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说得好生奇怪,这是根本就不清楚研究生的“保送”是怎么一回事吧?
【本文来自《应取消一切保送的做法,让公平的考试成为选拔人才的唯一制度》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应取消一切保送做法,让公平的考试成为选拔人才的唯一制度。】
这话说得好生奇怪,这是根本就不清楚研究生的“保送”是怎么一回事吧?
实际上研究生的“保送”最最基本的依据,就是考试成绩。只不过考研是一次考试,而“保送”是大学前三年的考试成绩的总计。
所以接下来说的两条建议【第一,对考试内容做改进,尽可能客观地考察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第二,应该通过多次考试来筛选人才,以避免某些优秀学生因一次考试失常而与深造失之交臂】,其实目前基本已经实现了。期末考试本来也没什么花活,主要就是考察学习基础,当然能力考察还是欠缺的。而所谓“多次考试”,前三年可是有六次期末考,而且有专业课,也有学校开设的通识课,内容可是比考研那几门丰富得多。
而在这个成绩的基础之上,实际上现在的保送制度也强调成绩之外的综合能力,很多高校也为达到保送资格的各校大三学生准备了夏令营,一方面学生选择学校,想去哪所学校就参加它的夏令营,另一方面学校也在夏令营的活动中考察学生,并不是参加了哪个学校的夏令营就能一定进入这个学校读研的。
所以其实保研比单纯地考几门笔试最后加个简单面试的考研,恐怕更符合你的胃口。
至于说所有研究生都考什么【内容强调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外语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其实这是没搞清楚,专精与博通的关系。本科生基础的知识学得多,博通而不专精。而继续往上读,其实就是在博通的基础之上,愈发专精的过程。
古代学者,个个都是大拿,这也懂那也懂,甚至于,近代中国很多学科初创,那时候也多得是博通的大拿。但是到了今天,基本上已经不可能再出现这样的学者了。不是今天的人智力下降了,而是因为现代学科越分越细,深度和广度,都不是以前能比的了。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以前的学者,可以数到小数点后面两位,1.01,2.03,9.99。但是今天的学者,可能不会数9.99,但是他能数到小数点后面10位。你要他数9.99,对于他和对于这个社会都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有别的学者正在数9.9999999999。
当然现代学科也是有大量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比如中文和要跟大数据结合,搞古文字的也有人专门关注笔迹学的问题,专门去研究古人的笔迹。但这依然是刚才的那个问题,9.9999999999并不需要每个学者都去数,因为每一个细分领域,每一个交叉领域,都有人正在数。要每个学生、学者都这么干,是对社会资源和个人智力的极大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