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咱们中国孩子正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午饭时跟同事聊天,说起她昨天晚上帮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做作业。题目是给一大堆恐龙分类。她当然首先去“问度娘”,搜出“界门纲目科属种……”的一通看得头大,放弃了。去家长群里求助,只见一片哀嚎。到晚上10点多,终于某小盆友的爸爸把结果贴了出来。家长们纷纷感谢,抄了去帮孩子们交账。

听了这故事,老败真是哭笑不得!就咱这家长,咱中国孩子们怎能不输在起跑线上?!老败敢打赌,这题目是国外某教材里抄来的。可这题目啥意义?啥目的?看来家长们很少人能搞明白,也就很少人能做对。

恐龙的分类,这冷知识有啥重要性么?毛重要性都没有!除了古生物学家,没有任何人有必要掌握这个知识。那么显然,学前教育出这个题目完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那在于什么?在于“分类”这件事。根据各种现象对事物进行归纳整理、分类总结,是人类日常生活、工作中经常需要面对的命题。是从外界获取信息,在头脑中加工整理,分析、判断后做出理性决策,进而制定应对方案,逐步实施…… 这一系列逻辑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及早对这个能力加以训练,可以起到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的重要作用。可是多么遗憾!咱家长们对这点儿道理全无认识。注意力全集中在“恐龙的分类”本身这个垃圾冷知识上!把个很好的,对孩子给予教育、训练的机会搞成了折磨家长,“劳民伤财”的官僚主义扰民题目。“瞎子点灯,白费蜡”不说,更是耽误了自己的孩子!

恐龙分类的知识没卵用,那为啥还用它做分类训练?为啥不用点对现实更有帮助的命题做训练呢?这不是针对孩子嘛!要引起他们的兴趣嘛!作为训练,当然可以用一堆汽车、服装、建筑…… 作命题。但恐龙显然更合孩子们的口味嘛。根据训练目的,对这个命题的评分标准绝非是分类结果的科学正确性,而是解题过程的合理性。比如,是否先去调查了这些恐龙各自的食物习性,个头大小、奔跑速度、生存年代…… 然后按这些特性对他们进行归类、总结。必须强调的是,分类结果的科学正确性在这里完全不重要,只要展现了恰当的研究调查和思维过程,把霸王龙归为食草类恐龙也该给满分。那只不过是在对众多恐龙的食性调查中出了点小瑕疵而已。而像现实中发生的这样,去“问度娘”,或抄袭别人结果,绝对应该得零分!

上面这个儿童教育中“南辕北辙”、“买椟还珠”的现象,根子在于咱们成年人水平太差。老败的这位同事,有着生命科学专业硕士学位,做了近十年研发工作的资历背景。在常人之中显然属于高教育、高智商群体中的一员了,但表现仍然如此令人失望。究其根源,无非是长期以来咱们的基础教育中重知识,轻能力这个痼疾所形成的恶性循环。

“知识就是力量”,不知是谁用了这句似是而非的破话狠狠坑了咱中国人几十年、几代人!象恐龙分类这种垃圾冷知识有什么力量可言?!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才是真正的力量!咱中国人很聪明,非常聪明!老败几十年来国内国外走南闯北,全世界各色人等见得多了!绝非自我吹捧,咱中国人的聪明劲儿绝对处于世界前列!但是!多么可怕的但是!因为缺乏良好的训练,咱经常形成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效果。试看老败举个虚拟小栗子作为思想实验:

中午碰到同事,打个招呼:“吃午饭了么?”答曰:“我不饿。”

类似这种情况司空见惯吧?但是请注意,这种情况不会在英语文化中出现,只会在咱中国人之间出现!

认真分析一下:首先,答非所问,在形式上纯粹是扯淡。但细想,这里面透着多么滴聪明!“我不饿”这个回答其实隐含着一个三段论:“不饿就不吃午饭-我不饿-所以我还没吃午饭”。只有中国人才有这个脑子在一瞬间用一个简化三段论作答,并且听者也能瞬间理解这个隐含三段论!

但再想想。“我不饿”这个陈述也可以隐含着另一个三段论:“吃过午饭了就不饿-我已经吃过午饭了-所以我不饿”。这个意思可与前一个隐含三段论完全相反!现实中的咱们中国人,问者也聪明,答者也聪明,听者也聪明,应该没人会误解成后一个意思完全相反的三段论。这是长期社会生活中的默契,约定俗成的结果。可是,这样的跳跃思维与形式上驴唇马觜的表达方式在复杂一些的情况、不那么常见的问题中可真的是会引起误解的!就是开篇提到的那位同事,就在她讲孩子故事的同一天,我们之间就发现了工作沟通上的一个重大误解!急得老败用头撞墙!不是表情包,真是物理意义的用头撞墙!

真的,老败有时候觉得用英语沟通、交流可以更顺畅。不是英语本身比汉语更精确,而是语言使用上的逻辑习惯更加严谨、简单、清晰。用作科学交流发生误解的机会可以少些。而用汉语交流发生误解,是因为咱们中很多人的思维和语言运用没搞对!其实,以汉语的博大精深,就地球人现有的这点儿概念,没有什么是表达不了,表达不清楚的!

老败是学生命科学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各种“化学”是必修课。二十多年前刚出国时的一大痛苦就是,那些化学名词,老败在大学本科阶段都学过,但都是用汉语学的。连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都有完美的汉语表述!可出了国全变成英语,稀奇古怪的一大长串,那叫一个头大!再看周围同学,韩国、日本、越南、泰国、印度、印尼、孟加拉……… 所有科学名词人家从小就是用英语学的。因为没办法,别管他们本民族语言是啥,反正没法找到对应词汇去描述这些科学名词,只好直接使用原装英语算了。所以尽管他们的英语发音带有各种浓重口味,反正人家的听说读写都毫无问题。这是老败平生头一次感觉到咱们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所带来的压力。

老祖宗给咱们留下了聪慧的遗传基因,优秀的语言文字。但是如果咱们自身没有良好的训练,也无从发挥这些优势。而良好的训练需要从娃娃抓起才能事半功倍。老败在国外上学的时候,有一次,房东的孩子,大约相当于国内的初二,向老败请教一道数学题。那是一道应用题,具体内容记不得了,但其特点让老败至今难忘。那就是,我们的求解方法并没有把题目所给的全部条件都用上。这在他们那里很正常。而在老败的记忆里,从小学到中学,数学老师总是在反复强调:一道应用题,如果你发现不需要题目里的所有条件就能求解,那你的思路一定错了!

呜呼!数学应用题是对现实世界问题的模拟。而在现实世界中,解决一个问题需要哪些基础信息,哪些已有信息又是对该命题帮不上忙的,是首先需要我们去识别的。对现实素材去芜存菁是入手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个能力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能是来自于教育与训练。现在倒好,我们题目做了一大堆,一个重要的训练科目却被彻底放弃了!

老败吐槽了这许多,可绝不是说咱们的基础教育就一无是处。不是这样的。老败小时候在基础教育中打下的扎实的基本功确实为后来的工作提供了很大助益。还以数学和化学为例,有了小学心算训练的底子,加上元素周期表前30位倒背如流的基础,老败在做化学溶液的百分比浓度和摩尔浓度换算时,靠心算就能轻松碾压外国同学们的计算器,每每引发众人惊叹!并且老败知道,我们学校各实验室中基本每个中国人都是如此!

基础教育成为大家关注的核心社会问题之一不是一天两天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大家都有。教育改革也一直是“正在进行时”。但从本文的开篇故事看,效果恐怕并不乐观。诸如“给恐龙分类”这类手法看来已经成了“邯郸学步”。对别人做法的精髓不理解、没学到。只学了些劳而无功的皮毛。再整个“快乐教育”,把上面提到的那些使人获益终生的“童子功”放弃掉,咱孩子们长大以后可真要“匍匐而归”了。

现在小孩子的家长们基本还是“应试教育”出来的一代。遇到问题 “问度娘”、“抄作业”是他们的惯用手法。这一代人本身的能力、素质就这样了,指望他们给孩子们带来很好的能力与素质教育未免是缘木求鱼。人群文明水平提升之艰难,原因就在于此。所谓“三代出一个贵族”、“百年树人”,即是这个道理。但是,正因为艰难,我们才更需要以理性尽力克服自身的弱点,去做不懈的努力,以期尽快脱离恶性循环,进入良性循环,实现咱们人口素质的跃升。所以,自己没孩子的老败才多管闲事写下这篇警世文字,望诸君多多努力!

 

 

老败 2019年4月于苏州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