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接父母来香港常住,我爸妈却真心不想来……

我是个内地小镇独生女,因为当年只身一人到香港求学而与这座城市结缘。

读研、初恋、失恋、初入职场、成为职场老油条、第一次做销售、第一次成为一个成功的销售、以及第一次因社会原因而转回老本行……

一切都和香港这座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其中有太多太多的人生初体验,也许当时觉得酸甜苦辣,但现在回想起的大部分都是正能量,很是珍贵。

也因此,这几年,我逐渐有了在香港置业的想法。

甚至希望父母过几年退休后、还可以一同来居住和养老。

但是开头已经提到,我只是个小镇出来的姑娘,买房涉及大笔金额,离不开爸妈的帮衬。

而到香港养老的前提,更是需要他们也和我一样钟意这座城市才行。

难处在于,他们似乎对此并不来电。

500

对于这份抵触感,我经历了三个阶段的理解层面,期间也带我妈来香港两次。

每次反而都让我自己有了更多的反思。

第一阶段:

最初,当我妈说“我是真的不感兴趣、我们只想在老家养老”时,我马上觉得我妈这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心想:好吧,毕竟香港房价那么贵,你们不想我承担太大压力也是正常。

那我就再缓缓,毕竟自己经济实力确实也还没跟上这份野心。

500

第二阶段:

过了几年,我妈见我事业上“聚精会神谋发展”,松口了:

“我是真的不感兴趣、我们只想在老家养老。但如果你真的那么喜欢,那就你自己去,我们口头支持你!”

对于这个答复,我依然是不满意的。

因为作为独生女,我希望他们退休后可以离我近一些,至少在同一座城市定居也好。

500

那时候,我在老家已购置了一套自己的房(要感谢爸妈的帮衬)。

所以倘若这几年要再在香港置业,我知道不仅自己要加油赚钱,更需要真正了解:

香港,这么高大上的国际大都市,为什么对二老竟然毫无吸引力?

而且似乎是真的没有吸引力,不再是酸葡萄了!

500

假期回老家,经过多轮田野调查加实地考察,我发现老妈可能是真的低物欲。

他们在老家的生活极其简单、规律、体面。

每天规规律律上班,做的是自己喜欢的工作;

晚上在家吃完饭,约上另两家中年夫妇好友,闲聊着散步去跳广场舞。

每到周末,他们则会选择在家伺弄一些花草果蔬;

或驱车回老家与爷爷奶奶唠唠嗑,再带点新鲜农家鸡鸭肉蛋回来。

日常身边有一大家子的兄弟姐妹常聚、有远近各行业体制的朋友随时寒暄、有体面坦荡的工作。

没有了不得的负债、生活确实挺自在!

500

值得一提的是,大约四五年前,为了让妈妈真正感受一下我眼中充满热爱和热血的香港,我借口:

“再不来,我都要从香港撤到深圳啦!到时候没时间给你当导游了。”

她终于第一次来香港住了几天。

确切地说,本来要住一周的,但是她第三天就拎包回去了。

500

当时的我与室友合租在一个带会所的小区,我的是较大的单间。

自以为已经很不错,于是妈妈一来就带她去住所参观。

没想到她一进房间就傻眼了:“啊!怎么这么小?你确定是大房?小房也不至于这么小啊……”

室友在外头听了,还帮忙解释:“阿姨,其实这屋已经很好了,您看那个床都有一米五!”

我妈闻之沉默。

500

然而让这个有点洁癖的母亲大人直接“发疯”的是洗手间。

当时她只是进去五秒钟,马上就黑着脸出来了。

“这个卫生间是几十年没人打扫过吗?浴缸壁黑成那样,马桶圈都脏成那样,你们是怎么用得下去的?”

我连忙解释已经请人打扫过了,那些污渍都擦不掉的。

但可以看出,她敏感的心情依然久久不能平静。

放在以前,她肯定会直接动手打扫。

但那个在我眼里金碧辉煌的洗手间(确实还不错),已经严重到让她甚至无法用母爱发电、下不了手打扫。

500

第二天,我带妈妈去中环和尖沙咀几个常去的景点和店铺,还看了个电影、喝了个下午茶。

她似乎心情挺愉快。

但是那天晚上,她希望为我做一顿“不是外面的饭菜”,于是我们决定不在外面吃。

500

香港的居住环境确实不那么宽敞。

但是走出房屋,这个社会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各类户外消费形式。

有各国各色地道的食肆餐馆引人享用,有琳琅满目的展馆和景点供人低成本参观,也有书店可以造访,奢侈品店可以买买买。

对于“吃”这个领域,我所了解的香港当地人,一般很少在家做饭,都喜欢去楼下饮茶吃点心。

也有的因为有娃,会请菲佣买菜做饭。

但我妈坚持觉得外面的饭菜都不如自己做的干净。

于是买菜做饭一顿折腾,到吃饭的时候又发现,我们的客厅连个像样的餐桌也没有。

因为当时租房是为了奋斗,不是为了生活,所以我们客厅的餐桌很少有人用到。

对此我习以为常,但她似乎对我们表示很同情。

我妈踏上回家的路途时,我觉得这次基本已经带她去了所有我希望她看到的事物和景点。

但她似乎是真的想回家了。

500

第三阶段:

今年,因为需要妈妈协助处理事情,她第二次来到香港。

不同的是,因为疫情,我已经回内地老家生活和工作了两年,期间只是以出差形式往返香港。

不变的是,我依然希望有一天能在香港置业。

因此对于这次行程,我决定补足上回行程的漏洞,完善妈妈的用户体验!

500

首先,我订了一个四五星级带早餐的酒店双床房,杜绝了因租房杂乱带来的判断误差。

其次,我们的三餐都选择在外面吃,选择的基本都是米其林中餐馆。

500

然而这回轮到我适应无能了:

老家的消费和香港相比,是少了一个零的差距;

但老家的收入却只是比香港妥协了一个租金的差距。

所以当我发现两碗鼎泰丰的鸡汤面两百、一碟炒蔬菜60时,心里想的是:

这在我家,鸡也是农家好鸡,鸡汤也这么鲜美,菜量更多,还可以加一些茄子土豆啥的……

合起来也不至于这个价啊!

而且那个鸡也不是这么一两块,而是一整只香喷喷的呢。

500

夜里在酒店准备叫外卖时,我忽然发现香港的外卖要20元外卖费。

而内地不仅几乎没有外卖费,还常常送一大堆优惠券。

食物价格还便宜非常多,也有更多符合酸辣中国胃的店家。

于是不禁黯然神伤。

500

两天后我和我妈回到老家,爸爸买了海边刚抓来的大螃蟹。

我忽然发现,连鲤鱼门的海鲜,都不如家里的鲜了。

哎,但终究,我还有那么多朋友们都在香港,还是希望有一天能在香港置业吧,你说呢。

*图像影音来自网络和作者,本文版权归香港体验官所有,转载请联系香港体验官微信公众号(ID:ExperiencehkGPQ)。

-END-

关注我,就不会错过每一次在香港的体验:戳这里

热门评论 30

  • h20j20
    除非作者在香港做到中产以上,能买到100平米的套房(港人嘴里的千尺豪宅),
    否则生活质量很难比内地更强。
    衣食住行样样都贵。
    .
    这是香港的免费医疗,你就慢慢羡慕去吧 !
    jpg
    2022年2月20日的最新数据显示,香港医生的平均年薪为1,446,080港币,相当于每小时薪为695港币
    jpg
    香港私立医院贵,公立医院挤,原因是香港本土医生不足,(年轻人发黄,不太会念书,培养不出足够的医生)
    但是医生工会拒绝“外劳”,尤其针对人均卷王的“大陆医生”甚至在疫情期间给援港医生下绊子。

    黄医护反对大陆医生争饭碗的借口是“没有在港行医的执业资格”

    港府多次通过人才计划引进,都遭到既得利益集团即“黄医护”组织的恶毒反对,国安法上线后,这些黄人的拿着BNO跑路了,公立医院没医生看病了。

    迫于医疗系统面临击穿,22年特首北上,求得开关看病借医救命。今年4月第一批83名广东医生通过“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分派到7个香港公立医院“交流”


    诚然会摊薄广东的医疗资源,但是国安法后留下的多是问心无愧的,也是无辜的。
    尤其是帮我们打黑的福建老乡没医生看,那是不忍的。

    香港人看哪个医生对我们不重要,黄医护没饭吃对我们很重要……
  • 看到这个问题,我也想讲一讲香港,虽然我这个地方去的次数不多,但是整个城市从上到下我算是都有代表性的接触过,而且因为看地的原因,我大致算是走马观花看过很多地方。
    香港从定位来说一则是中国和西方的转口贸易口岸,二则现在是内资企业(很多是房企)融资离岸资本运作的一个平台。他其实只有这两个功能,而这两个功能其实真的不太需要太多的人,所以香港创造财富的其实是一小撮人,可能占10%,剩下的都是为这一小撮人服务的,靠所谓“涓滴效应”生活。
    香港创造财富的一小撮人里面,其实又有两种人,一种是当年和西方转口贸易,所以为西方资本(包括当时殖民当局)服务的一帮人,李摘瓜就是一个典型;还有一种人,是大陆过去做贸易或者是搞资本运作人,其中老板也有专业人士。前一小撮人,根在海外,他们的活动动线是中环(工作)—半山(生活)—大屿山(润出国),后一小部分人,根在天朝,他们的活动东西那是中环或湾仔(工作)—港岛或西九龙的海景公寓房(居住)—广九直通车(润回国,生活)。这部分人是香港真正过得舒服的人:他们住房的标准最起码也在大陆的刚需房水平,厉害的是半山别墅,差点的是海景套房,再不济也有酒店住;他们出门有司机开阿尔法、或者自己开车奔驰或者特斯拉、或者打的士;吃饭也多在高档食肆,大陆过去的一般也有报销。平时生活不太和香港的一般老百姓有太多的交集,其根本利益也不在香港。对于这部分人来说,香港其实是一个生活还比较舒适的地方。
    但是上面的人可能只占香港的极少数人口,香港90%的人口都属于另外一群人,他们从事的行业很广泛,在我看来从各类服务业到办公室的白领,甚至部分所谓管理层都包括在内,都是为前10%人群服务来讨口生活的人。他们就算是其中比较体面的一部分,也只能穷尽一生收入,住在容积率6.0-10.0的小房子,有个50平米就要住4-5口人,甚至更多人;他们买不起汽车,因为所住的屋苑5户才有一个车位,每个车位售价至少250万港币;他们出门是坐地铁,就连从九龙到港岛也都不舍得打车;他们行走在狭窄的人行道少,没有任何退距的石屎高层建筑遮挡了马路上的阳光。
    我这样说这群人,可能大家还没有什么直观的体会。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个细想来比较恐怖的事情。香港整个城市700万人口,除开公共运营车辆,私家车只有50万台。而由于极高的拥车成本,这里面有大量一户富裕人家拥有多台车的现象。香港的私人汽车渗透率,是排在大陆的末尾的,比最穷的甘肃省还要低很多。这其实还不够恐怖,真正恐怖的是,香港的出租车,全部都是90年代款的皇冠,车况极差,坐起来完全不是正常私家车的体验,是非常不舒适的。而且这个价格也不便宜,我从湾仔到西九龙,基本上都是170港币左右。这说明一个什么事情呢?那就是有非常大数量的一部分香港人,如果他们没有离开过香港,可能从小到大,是没有体会过“正常的家用小汽车”的乘坐是什么感觉的。
    如果这样说还不够恐怖,那么我可以再讲一个事情。比如我们做地产开发,产品方案报总部评审,看着香港公司报上来的设计图,产品的同事们一言不发。为什么,怎么评呢?没法评啊!容积率已经爆表了,整个小区就没几个空地了;两个电梯十几户人家,整一个筒子楼造型;50多平米做三房,主卧6平米,次卧4平米;还有一个次卧叫做store,面宽1米5进深2米多点,所谓的阳台也就能站两个人了不起了。对面的人还要跟你说这个是改善定位,我们的产品已经比竞品有多大的优势了之类的,你也只能不说话了。
    我一直认为,一个工业社会,他所能提供的关于生活相关的品质类的产品,最重要应该就是住房和汽车,这两个在任何国家都是最大的消费市场来的。但是如果你看香港90%的人所消费的这两个产品,都是第三世界水平,甚至低于第三世界水平的。说的实在点,我个人认为这种人均环境和汽车保有量,充其量相当于我国房改前后的水平,也就是98年到2002年左右水平。如果我说得不客气一点,是贫民的水平,贫穷的水平。
    所以这样一来,形势就很明了了。香港就是一个由10%的舒适精英和90%贫民组成的两极化社会,10%生活在天堂,90%生活在住房拮据且没有私家车的第三世界。而且这里面最诡异的是,正是因为贫民被分配到的生活条件和水平十分拮据,所以更加保证了他们对精英服务的水平和热诚。
    所以香港就是这么一个香港,如果你要去香港,一定要知道自己是哪一种人,否则你就会如同本文中主人公一样的迷茫。对于我来说,香港就是一年跟着领导去开两次会的地方,在会后吃饭的时候,可以跟香港的同事们吹下水,邀请他们下次来大陆到我新买的大房子做客,顺便体验下我500匹马力的新能源汽车。
  • 姐夫的姐姐是香港人,以前感觉他们生活条件一定很好,后来外甥去香港玩了一次,住姑姑家,就再也没想去了。因为住家条件实在是太差了,空间非常小,用他的话说,如果大家都在家的话,转个身都难。平时回家,哥哥们都是呆在自己床上的。不可否认香港的繁华,但也不能代表所有的香港人都能活得体面。
  • 除非作者在香港做到中产以上,能买到100平米的套房(港人嘴里的千尺豪宅),
    否则生活质量很难比内地更强。
    衣食住行样样都贵。
    .
    这是香港的免费医疗,你就慢慢羡慕去吧 !
    jpg
  • 全部楼层
    guan_16783131971033
    香港好吃好玩的地方比深圳多... 深圳虽然地处广东,可没啥好吃的,比不上广州,离香港更是差远了,玩的地方就更少了,娱乐产业基本没有,大学数量也比不过香港,历史积淀比香港更是差远了,深圳依然还是一个打工的地方...此条评论已被折叠,点击查看
    去过香港和深圳吗?
    我就长居深圳,香港去过两次就再也不想去了,那城市是真不行,逼仄,市容也就中环好点,看起来有点现代味道,大部分市容又窄又乱又旧。著名的维多利亚港渡轮驶过,海里就会泛起下水道的味道。
    深圳是花园城市,市容绝非香港能比,绿化更远超香港。深圳也就在大学质量方面与香港有较大差距。要说打工地方,香港难道不是?
  • 疫情前深港两地来回跑,因为总公司在香港,分公司在深圳,
    很长一段时间每周一跟周四都得跑过去香港开会跟处理一些麻烦事。
    其实跑的次数越多面对这座城市越没有好感(这些话仅代表我自己)。
    香港人情味非常淡,无论吃茶餐厅还是m记,服务员永远都是黑面鬼,说话冷冰冰,一直催促。
    这在深圳我一次没遇到过,我在香港几乎次次都是。
    我是顾客,虽然不期待你把我当上帝,但是当个普通人可好?
    独独这点,现在想想依旧觉得无语。
  • 12年带全家游香港,发现高楼大厦间狭小的小店尽是美味,路边各店狂吹出来的冷风让夏日里感觉不到炎热,路上奔忙的白领与市中心休闲的游泳池中丽人们成了很鲜明的对比,但价格的差异和住宿条件还是让我有所不适,二十几元一瓶的啤酒,五百多元住只能放得一张一米五左右的床的房,拥挤的小店里吃着美食,转身都有点难。这一下让我回到家中,点五元一瓶的啤酒,睡一百多平的大房多少有点转不过来。同学小学时就随当时在学校教书的父母去香港,现在全家也有了一幢楼,上下五层,二百个平方左右吧,父母一层,小妹一层,同学一层,菲佣一间,其余的出租,同学的父母也有点自豪的谈论着自己,这多少有点让我不敢苟同,两位当年要是不出来,现在也最少是副教授级了,同学当年学习那么好,也不会来到香港混成个混混女,虽然没有香港这几千万的房,但最少在当地可以得到几间一百五左右以上的房屋了,是得?是失?谁也说不上。这让我想起前阵网上传出义无反顾横渡河流游向美国的中国大妈来了,她错了吗?她对了吗?我们作为旁人无法给出。
  • 我有朋友在香港工作租的房子,25000一个月,新小区设施很不错,装潢也不错,但是只有六十个平方左右(已经算很好的居住条件了),三房两厅两卫,一个大房间大概十个平方左右,两个小房间只够放双层单人床,客厅面宽大概两米多一点,没有阳台。在香港三面可以下床是豪宅,双面下床是中产,单面下床是正常情况;我这个朋友的房间也就是大房间可以双面下床,两个小房间全是单面下床。菲佣平常就住卫生间的浴缸上面搭的板床。这已经是香港中产的高端配置了。
  • 争执太累你杠你对 拒绝非黑即白,拒绝站队,理性思考,平和讨论!
    wildthinktank
    看到这个问题,我也想讲一讲香港,虽然我这个地方去的次数不多,但是整个城市从上到下我算是都有代表性的接触过,而且因为看地的原因,我大致算是走马观花看过很多地方。
    香港从定位来说一则是中国和西方的转口贸易口岸,二则现在是内资企业(很多是房企)融资离岸资本运作的一个平台。他其实只有这两个功能,而这两个功能其实真的不太需要太多的人,所以香港创造财富的其实是一小撮人,可能占10%,剩下的都是为这一小撮人服务的,靠所谓“涓滴效应”生活。
    香港创造财富的一小撮人里面,其实又有两种人,一种是当年和西方转口贸易,所以为西方资本(包括当时殖民当局)服务的一帮人,李摘瓜就是一个典型;还有一种人,是大陆过去做贸易或者是搞资本运作人,其中老板也有专业人士。前一小撮人,根在海外,他们的活动动线是中环(工作)—半山(生活)—大屿山(润出国),后一小部分人,根在天朝,他们的活动东西那是中环或湾仔(工作)—港岛或西九龙的海景公寓房(居住)—广九直通车(润回国,生活)。这部分人是香港真正过得舒服的人:他们住房的标准最起码也在大陆的刚需房水平,厉害的是半山别墅,差点的是海景套房,再不济也有酒店住;他们出门有司机开阿尔法、或者自己开车奔驰或者特斯拉、或者打的士;吃饭也多在高档食肆,大陆过去的一般也有报销。平时生活不太和香港的一般老百姓有太多的交集,其根本利益也不在香港。对于这部分人来说,香港其实是一个生活还比较舒适的地方。
    但是上面的人可能只占香港的极少数人口,香港90%的人口都属于另外一群人,他们从事的行业很广泛,在我看来从各类服务业到办公室的白领,甚至部分所谓管理层都包括在内,都是为前10%人群服务来讨口生活的人。他们就算是其中比较体面的一部分,也只能穷尽一生收入,住在容积率6.0-10.0的小房子,有个50平米就要住4-5口人,甚至更多人;他们买不起汽车,因为所住的屋苑5户才有一个车位,每个车位售价至少250万港币;他们出门是坐地铁,就连从九龙到港岛也都不舍得打车;他们行走在狭窄的人行道少,没有任何退距的石屎高层建筑遮挡了马路上的阳光。
    我这样说这群人,可能大家还没有什么直观的体会。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个细想来比较恐怖的事情。香港整个城市700万人口,除开公共运营车辆,私家车只有50万台。而由于极高的拥车成本,这里面有大量一户富裕人家拥有多台车的现象。香港的私人汽车渗透率,是排在大陆的末尾的,比最穷的甘肃省还要低很多。这其实还不够恐怖,真正恐怖的是,香港的出租车,全部都是90年代款的皇冠,车况极差,坐起来完全不是正常私家车的体验,是非常不舒适的。而且这个价格也不便宜,我从湾仔到西九龙,基本上都是170港币左右。这说明一个什么事情呢?那就是有非常大数量的一部分香港人,如果他们没有离开过香港,可能从小到大,是没有体会过“正常的家用小汽车”的乘坐是什么感觉的。
    如果这样说还不够恐怖,那么我可以再讲一个事情。比如我们做地产开发,产品方案报总部评审,看着香港公司报上来的设计图,产品的同事们一言不发。为什么,怎么评呢?没法评啊!容积率已经爆表了,整个小区就没几个空地了;两个电梯十几户人家,整一个筒子楼造型;50多平米做三房,主卧6平米,次卧4平米;还有一个次卧叫做store,面宽1米5进深2米多点,所谓的阳台也就能站两个人了不起了。对面的人还要跟你说这个是改善定位,我们的产品已经比竞品有多大的优势了之类的,你也只能不说话了。
    我一直认为,一个工业社会,他所能提供的关于生活相关的品质类的产品,最重要应该就是住房和汽车,这两个在任何国家都是最大的消费市场来的。但是如果你看香港90%的人所消费的这两个产品,都是第三世界水平,甚至低于第三世界水平的。说的实在点,我个人认为这种人均环境和汽车保有量,充其量相当于我国房改前后的水平,也就是98年到2002年左右水平。如果我说得不客气一点,是贫民的水平,贫穷的水平。
    所以这样一来,形势就很明了了。香港就是一个由10%的舒适精英和90%贫民组成的两极化社会,10%生活在天堂,90%生活在住房拮据且没有私家车的第三世界。而且这里面最诡异的是,正是因为贫民被分配到的生活条件和水平十分拮据,所以更加保证了他们对精英服务的水平和热诚。
    所以香港就是这么一个香港,如果你要去香港,一定要知道自己是哪一种人,否则你就会如同本文中主人公一样的迷茫。对于我来说,香港就是一年跟着领导去开两次会的地方,在会后吃饭的时候,可以跟香港的同事们吹下水,邀请他们下次来大陆到我新买的大房子做客,顺便体验下我500匹马力的新能源汽车。
    全篇看完,极有同感。
           我这广佛地区,亲戚、朋友、同学都有过了香港生活的,无论是解放前后,改革开放前后,这些各个时段过去的心态生活区别就不展开说了,只有和楼主说的共通点就是:他们确实是麻木了,在那个密集街区、在那边身边朋友的共有际遇里形成的茧房一起互相麻醉了,只在那小群体里互相攀比、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追求平俗。
           回到大陆,当看到我们这些以前的”穷亲戚“现在百几平方房子、人手一台汽车、空闲全国去玩。(杠精别杠,在香港打两三份工做十几个小时的大有人在,放大湾区这里只要肯这样做的不难房子车子安身立命!),他们看到这样的生活表现出来的并不是羡慕或渴求,而是麻木!不去对比两边收入和得到的生活质量,而是顽固的对自己的生活、所谓的国际城市夸夸其谈。
           最离谱的是我一初中同学,2000年去的香港,读普通学校做普通工作住普通小间,回来各种自视甚高各种标榜国际视野。然后前几年在朋友圈发支持黑暴言论被我们全体同学拉黑,之后消失了,再无消息。
           说真的,国际视野和普通市民有关吗,且油管和其他国际媒体加工过的新闻和分析是国际视野还是西方视野??多国免签?天天做16小时的社畜一年找个时间去放松玩玩大中国自驾或飞机随便玩,有兴趣签个证也是大部分国家能去,难道能去一些国内人不能去的国家能升仙???
           天天挤在那密集的小社会里,小街道、小广场、小房子、小群体,确实会容易魔怔,黑暴学生什么的不是就这样病毒式传播的么。像作者这样的女孩在那样的氛围里生活久了,身边的人都是只有那么点追求的,潜移默化就思想萎缩了。
           还想用各种方法PUA家里老人随她的愿资助她在那里”置业“,相信老人也看得很清楚,只是她这种思想问题是没法扭转的了,所以才拖着看她会不会醒悟,心疼老人家!!!
  • 东风西渐 天下武功,无坚不破,唯快不破
    工作几年,我的一个感悟是,你的月薪能达到和超过当地房价才适合在那个城市买房生活,我查了一下香港现在平均房价是14.2万每平米,也就是你的月薪要有这么多。再就是现在香港那些高楼大厦,餐饮茶点,娱乐消费,内地一线城市都有啊。比如广州的楼比香港的高,餐饮消费比香港低,道路比香港宽敞,居住面积比香港大,平均房价3万四千多,无论是购房还是生活成本都比香港低,生活舒适度还能提升一大截。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356
最热 最早 最新

  • 全部楼层
    Opennovo
    单位还是月,不是天,在上海,单位换成“小时”我都嫌长,要换成“分钟”我才觉得合适~~~
    的确,等几十个月,小病等好,大病等死了。
  • 全部楼层
    争执太累你杠你对
    港警抓这个的哦,有这方面想法去澳门不好么去什么香港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澳门乖宝没有牠们需要的氛围和土壤
  • 林猬 呼吸尽是乳鸽
    h20j20
    除非作者在香港做到中产以上,能买到100平米的套房(港人嘴里的千尺豪宅),
    否则生活质量很难比内地更强。
    衣食住行样样都贵。
    .
    这是香港的免费医疗,你就慢慢羡慕去吧 !
    jpg
    52个月?如果怀孕的时候柰子出了问题,等排队排到,小孩都上了一年幼儿园了
  • 全部楼层
    guan_16783131971033
    那我推荐你下次去香港的西九龙文化公园参观一下M+博物馆(世界一流的),到张国荣最喜欢的半岛酒店喝一杯(亚洲一流的),或者到中文大学书店看几本中国历史的书.(华人世界一流的)...
    住过。感觉一般……和上海的几个五星级比起来没啥优势。PS.在HK和酒店商店的服务讲话一概要用英语,说普通话他们会当你不存在。我口音还行,能冒充一下西海岸来的……
  • Opennovo 业余时政爱好者,不想嘴硬,就想交换看法
    h20j20
    除非作者在香港做到中产以上,能买到100平米的套房(港人嘴里的千尺豪宅),
    否则生活质量很难比内地更强。
    衣食住行样样都贵。
    .
    这是香港的免费医疗,你就慢慢羡慕去吧 !
    jpg
    香港亲戚跑到上海,看个建筑面积70平的动迁房,还连连说“房子真大,我羡慕死这个面积了”;老爸说“那去看看我家商品房吧”,亲戚忙说“不看了,看了我心态都坏了,坚决不看”。
  • Opennovo 业余时政爱好者,不想嘴硬,就想交换看法
    全部楼层
    已注销用户
    卧槽,我没看错?排队那个,是两位数?
    单位还是月,不是天,在上海,单位换成“小时”我都嫌长,要换成“分钟”我才觉得合适~~~
  • guan_16783131971033
    那我推荐你下次去香港的西九龙文化公园参观一下M+博物馆(世界一流的),到张国荣最喜欢的半岛酒店喝一杯(亚洲一流的),或者到中文大学书店看几本中国历史的书.(华人世界一流的)...
    半岛酒店?呵呵,狗都不去,看中国历史的书还要跑到中文大学书店去?现在还有什么书网上买不到的么? 博物馆确实可以去看看,在中环逛逛,在钵兰街逛逛,还是有之前那种港片里那种感觉的。。。仅此而已。
  • 香港这座城市,自从被黑爆后,与内地人在心灵上,产生了隔阂。以前那个“东方之珠”的形象,被黑爆破坏了!需要一段时间重新树立新形象。
  • 争执太累你杠你对 拒绝非黑即白,拒绝站队,理性思考,平和讨论!
    全部楼层
    步影沿流
    就是奔这这些个去的呀,不然为啥忍着作呕的马桶圈和浴缸
    港警抓这个的哦,有这方面想法去澳门不好么去什么香港
  • Merlin 随便看看。
    全部楼层
    guan_16783131971033
    深圳人连白话都不说,过到香港,发表当地方言都听不懂, 哪来一大堆广东人...
    你看不见每个回复下面的“来自”吗?19个回复有11个广东人,有什么问题?
    另外,白话即便不说,看看电视听听广播,能听懂七七八八也就几个月的事情——另外,且不说香港早就到处都是“港普”,好吃不好吃好玩不好玩必须懂方言才能有感觉?那么去新马泰旅游的中国人,都是泰语马来语几级才配去?
  • 对香港普通人的居住条件实在感到悲哀!每次去香港都不愿住亲戚家,宁可花大价钱住宾馆
  • 全部楼层
    观察者网用户_1204710
    去看个杜夫人蜡像馆排队两小时,去趟太平山顶排队一个半小时,坐缆车半小时,这有什么好玩的(桑拿楼凤除外)?除了一些比较有名的港式茶餐厅,还有什么好吃的(什么美食深圳没有?)?若不是想着在以前的东方明珠衰落之前去瞧一眼,我是完全看不上这座城市的。
    那我推荐你下次去香港的西九龙文化公园参观一下M+博物馆(世界一流的),到张国荣最喜欢的半岛酒店喝一杯(亚洲一流的),或者到中文大学书店看几本中国历史的书.(华人世界一流的)...
  • guan_16783131971033
    香港好吃好玩的地方比深圳多... 深圳虽然地处广东,可没啥好吃的,比不上广州,离香港更是差远了,玩的地方就更少了,娱乐产业基本没有,大学数量也比不过香港,历史积淀比香港更是差远了,深圳依然还是一个打工的地方...此条评论已被折叠,点击查看
    去看个杜夫人蜡像馆排队两小时,去趟太平山顶排队一个半小时,坐缆车半小时,这有什么好玩的(桑拿楼凤除外)?除了一些比较有名的港式茶餐厅,还有什么好吃的(什么美食深圳没有?)?若不是想着在以前的东方明珠衰落之前去瞧一眼,我是完全看不上这座城市的。
  • 全部楼层
    呆头鹅
    某港有一楼一凤,这个深圳没有🐶
    就是奔这这些个去的呀,不然为啥忍着作呕的马桶圈和浴缸
  • axun
    闾丘露薇可以做个范例:常青藤名校毕业,战地玫瑰凤凰卫视首席记者,97年卖掉上海的房子抛弃旧爱移居HK,现在混的跟祥林嫂似的......
    太形象😂
  • 全部楼层
    Merlin
    果然一大堆广东人出来鄙视你——相信你一定能拿出自己长期深港两地来往居住的证明,以你的亲身经历和切实体会狠狠打楼下各位的脸。。。我看好你喔!!!🐶🐶🐶🐶🐶
    深圳人连白话都不说,过到香港,发表当地方言都听不懂, 哪来一大堆广东人...
  • 华夏观天道以立中国 天育万物,道法自然。
    一面吹捧香港的发达先进,一面却想要小镇父母补贴香港的房价。这逻辑太魔幻了吧?既然香港先进发达,那房价必然高昂,而内地小镇相比之下肯定收入很低而且房价也低,你怎么会想出来用内地小镇的资产去补贴购买香港的资产?反过来如果你父母内地小镇的资产能去置换香港的资产,那说明内地小镇的发展与收入也不会比香港差很多!
    所以你能讲讲你的逻辑是怎么样的?其实正常的思维应该是用香港的收入在大湾区买房子比较现实啊!
  • 东风西渐 天下武功,无坚不破,唯快不破
    wildthinktank
    看到这个问题,我也想讲一讲香港,虽然我这个地方去的次数不多,但是整个城市从上到下我算是都有代表性的接触过,而且因为看地的原因,我大致算是走马观花看过很多地方。
    香港从定位来说一则是中国和西方的转口贸易口岸,二则现在是内资企业(很多是房企)融资离岸资本运作的一个平台。他其实只有这两个功能,而这两个功能其实真的不太需要太多的人,所以香港创造财富的其实是一小撮人,可能占10%,剩下的都是为这一小撮人服务的,靠所谓“涓滴效应”生活。
    香港创造财富的一小撮人里面,其实又有两种人,一种是当年和西方转口贸易,所以为西方资本(包括当时殖民当局)服务的一帮人,李摘瓜就是一个典型;还有一种人,是大陆过去做贸易或者是搞资本运作人,其中老板也有专业人士。前一小撮人,根在海外,他们的活动动线是中环(工作)—半山(生活)—大屿山(润出国),后一小部分人,根在天朝,他们的活动东西那是中环或湾仔(工作)—港岛或西九龙的海景公寓房(居住)—广九直通车(润回国,生活)。这部分人是香港真正过得舒服的人:他们住房的标准最起码也在大陆的刚需房水平,厉害的是半山别墅,差点的是海景套房,再不济也有酒店住;他们出门有司机开阿尔法、或者自己开车奔驰或者特斯拉、或者打的士;吃饭也多在高档食肆,大陆过去的一般也有报销。平时生活不太和香港的一般老百姓有太多的交集,其根本利益也不在香港。对于这部分人来说,香港其实是一个生活还比较舒适的地方。
    但是上面的人可能只占香港的极少数人口,香港90%的人口都属于另外一群人,他们从事的行业很广泛,在我看来从各类服务业到办公室的白领,甚至部分所谓管理层都包括在内,都是为前10%人群服务来讨口生活的人。他们就算是其中比较体面的一部分,也只能穷尽一生收入,住在容积率6.0-10.0的小房子,有个50平米就要住4-5口人,甚至更多人;他们买不起汽车,因为所住的屋苑5户才有一个车位,每个车位售价至少250万港币;他们出门是坐地铁,就连从九龙到港岛也都不舍得打车;他们行走在狭窄的人行道少,没有任何退距的石屎高层建筑遮挡了马路上的阳光。
    我这样说这群人,可能大家还没有什么直观的体会。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个细想来比较恐怖的事情。香港整个城市700万人口,除开公共运营车辆,私家车只有50万台。而由于极高的拥车成本,这里面有大量一户富裕人家拥有多台车的现象。香港的私人汽车渗透率,是排在大陆的末尾的,比最穷的甘肃省还要低很多。这其实还不够恐怖,真正恐怖的是,香港的出租车,全部都是90年代款的皇冠,车况极差,坐起来完全不是正常私家车的体验,是非常不舒适的。而且这个价格也不便宜,我从湾仔到西九龙,基本上都是170港币左右。这说明一个什么事情呢?那就是有非常大数量的一部分香港人,如果他们没有离开过香港,可能从小到大,是没有体会过“正常的家用小汽车”的乘坐是什么感觉的。
    如果这样说还不够恐怖,那么我可以再讲一个事情。比如我们做地产开发,产品方案报总部评审,看着香港公司报上来的设计图,产品的同事们一言不发。为什么,怎么评呢?没法评啊!容积率已经爆表了,整个小区就没几个空地了;两个电梯十几户人家,整一个筒子楼造型;50多平米做三房,主卧6平米,次卧4平米;还有一个次卧叫做store,面宽1米5进深2米多点,所谓的阳台也就能站两个人了不起了。对面的人还要跟你说这个是改善定位,我们的产品已经比竞品有多大的优势了之类的,你也只能不说话了。
    我一直认为,一个工业社会,他所能提供的关于生活相关的品质类的产品,最重要应该就是住房和汽车,这两个在任何国家都是最大的消费市场来的。但是如果你看香港90%的人所消费的这两个产品,都是第三世界水平,甚至低于第三世界水平的。说的实在点,我个人认为这种人均环境和汽车保有量,充其量相当于我国房改前后的水平,也就是98年到2002年左右水平。如果我说得不客气一点,是贫民的水平,贫穷的水平。
    所以这样一来,形势就很明了了。香港就是一个由10%的舒适精英和90%贫民组成的两极化社会,10%生活在天堂,90%生活在住房拮据且没有私家车的第三世界。而且这里面最诡异的是,正是因为贫民被分配到的生活条件和水平十分拮据,所以更加保证了他们对精英服务的水平和热诚。
    所以香港就是这么一个香港,如果你要去香港,一定要知道自己是哪一种人,否则你就会如同本文中主人公一样的迷茫。对于我来说,香港就是一年跟着领导去开两次会的地方,在会后吃饭的时候,可以跟香港的同事们吹下水,邀请他们下次来大陆到我新买的大房子做客,顺便体验下我500匹马力的新能源汽车。
    层主的工作经验多,看到了社会本质
  • 东风西渐 天下武功,无坚不破,唯快不破
    全部楼层
    gilrandur
    深圳绿化真的挺好的。不过我不喜欢深圳。南方城市夏天实在太潮湿了。本来觉得长江流域夏天已经够潮湿了,到了广东才发现算啥呀,这边更潮湿,夏天简直没法在外呆着,没空调简直不想活,受不了。
    还空调还有,我这个南方人反而不习惯北方太冷,因为冬天需要穿很多衣服,不能去外面玩,广东大裤衩人字拖太方便了
  • 东风西渐 天下武功,无坚不破,唯快不破
    全部楼层
    这嘎达长草了吧
    所以,港黄有市场,恐怕不是没有原因的........发泄不满???
    这是资本家一贯的手段,把他们作的恶引导到反对人民政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