例如在一场时装秀的总支出中,有92%落在创意部门之外的供应链上,尤其是传统制造业。
这是因为从创意到产品,不仅需要高度专业分工的创意供应链协作完成非标准品的「定制」,且大量「制造」是在现场的「碰撞中」完成,这也意味着创意供应链将是高度本地化的。
▼ 图注:创意供应链中的制造(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以伦敦西区为例,这里是伦敦戏剧文化的中心,自1998年以来,每年保持着200部以上的新剧推出速度;平均每年吸引观众数超过1000万人次,2018年首次突破1550万人次,票房收入达到7.65亿英镑。
如此高频次的戏剧演出,需要有与之匹配的高效、高质的舞美制造能力,以及大量具有定制化能力的制造企业。
▼ 图注:伦敦西区《歌剧院魅影》的舞台演出效果(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围绕制作伦敦西区的舞台布景需求,有很多制造企业聚集到伦敦。如制作过《摩尔门经》《来自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红磨坊》等剧目舞台效果的纪念品风景工作室(Souvenir Scenic Studios),位于市区的一座改造的老厂区内。
接到委托后,根据复杂程度通常会在2周至3个月内完成布景的制造与调试。为保证质量与效率,该工作室与伦敦市区及周边城市的30多家材料、设备、专业服务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生产制造高度本地化,而不是选择价格更低廉的海外市场合作。
▼ 图注:位于伦敦市区的纪念品风景工作室
▼ 图注:纪念品风景工作室工作场景(来源:网络开放平台),回到正文
再比如,位于伦敦老城区的克勒肯韦尔,拥有200多个建筑事务所和80多个设计公司,其创意企业密度比伦敦任何地区都高,克勒肯维尔设计周更是享誉全球的设计节。
该区域不仅拥有一条龙的设计能力,还有旧厂房改造的工艺中心,为创意设计提供从构思到打磨,再到样品制造的能力。
还比如,伦敦南肯辛顿区聚集着4座文化建筑,是伦敦的文博区。这里各类文化主题展览众多,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是游客前往伦敦的必到之处。而这些文化产品背后,同样是创意供应链提供服务。
▼ 图注:位于伦敦南肯辛顿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举办的临时展出,回到正文
小结一下,创意供应链是高度专业化的制造业网络,但它们常被忽视,其中很多是正在逃离城市的「低端产业」。但如果没有他们的制造能力,文化创意产业会陷入「只有大脑,没有手脚」的境地。
2. 战略二:创意供应链反哺制造业
2021版大伦敦规划中,提出优化战略工业区等3类工业用地,通过密集化、空间置换,促进制造业发展的策略。但无论战略如何制定,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工人,一切也只是口号而已。
而创意供应链的蓬勃发展,为伦敦留住、孵化了众多的「手艺人」(创客)、「供应链」,这些资源开始反哺伦敦制造业。
如伦敦下利亚山谷地区,曾借助奥运会契机,从工业棕地转型成为科技创新区。随着制造业回归都市,它借助创意供应链强化自身的制造能力,培育制造领域的创新企业。
▼ 图注:下利亚山谷地区借助奥运会实现第一次转型,如今又瞄准了制造业回归都市
如旧仓库改造的英国第一家开放式工厂布洛克斯(Bloqs,约3000平方米),就曾经是创意供应链的一员(提供制造空间),如今专门为制造业创业团队服务——包括共享生产设备、一对一培训、小组课程以及厨房和酒吧,所有这些设施和服务都可以随用随支付,无需合同。
▼ 图注:布洛克斯提供的制造空间(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工作区主要包括木工、金属与焊接、工程、数字套件、织物、建筑、精加工等七类空间。
以数字套件为例,该空间包含木材、亚克力、混凝土、金属等增材材料,创业团队通过3D打印机、数控机床完成样机或最终产品的制造。工厂已为350多家制造业企业提供服务,预计将带来6000个工作岗位。
▼ 图注:布洛克斯解决了很多制造业创业者,缺少空间与设备的需求(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伦敦的制造能力和创意供应链,也正在创造出更多的高端消费品牌。如在近些年火爆的骑行领域中,有个叫做布朗顿(Brompton)的折叠自行车品牌,这是个土生土长的伦敦品牌。
布朗顿不仅一车难求,而且产品都具备了投资属性,如花一万五买一辆入门款新车,转手就能卖到一万七的起步价。
▼ 图注:创业于伦敦的布朗顿自行车(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该品牌一直以自己的生产工艺作为卖点——有1200多个零件,要经过25名工人的手工装配,而且坚持只在伦敦生产。为了体现「手工打造」,他们还在每一辆车架上,印上了装配工人姓名的首字母。
该品牌还时常举办活动,如车主沙龙、车主瑜伽、车主冥想之类的,还会定期组织骑行,进一步促进城市骑行文化的发展。
▼ 图注:完善的供应链,保障布朗顿能一直保持在伦敦制造(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总之,伦敦老城区的创意供应链,促进了CAZ的创意文化消费产业发展,还为伦敦带来了「长尾效应」——丰富的文化生活,包容性的环境,为伦敦正在进行的「科技创新」转型吸引到大量科技人才和企业。
伦敦作为当今世界顶级的国际化大都市,已经进阶到多中心的城市发展阶段。
而在最核心的CAZ区域,通过对商务人群与科创人群分别供给娱乐文化、创意休闲等消费环境,不仅实现了国际消费中心的打造,也促进了对产业人才的吸引力提升,是消费中心建设与城市人才吸引相互促进的典范。
同时,消费环境的建设还迎合了制造业回归都市的趋势,可以说一举多得地促进了城市的全方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