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哉!我种花家的农业大一统!(第四部分)

新浪微博账号炸了,请关注@老师节操没掉一地

=====================

先说一下,本文是分五部分的。

第一部分为『事情正在悄悄其变化』

第二部分『对岸农业技术扩散的漫漫之路(上部分)』

第三部分『对岸农业技术扩散的漫漫之路(中部分)』

这里是第四部分。如果有兴趣可以到我主页搜索前面几篇文章,不方便的话,我应该会更新完五部分,会放一个近2万字的超级合体版本。

对农业有热爱有兴趣,对种花家种菜有迷恋的朋友可以吸个爽。

===========前情回顾===============

我详细解释了对岸农业技术扩散的主动因素和被动因素。这里要正视现实:再怎么强调两岸血浓于水,感情牌虽然是开路先锋,但能力有限,资源有限,时效有限。以孙明贤为代表的老一代农业技术专家正在遭受到恶毒势力培养的『异国马鹿』的围攻。在实现两岸农业的大一统的进程中,很让人意外的是日本贡献了一份力量:对台贸易战是其一,日本ODA在华战略的图谋为其二。进退失据的对岸而接下来面对的是更加绝望的现实,对于阅读本文的人来说,确实无比的美味啊(我承认我写这篇文章开心的不得了)

==========正文充满了恶意请紧张的往下看===================

 

压垮台农最后一根稻草,导致心理防线全面崩溃,实现对大陆的紧密握手,是接下来对岸更大的危机。

 

三 天意难违

古人有说的好『无巧不成书』,一个故事往往有若干个巧合凑一起,每个看似单独存在偶然发生,但怎么就这么巧呢。假使两岸没有兵灾隔断亲情,假使日本放任对岸农产品垄断市场,依然无法躲过下一劫难——自1967年开始,各种不稳定因素已经开始滋生蔓延。

 

首先说说外部的竞争者,以菲律宾为代表的东盟国家。有很多人可能会纳闷:菲律宾?你逗我?

如果我告诉各位,在一战二战时期菲律宾的日子挺滋润的怎么办呐?而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菲律宾香蕉业的崛起,台湾在日本市场又多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菲蕉每年每公顷产量高达 50吨 ~60 吨,每人日工资约 150元新台币(菲律宾人工不值钱);而台蕉每年每公顷平均产量仅有30 吨 ~35 吨,每人日工资却高达 1000元新台币以上。加之菲蕉采取企业化管理,到货外观好,故台蕉处于竞争劣势。台蕉凭着其『独特的风味特殊的情怀』,在日本市场的售价仍高出菲蕉两倍之多,这简直是作死: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台蕉在日本市场占有率从89%跌倒4%。以菲蕉为代表的东南亚水果造成压力山大。这还没完,『菲律宾噩梦』为后话,暂且放一下。

 

退一万步,就算是火星撞地球,把菲律宾这个竞争对手用陨石砸死了,东盟十国都被陨石砸沉了,依然毫无意义。因为上天派来的使徒降临了。

500

使徒降临

1967年在对岸屏东县佳冬乡发现第一株黄叶病病株,从这一刻开始,台蕉的噩梦就开始了。表面上台蕉一统日本市场昌盛繁荣,背后是1970起开始迅速蔓延直至全境污染,10年间,尤其以1989年—1990年,以高雄、屏东两县病情严重,各种防治方法均告无效,大大刺伤了蕉农的种植意愿。台蕉种植面积从5万公顷剧降4900公顷。客观的说,上世纪80年代台湾的农产安全问题让日本忍无可忍,针对台设置防疫检疫门槛也是有原因的。

 

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号称东南亚最强农业的对岸终于拿出了『台蕉一号』作为对抗黄叶病的王牌武器。台农却发现,种出来的香蕉不好吃了...于是『台蕉一号』之后衍生了各种品种,北蕉、台蕉2号、宝岛蕉、台蕉5号和台蕉7号。外销品种主要是北蕉和台蕉5号,其中北蕉果把外观良好,产量高,虽不抗香蕉枯萎病但仍然是目前台湾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香蕉品种。矮壮耐风的台蕉2号颇受台中及台东地区蕉农喜爱。抗耐枯萎病且丰产的宝岛蕉、台蕉5号及台蕉7号为新品种,多在高雄及屏东地区栽培。

简单的说,台农陷入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要想香蕉好吃,就不耐病,要是挺得住抗病,就口感差。

 

这种现象并不罕见,在农业产品研发的道路上类似这样的矛盾是永恒存在的。对岸农业专家很快发现:面对仅有千万人口级别的市场,内需不足,外销受困,农产品利润急速下滑导致『研发--生产--盈利--再研发』断链。反观大陆这边:一个十亿级别的消费市场,本土开发进度跟不上还需要进口农产品。大陆不但对抗病害有丰富的积累,而且对培育『无公害绿色』蔬果有大量的成功经验。大陆水果在上世纪已经出口外销,并针对世界上流行的各种标准进行改良。这里举个栗子:位于河北省的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自1937年成立以来就在研究苹果。昌黎爆发的成果我挑选重大国家级的部分内容给大家简单看看

 

『为节省字数,以下部分略去奖项名称,但提醒全部是国家级荣誉奖项』

 1)1984 年“苹果新品种--胜利”。由青香蕉倭锦杂交育成,1969 年命名。耐贮藏,前期比国光增产 20%,果实品质属一级类品种。2)1984 年“苹果新品种--葵花”获国家发明奖四等奖。由金冠×红星杂交育成,1969 年命名。耐贮藏且果皮不皱,果面无锈,商品率和商品价值均高于金冠品种。3)1985 年“鸭梨优质高产稳产的栽培技术”4)1985 年“冀中梨树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了冀中梨区 10 余种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确立了歼灭性防治、重点防治、精减防治的策略。5)1985 年“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研究提出从苹果、葡萄中提取、净化、检测方法,6)1988年“提高苹果大树产量和品质的综合技术及推广应用”总结出了以改“圆头形树形为双层延迟开心形树形”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配套技术。提出了适宜中、大型果树合理留果指标和施肥指标。7)1989 年“红香蕉苹果产地贮藏系列技术”。8)1989 年出版《河北省苹果志》全书共六章,记载品种 607 个,基本澄清了河北省苹果属品种资源。对主要品种的起源历史、分布范围、栽培比重、形态特征、生育特性、果实经济性状、抗逆性和风土适应性,以及生产利用价值作了科学论述。全书共 73.6 万字,附彩图和照片 135幅,1986 年农业出版社出版。9)1992 年“枣粮间作双高产高效益技术开发”...

 

昌黎研究所在上世纪末有两个特别值得提出的贡献就是『苹果乔砧密植丰产技术』和『板栗“山地围山转”立体优化种植模式』。这两个影响重大意义深远,前者改变了中国苹果种植的模式,实现了“定植当年成花,3 年 666平方米产 1000 kg,6 年 666 平方米产 4000 kg”的目标,产量指标居当时全国最高水平,与传统栽培模式相比,10年内的总经济效益高 10 倍以上,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推广至全国。后者则终结了板栗种植的传统模式,借助工程和生物措施的双重水土保持作用,基本防止了水土流失,这种立体种植由于能充分利用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其经济效益相当于同等条件下板栗单作的 2.5 倍或粮食单作 4.96 倍,产投比达 5∶1,不仅收到较大的经济教益,也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果,是深受农民欢迎和乐于接受的方法,因此,这一山区离体种植模式由燕山栗区开始迅猛推广到全国,成为业界影响巨大的“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典范。

 

在大陆像这样的农研院一抓一大把。很多网友一提到中国农业可能就想到袁隆平,这也没错,只是大陆农业有千万个袁隆平啊。高竹林、王福堂、梁君武、安宗祥、孙恩普、曹子刚、陈景新这些为中国人吃上更好的水果一辈子奋斗在以昌黎代表的千千万万农研所。像这几天@中国妇女报 介绍的吴明珠女院士从1955年就扎根新疆,她实现了『甜瓜路人女主养成』,我也一直以为新疆的瓜天生就是甜的,哪里想到是上世纪50年代就有女神一点点把这瓜扭甜啊!

500

甜瓜女主路人养成

所以对岸弄专家孙明贤有句话还说夸大了,他说『20年前我们先进,10年前大陆超越我们』。这话真说大了。

孙明贤老先生当然厉害,算得上『火影忍者』的『五影』级别吧,可我们这边的画风根本就不一样啊!

这里有请火影忍者的宇智波袁隆平斑同志帮把手让大家见识一下。

500

多重袁隆平分身之术!

再皮一下

500

嗯,岸本齐史老师对不起啊……

他们都在奋斗努力,岁月静好的背后,是一句总结:

500

岁月静好的背后,是有人负重前行

老天爷对两岸都很公平,两岸都在面对严峻的农业病害,然而大陆没有出现对岸那么惨烈的『减产十年』,也没有哪一类农业灾害惨到家喻户晓全国闻名,只要有『小鬼』抬头,就会被大陆农业部集结全国之力,来自四面八方的农科专家、基层技术员和农民伯伯们赶尽杀绝。这种近乎无限的资源和近乎无限爆发的潜能,对岸的专家看的清清楚楚,原『农委会』专家孙明贤老先生在台湾节目中的每一句话,背后都有深意。

500

孙老先生还是为对岸圆场了,何止十年前就超过呢?可信没人领情

是在岛上等死,看着下一场病害再折磨十年,还是干脆走出来,抓紧大陆的手,一起摆脱困境,寻求一个近乎两全的策略,保住台蕉以及更多台农产品的发展前途。以孙明贤为代表的老一代台农科技工作者,过来了!

 

也就是岛内的这帮『异种畜生』不尊重这些老专家。大陆对这些老人是予以厚待。从1962年开始从事农业的孙明贤老先生,历任农复会植物生产组组长、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副理事长、省政府委员、农林厅厅长、农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现如今,他是世界蔬菜中心理事长、省“农业委员会”顾问,也是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的见证人。这位老人带来了对岸发展农业的思维和技术:孙老先生对大陆农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为解决大陆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两岸都存在“三农”问题(农业生产效益不如工商业、农民收入不如劳工、农村建设不如城市),孙老先生也介绍对岸成功经验,为大陆建立新农业政策措施提供了不少帮助。其实对岸的专家带来的不仅仅是他们成功的经验还有失败的教训,两岸交流对互相之间的问题解决都有极大的助益。

 

1997年开始,大陆推出了“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共10个(其中两个是省级合作,即海南省和福建省);从2006年开始,中国大陆又推出了“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现在有9个省开设了15个园区。除此之外,在中国大陆的任何地方,只要双方同意,两岸农民都可以展开合作。据十年前的统计数据就显示:过来的有5900多人,引进农作物上千种。如今的大陆合作园区更多,内容还包括了鸡肉、猪肉、牛肉、牛奶等项目,对岸的养殖业、种植业全面配合,服从大陆方面的调度计划。我建议你们来福建漳州看一看,尤其是漳浦地区。我在最终章『农业大一统』会补充说明。

 

这里还要介绍孙老先生另一个身份,2009年5月30日,正在南京参加“现代农业论坛”的孙明贤,获聘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名誉顾问,目的就是帮助中国台湾农产品建立营销管道、培养专业农民等。2009年7月,中国大陆举办了两岸乡村座谈会,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30多个乡镇成功对接,结为姐妹镇;而在孙明贤的“撮合”下,徐州市铜山县与中国台湾桃园县的县域合作。 

 

即便是把对岸反乱组织扔一边,大陆依然可以做到为所欲为。

因为:我们不但插了眼,还有人接应打援。做到真正的送温暖到基层。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以为本文就结束了,我本来也想如此,但无奈的是,大陆的计划根本不止如此。

古人语,畏威而怀德。只是为了钱,对方也不至于如此掏心掏肺的来回奔走。他们内心深处的恐惧,还是来自于大陆手中的牌:东盟十国。

 

上个世纪末,大陆就在于东盟进行密切接触。为和平解决南海问题(拖延时间等待大建),为了东南亚和平与稳定(把东盟拿过来当枪使),大陆展开了一系列工作(彻底将对岸当局路人化)。东盟十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与大陆方面逐渐达成共识(形成PY交易)。泰国在东盟率先与中国签订水果蔬菜零关税的协议,泰国水果出口将进一步迅速增加,2003年统计水果出口额在全球排第17位,热带水果出口额排第4位,某些热带水果出口已位居世界第一,这是和对岸当局无论怎么合作都不可能达到的成绩,这对东盟国家无异于一场地震彻底瓦解了原先立场。随着中国和东盟关税减让计划的逐步实施,以及中国和东盟600项农产品实施“零关税”的临近,越南,地处中越边境的广西崇左市编制的《崇左市产业发展规划》最近通过评审。根据这个规划,崇左市今后几年将突出发展南亚热带水果产业,建设独具特色的南亚热带水果之乡。类似这样的合作项目已经遍地开花了。

 

要知道在上世纪,对岸撒钱都可以组建一个小联合国,日美针对亚洲事务还要参考李蹲灰的意见。当年李蹲灰喊着『戒急用忍』的时候,可是能把『东盟十国』当牌打的。如今这副牌到了大陆手上,各种花式玩法让过来的人们不得不抛弃『小确幸』,变的『不像岛内人』。

 

这就难怪对岸当局吼叫的『新南向』最后落得撤办的悲惨下场:天下谁人不通共?

说千道万,对岸产业全面服从合作的背后,是大陆的发展和崛起。此消彼长,如此而已。

这种影响力远远比钢铁武器更加可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示之以隐忍,杀人于无形。

 

到这里,两岸农业合作技术扩散的长篇故事,快要结束了,如果没有兴趣看下去的话,也可以就此收手

但是,没说干净的还多着呢,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给大家找一个例子更具体的描述孙明贤这位老专家为什么说『农业已死』。

因为这已经不仅仅是农业本身,涉及到各方各面,极其庞大的领域,一个千秋大计(惊天阳谋)

我想以一个人为代表,他就是对岸的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叫韩果鱼。他被岛内各种势力排挤,本来来是打算放弃,但由于队友实在太烂,造就了如今的韩流现象。很多人对其抱有好感,甚至期待其登顶称汪,可惜,菜场经理出身的他,心里应该清楚『所谓的振兴高雄』是一条死路。对岸毒入膏肓,短暂的幻觉麻,效力有限的麻醉,韩果鱼的时间也不多了。

 

待续终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