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当年的困难与中国很像
日本并非一开始即采取了其目前所实施的极端货币政策。回溯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主动刺破房地产泡沫之后,日本政策制定者并未能准确预判到此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在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日本经济遭受了重大打击,进入了一个被称为“失去的十年”或“失去的二十年”的长期经济停滞期。由于泡沫破裂导致资产价格暴跌,银行体系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贷款,许多金融机构破产。这进一步导致了信贷紧缩,企业投资减少,消费者信心下降,从而形成了一个负面的经济循环。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政府和日本央行被迫采取一系列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措施,以试图刺激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这些措施包括将利率降至接近零的水平,实施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以及购买长期国债和其他资产。这些极端货币政策的目的是通过降低长期利率和提供流动性来鼓励企业增加投资,消费者增加消费,从而推动经济复苏。
然而,这些政策也带来了一系列副作用。其中之一是日元的大幅贬值,因为低利率和量化宽松导致资本流出日本,寻求更高收益的投资机会。这进一步加剧了日本的贸易不平衡,并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影响。
此外,极端货币政策也导致了日本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急剧扩张,引发了关于央行未来如何退出这些政策的担忧。同时,由于长期实施低利率政策,日本的银行业也面临着盈利压力和挑战。
总的来说,日本目前的极端货币政策是在一系列经济挑战和连锁反应的背景下形成的。它既是应对房地产泡沫破裂后经济困境的一种手段,也是在全球经济环境下寻求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平衡的一种尝试。然而,这一政策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和挑战,包括日元贬值、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以及银行业盈利压力等问题。这也引发了关于这些政策是否可持续、如何退出的讨论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