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潭公园观鸟记之丝光椋鸟

500

拍摄时间:2023年9月24日上午8:40左右(天气:小雨,20℃)

拍摄地点:玉潭公园南门入口处阶梯步道西侧樱花树林

拍摄器材:柯达 PIXPRO AZ525 长焦相机(光学焦距:24-1248MM)

拍摄手记:

周日,天气预报显示多云,但细雨飘零,从昨晚开始一直不肯停歇。8:30,吃过一大碗刘女士煮的煎蛋面条后,挎上相机,顺带相机手柄,又在裤袋里塞进一把百度知道贴牌的天堂七折雨伞,出门下楼。走过小区两侧停满铁乌龟的狭窄便道,再越过中间车流不息两边一字长蛇小摊小贩的白龙路,对面就是号称八百亩的玉潭公园了。这一路上,有八哥、乌鸫等众鸟跟随鸣叫自不待说,从南门进来,往左拐,再拾阶而上,热情大方的白颊噪鹛便从菜地旁边的灌木丛中三三两两地蹦跳而出,又有丝光椋鸟不时从阶梯步道东侧的紫薇树上飞过来,又从西侧的晚樱树上飞过去,而珠颈斑鸠们则隐匿在远处高大茂密的香樟枝叶间不断高歌,然只闻其声不见其踪。何老师一来,玉潭公园立马热闹非凡起来,一如过往的每个周末。若是晴天,白颊噪鹛会是何老师的最爱,它们会在何老师特意创设的拍摄场地——阶梯步道东侧花坛中间草地上投其(也就是何老师啦)所好地表演它们觅食的各种画面——背景是亮堂而不耀眼的晨光,虽是逆光,但因为有高大的鬼见愁和低矮的紫薇树的层层遮挡,更能营造变化多端的光影效果。而白颊噪鹛们,或单来独往,或三五成群地站立在绿意盎然的花坛地平线上,或低头啄食香樟果实、草籽和虫子,或非常警觉地抬头巡视,或相互整理同伴的羽毛,每一个画面都能成为何老师相机镜头中的经典。然而,今天,何老师却无法像晴天那样从容镇静,因为下雨,所以必须左手撑伞,相机就只能右手单握,无法固定了,而且风一吹伞动人也动,即使相机自带防抖功能也是枉然。每遇此情此景,何老师总是难免要陷入深深自责之中,古诗有云“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讲的就是像何老师这样,年轻的时候没有挣到大钱或当上大官,到了年长的时候也就没有资本或资格请个秘书,帮忙撑个伞、背个三角架之类的,什么都需要自己亲力亲为,实在是只手难为啊。有人便说,你不是还有个儿子吗?儿子倒有,可惜不是爸爸的小棉袄呀!于是,这一天,何老师只好歪着脖子夹住伞柄,左手握着伞把的同时靠住相机,右手再颤颤抖抖地去按快门。今天的拍摄场地在阶梯步道的西侧樱花树林间,今天的主角换成了相对白颊噪鹛更安静一些的丝光椋鸟。当着何老师的面,表演它们歌唱、觅食、梳装、飞行等日常行为,是所有鸟儿都知道的(相互模仿)。正如何老师经常在教室里,跟学生讲要把自己最好的那一面表现出来一样。可惜唯一不同的是,教室里坐着的多半是群听不懂人话的傻鸟。这个时节的公园里,地面、树皮上到处都可见手指粗的黄土线条,这便是白蚁修筑的通道。此刻,白蚁们正在觅食,而丝光椋鸟也在觅食,上演了一场生动形象的食物链知识点的现场教学。丝光椋鸟是中国特产鸟类,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华南及华东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南、陕西南部等地区。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的次生林和稀树草坡等地带,喜结群于地面觅食,取食植物果实、种子和昆虫。繁殖期为每年的5-7月,营巢于树洞和屋顶洞穴中,巢由枯草茎叶构成。今天镜头当中的这只丝光椋鸟是只雄鸟,头披皮黄色矛状羽毛。只见它忽而围着晚樱树根啄食散落在地表的白蚁,忽而展翅跃起啄食树皮上黄土通道中的白蚁,忽而立在树叉间一动不动凝神观察周围的动静。后来,一只八哥亚成鸟跑过来蓄意抢镜,胆小怯弱的丝光椋鸟见了这只脖子上的羽毛都没长齐的黑霸王,即刻认输迅速飞离。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