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实审中被“暂停”,如何、或可以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原因、或澄清、或申诉?
【本文由“小飞侠杜兰特”推荐,来自《小米再对华为专利提无效宣告请求》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知识产权局,恐怕是最官僚(如果不说最损的话)的机构,极大打击了发明人的申请热情!
顺便请教行家:发明专利实审中被“暂停”,如何、或可以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原因、或澄清、或申诉?
具体情况是:2019年3月申请的一项发明专利,2022年12月才收到实审的一审意见(而同期申请的另一项发明专利,2022年3年即已取得证书),延宕数年,姑且不论;2023年1月答复了第二次审查意见,3月、6月先后两次电询二审审查员,均被告知在审查系统中标记为“暂停”、因而无法审查,原因不明;两次均致电专利局热线(包括“流程与手续”、“投诉与建议”等坐席),均不能答复,也不能提供其他渠道;应其建议(推诿?)再致电当地省市专利局、区专利局等,也均不能答复;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页“互动”栏目留言咨询也均无回应(更奇葩的是,留言提交时总提示有非法字符,每次都是删减、修改N次才能提交).....
现在很多专利都屯在那里,也不想着商业化,好像在设个陷阱,等着哪个傻乎乎的工匠自己掉到里面去一样。
不过您可能信口而言了:
“截至2021年10月,中国专利局共有36个专利审查中心,共有逾10000名专利审查人员,其中有近7000名审查人员完成了专业培训......”---不知道这是否包括了外包审查?上面这个案子,实审的实际实施就是“专利审查协作XX中心XX省发明审查部”。
如果仅仅是审查人员人手不匹配以致于申请旷日持久,或许还情有可原;但管理混乱、官僚作风、效率低下、不负责任等,又岂止理无可恕!
知道专利申请系统有多烂吧(尤其以前的CPC,真没见过那么烂的软件)?
知道某些审查员有多不负责任吧?
知道咨询无果、投诉无门吧?
知道专利局客观上“劝退”了无数创新、无数申请吧?
......
关于审查员,举两个自己的例子:
其一,这个案子,一审意见以某个对比文件(另一个发明专利)驳回,但该对比文件事实上是无效的,因为其技术效果适得其反(姑且不论二者技术领域、技术方案、技术特征等根本不同);答复一审后,二审意见又滥用上位概念等驳回(按专利审查指南,下位概念可以公开上位概念,是指技术特征且需要满足两个限定条件,但二审意见却是多处挪用在非技术特征上)....
其二,另一个专利申请,完全有理由相信审查员根本没认真阅读申请文件(或者完全不具备本领域基本常识,或张冠李戴,或蓄意报复等),就予以驳回了。---好在,坚决申请了复审,已收到复审决定书,撤销了驳回决定...
之所以吐槽,实在是坑爹教训太多了。例如,后来的双(多)SIM卡手机、苹果的新机无SIM卡等,跟咱在2006年就曾申请过的发明专利一模一样(可惜没坚持,被“劝退”了)。
回到实审被标记“暂停”问题,诚请赐教:有何良策?
不过您可能信口而言了:
“截至2021年10月,中国专利局共有36个专利审查中心,共有逾10000名专利审查人员,其中有近7000名审查人员完成了专业培训......”---不知道这是否包括了外包审查?上面这个案子,实审的实际实施就是“专利审查协作XX中心XX省发明审查部”。
如果仅仅是审查人员人手不匹配以致于申请旷日持久,或许还情有可原;但管理混乱、官僚作风、效率低下、不负责任等,又岂止理无可恕!
知道专利申请系统有多烂吧(尤其以前的CPC,真没见过那么烂的软件)?
知道某些审查员有多不负责任吧?
知道咨询无果、投诉无门吧?
知道专利局客观上“劝退”了无数创新、无数申请吧?
......
关于审查员,举两个自己的例子:
其一,这个案子,一审意见以某个对比文件(另一个发明专利)驳回,但该对比文件事实上是无效的,因为其技术效果适得其反(姑且不论二者技术领域、技术方案、技术特征等根本不同);答复一审后,二审意见又滥用上位概念等驳回(按专利审查指南,下位概念可以公开上位概念,是指技术特征且需要满足两个限定条件,但二审意见却是多处挪用在非技术特征上)....
其二,另一个专利申请,完全有理由相信审查员根本没认真阅读申请文件(或者完全不具备本领域基本常识,或张冠李戴,或蓄意报复等),就予以驳回了。---好在,坚决申请了复审,已收到复审决定书,撤销了驳回决定...
之所以吐槽,实在是坑爹教训太多了。例如,后来的双(多)SIM卡手机、苹果的新机无SIM卡等,跟咱在2006年就曾申请过的发明专利一模一样(可惜没坚持,被“劝退”了)。
回到实审被标记“暂停”问题,诚请赐教:有何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