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话”这个词,感觉很学术,很古老,我们一般叫白话,外省人才说粤语
【本文来自《深圳本地人科普一下,香港真正的“土著语言”,与“粤语”无关》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笑看云风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联合声明:
“翠亨村是孙中山的家乡,依据多年来对翠亨孙氏的史料收集整理和对当地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本馆认同“翠亨孙氏的先祖来自东莞,孙中山不是客家人”的观点。
孙中山的民系属性有争议是民国时期的事,建国后,随着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一纸联合声明,孙中山属广府民系已尘埃落定!
博物馆的观点不仅是学术界的观点,亦代表政府的立场与观点,其权威性不容怀疑。
翠亨村的宗祠是一座典型的广府风韵宗祠:错落有致的青砖墙,檐板花鸟贴金桐,墀头花卉图案灰朔,檐墙有人物、山水、花鸟和诗词壁画。
孙中山祖居主体为三间两廊结构的广府建筑结合一些澳门西式风格,外加蠔壳砌墙,这些建筑元素都是广府侨乡的特色。这些建筑风格是广府民系特有的,完全迥异于客家特色的围龙屋。
所有的人都知道,翠亨村过去和现在都无客家人居住,翠亨孙氏的语言、婚姻、风俗与附近的客家人迥异不同。千百年来,他们都是以广府人自居。
关于翠亨孙氏所用的语言,孙中山的胞兄孙眉的后裔孙满、孙乾给出答案:“或有人言,翠亨孙氏为客家人,讲客家话。翠亨附近确有客家村,村民讲客家活。唯吾翠亨孙氏并非客家人,也不讲客家话。国父同吾辈谈话讲广州粤语,与部下讲话或用国语。我们从来没有听过国父讲半句客家话。”
翠亨孙氏讲广府石岐白话。石岐白话流行于石岐地区和南朗镇,属粤语系。翠亨孙氏千百年来代代传承广府白话,没人会讲客家话。
2003年9月8日,孙穗芳女士率儿子王祖耀等一行来到紫金县中坝镇孙屋排进行了所谓的寻根祭祖,并亲笔题词“寻根问祖”和“国父孙中山先生祖籍在广东省紫金县中坝镇。
于是,一些客家人大肆鼓吹孙穗芳是“百年来,孙中山后裔到紫金寻根祭祖第一人”。
可是,孙穗芳真的是孙中山的孙女吗?对于这个问题,孙中山的嫡传后裔是不承认她是孙氏家族的人。
事实上,孙穗芳是孙科的私生女,鉴于她与孙治强承认自己是客家人,严重违背孙中山族人意愿的事,这两人就是典型的数典忘祖,有损孙家声誉,孙家人对此十分愤怒。因此,这两人亦未能列入1998年6月6日重新修定的《翠亨孙氏达成祖家谱》。翠亨孙氏把这两人踢出孙氏家族,不予承认!
为了消除孙穗芳与孙治强承认自己是客家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与困扰,在1998年6月6日孙家全体成员达成一致共识,公开发表了名为《翠亨孙氏达成祖家谱》的联合声明,非常明确的否认了“孙中山客家论”,特意写上:
“唯吾翠亨孙氏,并非客家人,亦不讲客家话。”
其第一页签名里就有孙科四个孩子的签名,现原件就保存在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里。
根据孙中山故居“孙氏家谱记载”,孙氏迁徙的过程:南雄珠玑巷――东莞员头山――上沙乡――香山涌口――左沙头――迳仔朗――翠亨。东莞孙氏到香山后,落脚于南蓈左步村。其后,孙达成(孙文之父)娶杨氏为妻,并落脚于翠亨村。按照孙中山的家谱记载,孙中山是正宗的广府人
我不是客家人,不完全同意作者所有观点,但也不同意你的观点。我模模糊糊记得孙中山是客家人,怎么你这里又成了什么广府人?有什么权威认证的说法啊?还不如说孙中山是广东人或者广东中山市人,这可能没有问题。如果论血统来划分是否为客家人或者所谓广府人,那就又得扯了!
珠三角许多乡村人,包括广州各大城中村,还有花都之类地方,不管现在说什么话,客家的,还是白话,或者English,姓潘的,主要是来自河南,是河南人,族谱都是这么写的,根本就不是广东土著血统。广东土著血统,大部分都被历代王朝赶到东南亚或者少量在广东偏偏角角的山区,也许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有些。DNA是最靠谱的,也可以证明这一点,而不是你这种似是而非的传说。如果论血统,广东人基本都是外来人,只是先到后到的问题,客家人应该比较迟,和先到达的河南人(以本地人自居)发生过比较大的冲突。不过,这成为历史,如果换到现在。是什么人又有什么所谓,美女都留下,欢迎定居。
我是最近十年才逐渐听到比较多“广府话”这个词,感觉很学术,很古老,我们一般叫白话。粤语更多是外省人这么说,叫多了,也不好解释一通,知道怎么回事就行。我们生活在白话区,主要说白话的人都不觉得白话是什么粤语。我潮汕亲戚过去都说,潮汕话也是粤语,也是广东话。我觉得完全讲得通。客家人在广东人数众多,因此客家话也是广东话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