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网网友为何对”宁夏33岁女子饿死“一事如此冷血

​33岁宁夏女子在出租屋离世?咸阳警方:确有此事,事发秦都区

一位33岁宁夏女子饿死了,还没看评论,就知道,观网的评论里,会有许多冷血的评论

一看,果然不错

观网网友,确实就是对社会中个体的不幸,越来越冷漠

人和人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比较熟悉的,例如同胞,同时代的人;另一种是比较疏远的陌生的,例如外国人、古人,陌生人。

一个人对他人的关心,总是向外辐射的,离我们越近的人关心越多,越远的人关心越少,以至于漠不关心。

可观网网友却很奇怪,这种奇怪程度,在全世界都是比较罕见的

对于外国的事情,美国流浪汉,加沙的阿拉伯人,还有什么历史上印第安人,非常关心,充满激情,义愤填膺。

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之事,发生在八十多年前,当今中国,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对此并无切身经历。

今天的中国人,绝大多数都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大多数还经历了从五十年代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的“中日友好”时期。

一些观网网友,对现实的个体不幸,不感兴趣,甚至极其冷血

对遥远的历史,对远方的不幸,甚至是远方历史上的不幸,却念念不忘,充满激情。

这样的激情难道是正常的吗?

有的个体不幸,是由于个体自身的原因造成。有的个体不幸,则是由不好的社会条件所造成的

传统上,左派,或者说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倾向于一切个体不幸,都怪罪于不好的社会条件,到了未来社会,物质产品极为丰富,一切不好的现象,甚至包括犯罪,都会消失,一切个人的问题,都会获得社会最为适宜的解决。

资本主义者,则认为资本主义是尽善尽美的制度,一切个体的不幸,都是自己不努力而造成的。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应当是一种持续进步的过程,即使发生了革命,也不会一夜间变成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人类是天生的社会动物,一个社会,或者说一个政治共同体--国家内部发生个体不幸,这个社会的他人,自然而然地首先会去关心,这不仅仅关系一个人的权利和不幸,关系到每个人的权利和利益,而且也关系到展现自我意志和团队精神,实现社会关怀与社会公正,体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获得世人与历史的承认,这是人类本有的高贵的本性

这既是人类能够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也为人们发挥这种本性,为社会的持续改进,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社会主义社会,不反对竞争,但是竞争过程应当有益于其个人和社会。

“内卷”这种竞争,就是人们为学历、职位、收入、地位等,投入比以往更多的时间精力等资源参与竞争,且这种竞争过程并不能益于其个人和社会,竞争内容同质化、没有新的突破,空耗人们的精力、增加压力和痛苦,反过来损害人们的生活质量、阻碍社会真正的进步。

高考考学,全省至全国上千万考生,为争夺985、211高校固定的录取名额/比例,而埋头练习考试,过程中鲜少学到有用知识,且分数随考生竞争而水涨船高,最终录取的比例却并未因平均得分提高而增多,每个考生却要付出更大代价。中国大多数地区(尤其中部和南部)中学生往往需要从早上6:00学到晚上10:00,身心颇受摧残

在就业领域,“内卷”更加严重。所谓“996(早9点工作至晚9点、每周六天)”就反映了中国白领阶层的辛苦。而中国餐饮、快递等服务业也陷入“内卷”,餐品和快递费用惊人的低廉(如不少县城一份肉菜仅人民币5元;在大城市,包括盐焗虾、海鲜煲、鸡、炒冬粉四样菜和汤的精致套餐,才58元人民币),代价是服务员和快递员微薄的报酬,以及餐饮/其他产品的低品质、以次充好。新兴的网络直播行业,也颇为“内卷”,如一座“网红大桥”上有时会有数十个女主播排排坐、向粉丝直播,以获取打赏。

中国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陷入“内卷”,白白消耗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做“无用功”(或起码事倍功半)。“内卷”还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更残酷、本来的良性竞争转为恶性,人们之间为一点利益斗得你死我活,为取得优胜不择手段。而多数人又很难摆脱这种“内卷”,因为如果自身放弃竞争,就意味着那点微薄的利益都不再与自己有缘。

越是这样“内卷”,付出的代价越大、人与人之间博弈的零和性越强、参与“内卷”者又需要付出更多,虽然近年一些人选择“躺平”以抵制“内卷”。但由于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的稀薄,人们“手停口停”、不工作就没钱,只有拼命工作才能维持生计。所以大多数人其实并不能真正“躺平”。

中国人,为了“活着”,也就更加不关注关心公共事务,放弃对他者的关怀、转而只顾自己“一亩三分地”、崇尚“奋斗”和“个人努力”。

社会风气也从同情弱者、同情不幸,追求公平正义,变成鼓吹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这种不关怀他人,不关注关心公共事务,远离社会的生活,违背了人的本性。

那么,对遥远的事情,远方的事情,对他国的个体不幸,充满激情,义愤填膺,也算是一种在“内卷”生活里的找补了。

人人只能在狭窄的人生“赛道”里,与同类竞争那剩余的有限机会和资源,甚至也只能去从更弱者那里“找补”。

为了替自己这种冷血的心态辩护,反而对有些人拒绝这种生活,加以贬斥。对他人呼吁改善的努力,也大加反对。

这个女孩生前的问题,很容易被看作是个人的悲剧,仿佛她走到这一步,都是她自己造成的,本可以有不一样的活法。

然而,她之所以陷入这样的处境,与其说是她自己的选择,不如说是她没有选择。

新的经济环境,很多人赖以安身立命、成就自身价值的工作机会消失了,好机会越少,考公竞争越激烈,她多次笔试第一,面试却都没过。乡下出身的苦孩子,只会考试,不会表达,当然更不会搞关系,然而踏上社会,现实并不像考试这么简单。那样的地方,那样的家庭,是她想努力逃离的,也阻止了她在外面打拼失败、将家作为港湾的可能。

人心的贫瘠,社会的冷漠,极高的自我期许,与强烈的现实挫败,想来曾在无数个日日夜夜撕扯着她的心灵。33岁了,她的生命,有没有被爱情灌溉过?它是上天送给人类的礼物,是帮助一个人超越世俗的力量,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将它变成计谋与攻防,使它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品

一开始,有些人轻蔑地说这故事“一眼假”,说这话的其实也拿不出什么证据来证明这是假的,只不过是凭借自己的直觉,很不屑地做出一个判断,就此否认、回避了问题的存在。

事情的真实性已经得到了证实,这样的事,在现实中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甚至跟自己距离并不遥远。

人们默默地活着,默默地陷入绝望,又默默地死去,这就是现实中许多人的真实处境。

正视这一点,因为所有的改变,只有在正视它之后才有可能发生。

要学会捍卫那些庇护我们正常生活的常识,学会对他人命运有更多共情,学会用爱、悲悯来填充内心。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