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某些人的不礼貌行为,你的温和劝阻得到的反应未必如你所愿

【本文来自《5岁孩子搭讪老外被骂滚开,你怎么看?》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筝无弦
  • 这事恰好引起了点感触,昨天下班回家,在红绿灯路口看见一个男青年在对一个骑自行车初中男生大吼大叫,说他没家教,骂他推自己女朋友。那个初中男生也在大吼,大概变声期,我听不清男生吼什么,看起来也很激动。男青年骂骂咧咧得走回自己的电瓶车,跟旁边人说初中生从他旁边经过,大概他遮挡了路线,男生就骂了句娘,所以他很气愤。但老实说,我觉得他的话他的语气也没什么礼貌教养。我小声嘀咕,“人家可没到14岁。”

    结合这个视频,以及这两天热论的高铁小孩父母和女子互殴事件。我觉得一是现在的人对不礼貌没素质的行为容忍度越来越低了。有人解释为全民道德素质提高,有人推论为社会戾气上升,我只就事论事,描述现象。对于插队、骂人、手机公共封闭场合外放等等事情,越来越多人选择当场批评了。另一个是这种纠纷很多时候不是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经常会引发吵架甚至暴力。一边是过错方拉不下脸选择硬杠,一边是指责方经常会用较激烈的语言批评,情绪激动。

    我不是老胡,但也想劝一句,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总是会有的,如果我们看不惯要去制止,那么用温和的态度去劝阻,往往会得到较好的结果。即使对方没素质,不接受,那又何必把自己拉到跟对方一样的水准呢。更不要说以比对方更恶劣的方式来主张自己的正义。

有一定道理。但是需要补充的是,对于某些人的不礼貌行为,你的温和劝阻得到的反应未必如你所愿。

公共场合某些人的一些干扰他人的不文明行为,应该说可以分为两例:

一例是他自己不知道,或者没有意识到这样会影响到他人;一例就是他心里门儿清自己有多缺德,只不过他有所依仗,特意如此享受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权。

究竟一些不文明行为人心里怎么想,别人是不知道的。但是面对别人站出来劝阻自己,说自己的行为不对,从心理学上讲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他让自己在众目睽睽之下丢脸了,会感到羞恼。重点来了,随后的反应就因人而异了。有些人比较自省、理性,会反躬自身,认识到错误然后改正;也有些人由于见识、性格使然,不管对方说的对不对,咱改就是了,听人劝吃饱饭。但是,也有一些人比较“独特”,会认为这种劝阻是对自己的一种攻击,让自己丢脸,而不去想自己做了什么,做的对不对。他的恼羞会很快转变成愤怒,再转变成对劝阻人的反攻。于是,旁人会看到这样一种情景——不文明行为人不但不听他人劝,反而会反呛对方,甚至升级到辱骂、殴打。

类似的情景太多了,高铁上故意占座,地铁上嗑瓜子吐一地皮儿,熊孩子吵闹家长不管……此前新闻报道中见到好多了吧。当时也有人站出来劝阻,但结果通常是对方死硬到底,警察来了都要跟警察版扳手腕呢。所以说,面对不文明行为,当前社会环境下最妥当的办法,是忍着。实在忍不了,就叫“家长”,找能管、应该管这事儿的人,比如警察。不建议主动站出来劝阻,除非是以下情况:一,你很有时间,不怕跟对方耗费时间吵闹加调解;二,你很壮,不怕对方打你;三,你可能还得有点钱,不怕打输住院打赢赔钱;四,你最好有律师朋友或能请到好律师,帮你跟对方和司法机关论理——什么叫互殴,什么叫正当防卫。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