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英雄京东方的故事(7)

61.京东方谈判人员全部撤回后,韩方急了,1月3日派代表追到北京,要求继续协商。此后,京东方两次召开战略研讨会,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估,决定继续谈判。1月15日,王东升在得到梁新清陈炎顺等人支持后,决定执行收购方案。在与现代签署收购协议前夕,王东升只得到班子里不到三分之一成员的支持。为了缓解巨大的压力,他泡在浴缸里独自思考,其间打了10多个电话,给政府部门、产业界、供应链合作方、会计师、律师、银行等各个圈子里的朋友,听取他们的意见。那天他在浴缸里泡了6个小时,皮肤都泡白了,得到的结果是支持和反对意见各占一半。此后,韩国建再次被派到韩国检查合同。由于韩国建不愿再冒险,最后陈炎顺被派到韩国签约。3.5亿美元是当时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的最大金额之一,而京东方又对这个产业缺乏经验,同时液晶面板的市场价格仍然在下跌,因此那支签字笔的分量之重可想而知。在签约的前一天,董事会会议一直开到午夜。王东升让韩国建把合同最后审查一遍。筋疲力竭的韩国建躺在床上,让律师和翻译把合同一条条给他念,从头念到尾。董事会和执委会成员,每个人都通过电话向陈炎顺亲口表态。京东方总部“今夜无人入眠”。

62.陈炎顺签署协议后,韩国建还要负责完成最困难的环节---交割。由于收购的东西太多,又处于运行的动态中,怎么控制交割点是个大问题。韩国建不敢大意,把手下分为几个组进行交割。2003年1月22日零时,中韩双方同时检查所有的计量表并登记签字。小心严谨得到了“回报”,交割后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从交割完成的那一刻开始,HYDIS变成了BOE-HYDIS,即韩国京东方,韩国建指派了24个干部就原地运行了。随后新管理层开大会,宣布原来的社长留任,韩国建任副社长。其实京东方在收购之前,就为收购的风险筑起一道“防火墙”。京东方在香港注册成立公司,通过香港公司又在韩国注册成立子公司,再由这个“韩国京东方”出面收购---如果收购失败,死掉的是香港京东方,但不会连累北京总部。香港京东方只向韩国投入1.5亿美元,然后以韩国子公司进行资产抵押,成功地从韩国银行贷款2.1亿美元。事后才知道,京东方的海外收购恰逢其时。资产交割刚刚完成,全球液晶面板价格立刻开始上涨,BOE-HYDIS从第二个月就开始盈利,到这个景气阶段末的2004年6月,共盈利6000万美元。但京东方的收购并非为了赚钱,而是出于解决进入TFT-LCD工业所面临的技术来源、专利障碍、起步市场和核心技术人员等战略问题。

63.在21世纪初,TFT-LCD工业已经形成全球主流的 技术轨道、材料、设备供应链和产品市场,进入壁垒因而迅速提高。后进入者学习已有的技术和国际合作,都是难以回避的台阶。此时,有几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了TFT-LCD工业,但在同样需要国际合作的条件下,引进生产线方式和自主建线方式,却对中国大陆企业的能力成长具有不同的意义,最终决定了它们的不同命运。京东方收购HYDIS的初衷,就是为进入TFT-LCD工业而获得“最低技术资源”,也是一种“引进技术”的方式。但是,“海外收购”只是京东方进入方式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它的另一个部分是“国内扎根”,即借助收购的技术资源,在国内建设5代线。由这两部分内容构成的进入方式---姑且称之为“海外收购/自主建线方式”---不同于其他中国大陆企业的进入方式,实际上也代表了一条不同于19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发展主流的道路,其实质是自己掌握技术,而绝不在未来的发展中依赖别人。为帮助理解这条道路的意义,不妨回顾一下当时中国大陆几家企业进入TFT-LCD工业的情况。吉林彩晶是最早进入的。它从日本引进一条第一代旧生产线,但是一直没能克服良率不高的瓶颈,而且只能生产两个边缘产品,很难打开国内市场,因此没有真正量产。

64.吉林彩晶项目失败后,中国大陆企业后来的引进都是从5代线开始的(全球第一条6代线是2004年建成的)。上海广播电视工业集团(简称上广电)投资100亿元从日本NEC引进大陆第一条5代线。2003年12月,上广电与NEC的合资公司成立,上广电占75%股份。后来的实践证明,正如京东方所担心的那样,这个方式使合资公司在技术上受日方控制,既不能自主开发适应市场变化的产品,也阻碍了升级换代的继续扩张。这条5代线的亏损最终导致了上广电集团的亏损和解体。继京东方于2005年建成中国大陆第二条5代线之后,第三条5代线是由江苏昆山的龙腾光电于2006年建成的,大陆占51%股份,台湾企业也是大股东。由于在技术上和管理上主要依靠台湾工程师团队,所以也没有发展出自主的技术能力。另外,深圳天马建了几条4.5代线,定位于中小尺寸显示器。王东升真正想做的,是通过收购获得技术资源,然后自主建线,以便凭借自己的能力继续扩张。2003年2月,时任北京-松下中方负责人的刘晓东接受了负责建设总投资12.4亿美元的5代线的任务。刘晓东是北京-松下原副总经理梁新清发现和培养的年轻干部,并让他接了自己的班。因为中国半导体工业不发达,所以王东升只能从显像管行业选人。

65.因为刘晓东不愿意离开北京-松下,王东升就用了激将法,果然有效。刘晓东是工程师出身,对技术感兴趣,虽然当时还不懂液晶显示技术,但从原理上说没有什么难的,只是缺乏经验而已,于是就接受了任命。对于5代线的选址,朝阳区政府与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都在争取。京东方董事会确定的原则是:要考虑上下游配套,确保产业群的优势,目标是建成全球最有竞争力的TFT-LCD产业基地,项目包括5、6、7代生产线各一条。最终决定选址亦庄,用地目标2000亩,预留1100亩至2008年底。5代线北京项目组最初只有3个人,除了刘晓东外,还有负责人力资源的张宇和负责工程建设的石涛。张宇为京东方5代线招募的人员中,工程师主要从“211”和“985‘高校招,操作工则从技校招,他招人很挑剔,甚至连身高长相都考虑,说是有利于其未来发展。他一共招了3000多人,很多都成了京东方的骨干。石涛负责5代线的规划工作。收购完成后”扎根计划“正式启动。2003年6月,负责运营5代线的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王东升任董事长,BOE-HYDIS社长崔炳斗任总经理,刘晓东任副总经理。9月26日,京东方5代线项目正式动工,其中有来自韩国京东方1.25亿美元投资。想想京东方仅仅花了1.5亿美元现金收购,可知王东升的算盘果然不是一般的精明!

66.为保证有一个起步的市场,京东方还于2003年花10.3亿港元购买了台湾冠捷26%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冠捷是当时全球排名第二的监视器制造商,收购冠捷解决了京东方5代线三分之一的市场问题。事业的顺利,使王东升的“野心”膨胀起来,于是开始实施3大战略---扎根计划、海外上市和团队持股。“扎根计划”就是通过建设5代线,使技术能力本土化。"团队持股“就是实施一个股权激励计划---当时王东升最大的担心是在大规模投资之后,那些业内的国际巨头把京东方培养起来的骨干人才挖走,所以实行这个计划以锁定骨干人才跟他王东升一起冒险。这两个计划都以”海外上市“为支撑。王东升的”如意算盘“是:以BOE-HYDIS在香港单独上市,然后京东方再以从香港股市筹到的钱投资建设5代线,并由BOE-HYDIS的母公司香港京东方拥有5代线。由于BOE-HYDIS当时盈利状况很好,王东升预计如果上市成功,可以募集到12亿美元用于5代线投资,然后在5年内增资12--20亿美元,再建设6代和7.5代线各一条。这样到2008年,京东方就有可能跻身世界前五名,打下与领先者一搏的基础。因为技术进步速度快、规模效应显著的TFT-LCD工业的竞争规律是---不名列前茅就可能什么都不是。

67.但这个”野心勃勃“的计划毁于一个偶然的小事件。《新京报》于2004年5月28日刊登了一篇”京东方MBO迷局“的报道文章,以涉及管理层收购为由,质疑京东方的人才持股计划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实际上,京东方的”管理层收购“是购买被当做不良资产划归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准备向外资出售的、原来被银行通过”债转股“所持有的股权,为收购而成立的”智能科创“公司明确规定这些股份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未来创业骨干团队,而且交易的每一步都得到了批准。这篇文章立刻在网上被热炒,相关部委开始联合调查。证监会于是就叫停了京东方香港上市的计划。上市计划的流产让京东方突然陷入困境。当时京东方5代线的厂房已经封顶,设备订单也已经发出,很快就要支付设备款。银行看到京东方”出事儿“,马上通知京东方不能如约贷款。突如其来的压力如排山倒海,让王东升一下子”懵了“。一个下午,他独自在5代线厂房顶上整整徘徊了两个小时。他想了很多,觉得很委屈---“我做的本来是好事,对国家民族都好,为什么不同的人想法就这么不一样?”多年后他提及此事说:“坦白地讲,意志不坚定一点也就跳楼了。“上市几乎破灭后,京东方只好启动第二预案,即银行贷款。由于融资需要7.5亿美元,所以只有组建银团才可能提供这么大额度的贷款。

68.银团由建设银行牵头,但开始时非常困难,怎么组都组不够。到2004年年底时,京东方的资金链几乎就要断裂了,又逢过年之际,从建筑公司拿不到工资的农民工要闹事。此时,北京市领导把国家开发银行的监事会主席介绍给京东方。这位主席听了介绍,立刻意识到液晶工业的战略意义,表示国开行愿意提供2亿美元参与银团贷款。由于组建银团还需要时间,国开行就先给了一笔为期4个月的2亿元人民币“搭桥贷款”,让京东方先去付工程款。2005年4月8日,银团贷款举行了签约仪式,9家银行共贷款7.4亿美元。此外,北京市政府还提供了28亿元借款。2005年5月25日,京东方宣布5代线成功量产。不过,这样一个资本金不足的财务结构留下了很大的风险。为了节省投资,5代线没有建彩膜部分,不利于降低成本,特别是后来的还贷差点压垮企业。王东升后来总结教训:“那个时候我们真是缺乏政治头脑,没有理解在中国做这么一个投资几十数百亿的产业,必须形成社会共识。这说明我们还不是成熟的企业家。”其实,从历史的眼光看,即使京东方上市成功,后来的巨亏也很难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命运让京东方的决策者栽了一个跟头,也许是在提醒他们:苦没吃够,成功不会那么容易得到。

69.无论京东方人事先有过什么样的心理准备,他们也只是在进入TFT-LCD工业之后,才真正理解到这个工业带来的风险与艰难,就像一个人只有跳进海里才能体会到大风大浪的恐怖。液晶周期从2003年初开始进入上升阶段,但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进入衰退阶段,韩国京东方开始亏损。北京5代线的量产正好赶上这个低谷期,2005年全年亏损总额达到16亿元,这是京东方自1993年扭亏之后的第一次年度亏损。在高技术企业,市场价格和成本结构主要受领先者的影响。经历过那个阶段的姚项军向我们讲述了当时的许多细节。5代线刚一量产产品价格就被腰斩,让各银行觉得京东方欺骗了它们。2005年京东方巨亏,银行基本上拒绝再给任何贷款,而且把京东方的信用等级由良好下调为次级(即有重大风险)。当时只有国开行没有降低京东方的信用等级。姚项军评价说,商业银行没有雪中送炭的,都是锦上添花的---“现在银行都求着我们贷款。”京东方需要钱的原因是5代线的扩产---由60K扩大到90K的设计产能,同时还想补建彩膜工序。最后京东方找到的是国开行的软贷款,其程序是---国开行贷款给一个投资机构,再由那个机构贷款给京东方,对于京东方则是资本金注入。

70.进入2006年,京东方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那年的亏损额超过17亿元,两年合计亏损33亿元。为减轻财务危机,京东方开始出售资产来获得现金,最大的一笔是2007年卖掉冠捷股份,得到24亿元用来还贷。京东方至今还留有遗憾的一件事是不得不卖掉BOE-HYDIS。2007年4月,银团贷款进入还款期,但京东方无力还款,唯一的出路是获得贷款展期,否则公司的现金流必将断裂。北京市政府面临的压力也很大,为规避风险,就借助将京东方、上广电和昆山龙腾三家液晶企业进行整合的概念谈银团贷款展期。当大多数银行都同意展期时,在银团中只提供了1000万元贷款的厦门国际银行死活不同意(银团贷款展期必须获得各银行的一致同意)。这家银行有外资背景,所以通过银监会做工作也不行。最后通过一个特殊安排,该银行终于同意展期。这样,银团贷款的还贷期从5年延长到10年,使京东方的故事还能继续。厦门国际银行后来求京东方贷款,但是姚项军发誓绝对不再与它合作。财务危机对企业造成的最大威胁是队伍的稳定和对员工信心的侵蚀。在京东方内部,王东升是最后一个坚信当初决策正确性的人,因为他内心深处始终怀着一个让京东方在高技术产业中腾飞的梦想。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