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狮子的大乌龙:狻猊(二)

·从音韵学角度看狻猊就是猞猁。

·“猊”被“狸”取代,继续运用下去。 

·文字的千年传承,不可能绝对完整不失真。

 狮子系列文·第三篇。文字考证比较专业,不感兴趣可以跳过相关内容看结论

作者:芋头微波;

发表时间:2023年07月27日;

————————————————————————————————————————

乙.“狻猊”的音韵

 

我们再从声韵角度看看“狻猊”和“猞猁”的关系。

 

猞猁在明清时期的称谓有:舍列孙[1][2][3]、舍列狲[4]、捨列孙[5]、舍里孙[6]、舍利孙[7]、猞猁狲[8][9][10][11][12]、失剌孙[13]、失刺孙[14][15][16]、失利孙[17]、土豹[6][13][14][17]、扯里狲[18]、(犭射)力狲[19]

 

从此可知,这些称谓基本就是当地民众的口语。无论是“孙”,还是“狲”,都明显和猞猁这种动物无关系,当是游牧渔猎民众口语的尾音。因此这些称谓进入中原后,很快就去掉了尾音,简化成“猞猁”。

 

“猞猁”二字应该在清朝才出现,但《康熙字典》未载,似乎就是为了这种动物而新造的字。二字为左右结构,右边部分和猞猁实物之形态及示意都没有关系,显然就是形声字,右为声部。

 

从音韵学角度,原为“䝜”的狻猊,古今发音也和“舍利”发音颇为相近。

 

【說文】【唐韻】素官切。【集韻】【韻會】【正韻】蘇官切,音酸

【說文】五雞切。【廣韻】五稽切。【集韻】硏奚切,音倪

【說文】【廣韻】始夜切。【集韻】【韻會】【正韻】式夜切,音赦

【說文】【唐韻】【集韻】【韻會】力至切。【正韻】力地切,音詈

猞猁孫,亦作失利孫,《明一統志》則謂之曰土豹。狀如貍而耳大,有尾毛,可為裘。有馬猞猁、羊猞猁、草猞猁等名,烏拉諸山皆有之。體輕能升木,滿洲語謂之威呼肯孤爾孤,譯言輕獸,即《廣輿記》所稱天鼠也。至青海所產者,則略大,齒尖,爪不露而銳,能猱升,食鳥雛,毛細長,灰褐色。毛根紅者為上,灰色者次之,根白者又次之

——民国·徐珂《清稗类钞》

或有人言,古音多为推测,以古音与今音近,论证“狻猊”与“猞猁”为同一物,不足为凭。

 

芋头答:音韵学角度只是佐证,有助于古代问题的探索和启发。论证能够逻辑自洽,符合各种已知信息、生活常识、自然科学、传播规律等,就不失为一个重要的考证好方法。

 

古代人们的用字、事物称谓、动物的分类等等都没有像现代一般的严格标准和规范,这也造成很多事物在千百年传播中会发生很多演变,夸大/矮化、增加/删减、赋祥/言凶、神化/妖化、缩小/扩大、分化/掺杂……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唯一不可能的就是完全不失真(芋头按:这也是今天西方所谓古文献的最大漏洞之一,完全不失真,等同近现代造假)。

 

因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同化性和先进性,汉语扩张到各地,就难免不会和当地原住民语言发生交流和融合。加之人民劳动生活的延展、生产发展的变化等等,都会对语言产生影响,因而各地逐渐产生了同样根源,但音调、口音、用字、用词、用句等有所不同的方言。

 

哪怕是在先秦时期,汉语很多名谓都会在中国各地产生改变,也因此有了西汉·扬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一书,而且根据扬雄《答刘歆书》等,可知先秦就已有人采集方言。

 

那么,根据以上的常识,我们是否可以从方言别名、结合音韵学推出“狻猊”与“猞猁”的演变关系呢?

500

在青海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疗养的野生猞猁(今已归野)

 

前文有论:从造字角度,“猊”是指一种中小型动物。能让西晋·郭璞把“狻猊”误以为狮子,除了《尔雅》“食虎豹”一句外,恐怕就是“狻猊”的发音能令人联想到猫科动物。

 

喜好奇字的郭璞没有从造字角度考虑“狻猊”,应该是他见过西域来的狮子,对其产生了较震撼的记忆。狻猊二字发音又让其有较强烈的猫科动物联想,因此误以为“狻猊”是狮子。东汉末年到短命王朝西晋,中原的不稳定让绝大多数人对狡猾善伏的猞猁都是完全没有概念的,郭璞应该也一生未见过猞猁,自然也无法联想到猞猁。

 

那么“狻猊”二字是怎么让当时的人们联想到猫科动物呢?很可能就是和“猊”音近的“”。

,是的俗字。《說文解字·豸部》:“貍,伏獸,似貙(云豹)”。北宋·陆佃作《埤雅》∶“貍,豸在里者,里人所居也。貍穴而薶焉”。自古就是指善于潜伏的中小型动物,包括且不限于猫科、灵猫科、狐亚科、犬科、鼬科动物[20][21][22][23][24][25][26]。

 

【唐韻】里之切【集韻】【韻會】陵之切,音釐。千百年来,中国就有将中小型猫科动物名之为“”的传统应用,而且在野称为狸,人养叫作猫

(秋水篇)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貍狌……(徐无鬼篇)下之質,執飽而止。 是貍德也”。

——战国·庄周《庄子》

 

使牛捕鼠,不如貓狌之捷”。

——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九百一十二·兽部·猫》引《尸子》

 

貔,陳楚江淮之間謂之(豸來),北燕朝鮮之間謂之(豸否),關西謂之貍”。

——西汉·扬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第八》

貍,貓也”。

——三国魏·张揖《广雅·释兽》

 

饑鼠緣危壁,寒貍出壞墳”。

——唐·周贺《送僧归江南》

 

貍,野貓。狸,俗”。

——北宋·陈彭年《广韵·平声·之韵》

 

裹鹽迎得小貍奴,盡護山房萬卷書。慚愧家貧策勛薄,寒無氈坐食無魚”。

——南宋·陆游《赠猫·其二》

 

貓,釋名家貍……貍,释名野猫”。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部》

 

貍,野貓也”。

——明·张自烈《正字通·豸部》

 

貓豹子。青海人呼貍為貓豹子,色如貍,形似猞猁猻。能食家貓,捕兔鼠”。

——民国·徐珂《清稗类钞·动物类》

现存古籍看,“猊”就是专用于“狻猊”的。以中小型动物之意来造字,却只是用来专指“狻猊”,显然是不符合逻辑,亦不合中文语言及造字的底层逻辑(方便交流并可通过组词不断外延、拓展意义)。

 

因此可以推断,“”在造字后,被音近义近的别字迅速取代,而继续应用。这个字应该就是“”。

 

从今天考古和文献来看,“”字远远早于“”,音近义近,且应用非常广泛。因此“”字问世后,除了“狻猊”因为非常独特而运用得到保留,其他方面被音近义近、应用更广更方便交流的“”全面取代。

 

由上所述,西晋·郭璞把“狻猊”误以为狮子,是历史、社会及个人等多因素集合而成的结果。郭璞对中华文献传承贡献极大,名气极盛,因此他对后世影响也是极大,一个搞错,造成后世千年无人质疑,上千年狻猊狮子不分[28][29][30],回味起来也是很有意思的。但,这侧面也反映了中国西域确实古代就有狮子,更反映了中华文献传承的真实性——文字的千年传承,不可能绝对完整不失真

 

(系列未完,下集更精彩,敬请关注)

 

————————————————————————————————————————

芋头出品,必属精品。

细致查证,密思唯勤。

滞后热点,少人问津。

平台限流,甚至蔽屏。

码字不易,珍惜有亲。

打赏与否,随君之心,

如觉还好,广告远近。

欢迎转载,出处备明。

莫学方邪,毫无诚信。

————————————————————————————————————————

参考

王洁. ""猞猁狲"考辨." 华夏文化 000.001(2009):29-30. 

https://www.doc88.com/p-961176307884.html

————————————————————————————————————————

引用

[1]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二十六·职贡异物》:“羅索貢獅子、西牛、玊石、金剛鑚、囗瑚、珠花、瓷珠花、瓷湯壺、銼、鎻服、薩哈勒花帳子、羚羊角、舍列孫皮、西狗皮、鐡角皮凡十五種”。

http://ab.newdu.com/book/ms261339.html

https://www.guwenxue.cc/xszj_49309.html

[2]明·何乔远《名山藏·卷一百九·古敕国》:“海西建州貢:馬、貂鼠皮、舍列孫皮、海青、兔鶻、黃鷹、阿膠、殊角,凡八種”。

https://www.zhonghuadiancang.com/lishizhuanji/mingshancang/57435.html

[3]明·熊廷弼《按辽疏稿·卷四·劾自在州疏》:“遊擊李向日送舍列孫皮十張”。

https://www.doc88.com/p-21899083126383.html?s=rel&id=5

[4]清·《明史·西域》:“魯迷……其貢物有珊瑚、琥珀、金剛鉆、花瓷器、鎖服、撒哈剌帳、羚羊角、西狗皮、舍列猻皮、鐵角皮之屬”。

https://www.jy135.com/guwen/166599/332.html

[5]明·《大明会典·卷之一百七》:“魯迷……貢物:獅子、西牛、玉石、金剛鉆、珊瑚、珠花、瓷珠花、瓷湯壺、銼、鎖服、撒哈刺花帳子、羚羊角、捨列孫皮、西狗皮、鐵角皮”。

http://shengxianshuyuan.com/book/show?id=79528

[6]明·陆应阳《广舆记·卷九·临洮府》:“土產氂牛、羢、水梨、土豹皮[河州出,土人謂之舍里孫皮,可製裘]、樺皮”。

https://www.doc88.com/p-80359458745436.html

[7]明·郑鄤《峚阳草堂诗集·卷十七》:“舍利孫獸:深心期解鬥,竟以亡其身。請續相鼠詩,相獸猶有仁”。(《四库禁毁丛刊集部·集126-699》https://www.aliyundrive.com/s/rWZ4ruY7tMZ/folder/635516e9ab5bf2d8063f453a921a4964a11115ec

 

[8]清·福格《听雨丛谈·卷二·皮裘》“文四品、武三品,準服貂鼠、猞猁猻”。

http://www.guoxue123.com/biji/qing/tyct/003.htm

 

[9]清·王士禛《池北偶談·卷四·玄狐》:“本朝極貴玄狐,次貂,次猞猁猻。玄狐惟王公以上始得服。康熙十一年,重定衣服等威之製,三品以上始得服貂及猞猁猻”。

http://www.guoxue123.com/zhibu/0301/02cbot/005.htm

 

[10]清·继昌《行素斋杂记》:“定製:元旦暨冬日,郊壇大祀朝賀,侍衛服猞猁猻”。

http://www.guoxue123.com/biji/qing/0001/034.htm

 

[11]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九·任葵尊侍御风节》:“翰林科道兩衙門,齊脫貂裘猞猁猻,昨夜五更寒徹骨,滿朝誰不怨葵尊”。

http://www.guoxue123.com/biji/qing/lqjw02/010.htm

 

[12]民国·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七·列传十四·景固勒岱》“俘阿庫裏尼滿部千餘人,獲貂、虎、狐、貉、猞猁猻、獺、青鼠諸毛毳之屬”。

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0qsg/226.htm

[13]明·陈士元《诸史夷语解义·下·元史·外夷传》:“女真國謂土豹為失剌孫”。

https://www.doc88.com/p-77047191895090.html

500

明·陈士元《诸史夷语解义·下·元史·外夷传》四十七页

[14]明·任洛《(嘉靖)辽东志·卷九·外志》:“富餘泰寧等達達衛所貢物:馬、失刺孫[即土豹]、貂鼠皮、金錢豹皮”。

https://www.doc88.com/p-3406994429762.html?s=rel&id=4

https://www.zhonghuadiancang.com/tianwendili/jiajingliaodongzhi/61696.html

[15]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部·卷五十一·豹》:“沈氏筆談雲,秦人謂豹為程。至今延州猶然,東胡謂之失刺孫

[16]明·姚旅《露书·卷九·风篇下》:“失刺孫[豹也,東胡]”。

https://www.doc88.com/p-28173109785347.html?s=rel&id=2

[17]民国·徐珂《清稗类钞·动物类·猞猁孙》:“猞猁孫,亦作失利孫,《明一統志》則謂之曰土豹。狀如貍而耳大,有尾毛,可為裘。有馬猞猁、羊猞猁、草猞猁等名,烏拉諸山皆有之。體輕能升木,滿洲語謂之威呼肯孤爾孤,譯言輕獸,即《廣輿記》所稱天鼠也。至青海所產者,則略大,齒尖,爪不露而銳,能猱升,食鳥雛,毛細長,灰褐色。毛根紅者為上,灰色者次之,根白者又次之”。

http://www.guoxue123.com/zhibu/0201/03qblc/089.htm

[18]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上篇·乃服·裘》“扯里猻御服以為袍”。

http://www.doc88.com/p-0834643098567.html

[19]明·诸葛元声《两朝平攘录·卷三·宁夏》:“乃以白鏹五百兩、(犭射)力猻四十皮令義子哱奕襄馳獻“。

http://www.doc88.com/p-6156671334968.html

[20]《玉篇·犬部》:“貍,似貓”;

[21]《正字通·豸部》:“貍,文如豹而作麝香氣者為香貍,即靈貓”。

[22]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毛篇·香狸》:“香貍,取其水道連囊以酒燒幹之,其氣如真麝”。

[23]《诗 • 豳风 • 七月》 :“一之日於貉,取彼狐貍,為公子裘”。

[24]西汉·扬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第八》:“貔,陳楚江淮之間謂之(豸來),北燕朝鮮之間謂之(豸否),關西謂之貍”。

[25]民国·徐珂《清稗类钞·动物类》:“狸,狐屬,與貍之為貓屬者異。全身黑褐色,背有灰色斑紋,口突出,尾粗而長,四肢甚短,似狐。惟狐身瘦而長,狸身肥而短,蓋以此為別也。

貓,俗作猫,面圓齒銳,舌有細刺甚多。蹠附肉塊,藏銳爪於內,隨時伸縮,行則以肉塊著地,故足音甚輕。眼之調節機甚發達,瞳孔大小,隨光線強弱而變,晝間日光強烈,細如絲,旦暮正圓,夜能視物。善捕鼠。四川簡州所產,有四耳者……

貓貍,亦省稱貍,貓屬,頭圓尾大,毛黃黑相雜,有斑紋,頗類貓,故俗又稱野貓。性殘暴,食魚鼠等,且能竊取雞鶩……

香貍,貍屬,一名靈貓,毛黃黑色,似豹文,尾毛黑白相間,不甚分明。臍有香囊,能發香氣如麝,故又稱麝香貓……

貓豹子。青海人呼貍為貓豹子,色如貍,形似猞猁猻。能食家貓,捕兔鼠。皮亦可製裘”。

http://www.guoxue123.com/zhibu/0201/03qblc/089.htm

[26]战国·吴起《吴起兵法》:“若以備進戰退守,而不求能用者,譬猶伏雞之搏貍,乳犬之犯虎”。

[27]北宋·陆佃作《埤雅》:“虎豹之文來由,貍麝之香來射”。

[28]唐·颜师古注《汉书·西域传上》云:”师子,即《尔雅》所谓狻猊也“。

[29]唐·牛上士《狮子赋》:“穷汗漫之大荒,当昆仑之南轴,铄精刚之猛气,产灵猊之兽族” 。

[30]明·徐渭《天目狮子岩》:“一岫插天目 ,宛尔怒猊狞”。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