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怎么了

500

从上一家的工作单位,也就是一家设计院离职已经大半年了,目前的工作和设计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和本身所学的专业关系挺密切,这期间也从各方面了解到设计院的现状,也挺有感触的,有一些想法想要和大家聊一聊。

先回顾一下设计院的历史吧,其实中国土建行业的发展和苏联的关系很密切,50~60年代的援助不仅支持起来了中国的工业体系,也带来了苏联已经运行比较成熟的工程建设运作体系,各区域或系统内成立的设计院集中了各行业为数不多的技术精英,具有一定的技术开发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后续人才,为改开后的工程行业大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储备。这些设计院在当时支撑起来了工业发展的内核,是那个年代当之无愧的国之脊梁。

进入改开之后,随着工程建设领域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民用建筑领域的跨越式发展,设计院的项目量也突飞猛进,设计费也水涨船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工科院校都开始开办工程建设相关专业,甚至一些非工程建设类专业的人员也充实到行业里,从业人员也一下多了起来。从事勘察设计人员的数量从2011年的173万增加到2020年的440万,营业收入也从2011年的12,914.73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72,496.7亿元,人均产值从74.65万元增加到164.76万元,近十年间人均产值翻倍了,在效率没有大幅提升的情况下说明工作量翻倍了,当然工作时长也显著增加。

随着工程投资的对经济拉动的效能减少,伴随着近几年房企暴雷频发,工程项目量开始大幅萎缩,但从业人员并没有显著减少,自然行业内竞争趋于白热化,但是竞争的内容却不是技术的优劣而是价格的高低,以及服务水平。体现在从业人员身上就是拿比以前不多或更少的钱,却要做更多的事,自然是身心俱疲。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其实也挺好理解,毕竟现在的设计院和之前的设计院不同了,现在的设计院并没有掌握真正的技术,多数是对现有规范的应用,以及擦边来想办法给甲方省钱。其本质以及脱离了“设计”的内涵,成了名副其实的画图工厂,设计人员也就成了坐在办公室打螺丝的民工,挣的是按平方计算的计件工资,和工厂不同的是,车间的工人靠正常的工作时间只能勉强维持温饱,要想多挣一点就要加班,而设计人员的收入和加班关系不大,并不是完全的计件工资,其工作量很难量化,收入的高低往往只是领导的一句话就能决定的。

但是这种状态也不会一直长久,长远来看设计工作的收入会降低到社会主流收入水平,在这期间会不断促使很多有能力有想法的从业人员离开,而不想离开的往往成了各个设计院的技术骨干力量,掌握着或分配工作的权力或分配产值的权力,而基础的性价比不高的画图工作会交给拿着低薪的外包人员。可以参考工厂的模式,一个工厂生产部门除配备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之外,还有大量的签外包合同的车间工人,他们承担着主要的生产任务,还要面对严苛的管理流程,拿到手的却是不到30元/小时的工资。

上面是整个设计行业面临的情况,再说说一些细分的专业,像我所从事的设备专业,在整个设计院流程中处于话语权最低的位置,本身单价就低,项目量少了收入更是剧烈下降,据我所知,最近两年毕业的学弟学妹们基本没有去设计院工作的,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也是一降再降。有关系有能力的就考公或创业,实在要找工作也会优先选择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等行业,至少短期内没有失业的风险。而还在工程建设行业内的就要想着转型了,或从竞争激烈的民用建筑领域转到工业建筑领域,或转至施工单位、设备厂家,意图寻找创业的机会等。

而设备专业转型相比较于建筑和结构专业还是方便一点的,因为在设计院设备专业是以设备应用为导向的,想要转型当然也可以去设备厂家,从事技术支持甚至销售都会比较有优势。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去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设备管理岗,也算是学有所用。而建筑和结构专业就相对苦逼一点,除了工业项目的基建岗,也没什么好去处,曾经开玩笑的说建筑专业可以去游戏公司建模,但是这个岗位需求量太小,不适合大多数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