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最佳发展方向

【本文由“认知比事实慢两天”推荐,来自《再过二三十年,甚至要不到那么久,农村的地怎么办?》评论区,标题为认知比事实慢两天添加】

不认同作者的观点:

农村应当用政策引导消亡,而不是建设!

中国目前年仅进口大豆就折合缺少耕地6亿亩,加上其它的大宗粮食进口又折合缺少耕地2亿亩,也就是说中国满足14亿人100%粮食自足需要仅8亿亩耕地!

现有的村镇行政体制严重挤占了可以用于民生支出的财力: 以苏北某乡为例,行政村,13个,耕地4万亩,户籍人口3万余,常住人口不到1万人(多为老、病、残),镇行政、事业编人员(含教师)300余人,再加上村一级人员又要加上200人,500人服务1万人还搞得焦头烂额、怨声载道!按大农场标准仅需20人就可轻轻松松包揽全乡耕种收,人员浪费、财政经费浪费极大。

未来的农村应当取消村级行政单位与村庄,交出父母、自己、子女承包土地,65岁以上予以退休,55岁--65岁由民政部门安排相应工作,如保安、城市绿化、保洁,菜场经营等工作。收回土地组建国营农场,收益用于补充农村老人退休金。

禁止农村房屋建设,给予相应补偿,引导农村人口向交通发达的本地区地级市集中,乡镇降级为居委会,只发展以就地资源利用为主的企业,如养殖、屠宰加工、农林加工、特种种植企业。

愿意搬迁的10%人口搬迁到镇、20%的人口搬迁到县城、50%的人口搬迁到地级市、20%的人口外流。不愿意搬迁的以置换形式置换到离镇所在地较近的优质待拆房屋,承包地也向其居住地或交通便利处集中,告别过去一家5亩地却分三、四处的分散局面。集中的土地农场化改造,便于大型农业机械耕种。

在某些县城发展工业是不切实际的,工业企业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与靠近上下游配套企业,而在大部分中西部县城这些都不具备,特别是县城专业人才招聘难上加难!以至于现在很多中西部县城是靠财政转移支付维持当地经济,开办企业不是骗补就是10家有8家黄。而地级市相应要好的多,生活、教育、交通配套与配套企业规模都完善的多,便于企业经营、可以留住专业人才。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