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人数为何屡创新低?

前几天,凤凰网以《结婚人数创历史新低,有哪些原因?》为题转载了《新民周刊》的一篇文章,文中披露:从2013年后,中国结婚人数逐渐呈现递减趋势。2013年是1346.9万对,到2019年跌破1000万对,2020年跌破900万对,2021年跌破800万对。根据民政部官网公开的“2022年4季度民政统计数据”,去年全国结婚登记量为683.3万对,再探新低,是1986年以来结婚人数最少的年份。2022年与2013年相比,仅仅9年时间,我国结婚人数就下降了49.3%。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每年出生人口数量整体上也呈现下滑趋势,特别是2016年以来呈陡然下降态势,一发而不可收拾。至2022年,出生人口仅有956万,为2016年的二分之一略多一点儿,减少了49.24%。也就在2022年末,全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今年,我们将不得不把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桂冠送给印度而退居第二。

为什么结婚人数会屡屡下降,乃至2022年再创新低?在鄙人看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由于上世纪后三十年大抓计划生育,出生人口大幅度减少,导致本世纪初以来适婚人数也在逐年递减,走向谷底,而且这一趋势还应当持续若干年。要逆转这一趋势,大约还需等待二十年。

二、由于接受教育的年限在增长,推迟结婚年龄已成为社会常态。过去我国实行从小学到高中的九年制教育,后来改成十年制,再后来改为现行的十二年制。一个人从6岁半进入小学,至高中毕业已满18周岁。再上4年本科、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已经二十五六岁。如果再读3年博士,顺利毕业时已年满28周岁有余。如果是攻读医学博士,正常毕业时已超过30岁。因此,初婚年龄提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晚婚晚育已经是常态。

三、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生活观念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婚已经不再是满足性需求或者生子欲望的唯一选择。在当下的中国,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年青人在30岁左右成婚已经应当算是令人欣慰的很好的现象。令人不安的是,年青人不婚不育的现象越来越多;有些即使结婚了,也会选择成为婚而不育的“丁克”一族。当然,中国社会越来越开放,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生活上也有了更多选择;性观念与婚姻观念的变革,使得结婚已经不再是获得性生活或者生子的唯一途径,因此,人们对婚姻的渴望程度也在下降。如今,同居而不婚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

四、在工作与生活的巨大压力下,年青人选择不婚不育的越来越多,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随着住房、医疗和教育压力的增大,迫使年青人放弃爱情与婚姻。高房价的一个意想不到的作用是抑制了荷尔蒙的释放,阻止了年轻人结婚生育的冲动。回望五十年前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运动,真是恍若隔世,是也非也?为了阻止人们多生育,在政策宣传之外,更有效的是各种激烈的手段,“该流不流,扒房牵牛”,“该扎不扎,房倒屋塌”,类似惨烈的行为在后人看来似乎是笑话。1990年春节晚会上的小品《超生游击队》就是一例。在当下,一个高房价抑制了多少年轻人结婚生子的欲望啊!多子多福本是中国人的传统理念,然而,在高房价的狙击下,传统理念不得不甘拜下风退出舞台,丁克家庭反而成为新的时髦,独身主义正在流行。有些专家不看现实,盲人摸象,睁着眼说瞎话,为提高结婚率与生育率盲目支招。医疗就不必多说了,一场重病足以摧毁一个中产家庭早已成为常识。再看教育,孩子被称为“吞金兽”,就可见一斑,而这仅是金钱的投入,在孩子成长中的其他投入更是巨大——双职工如何看护孩子已经是一个难题,爷爷奶奶的价值就在这里!此外,高昂的彩礼也是年青人结婚的一大阻碍,“万紫千红一片绿”不过是常见现象。

总之,影响年青人结婚的因素颇多,涉及方方面面。解决这一问题虽然困难,但并非不能为,就看有多大的决心、能付出多大的努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