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茶市场的混乱,在于我们对茶的认识框架还很粗糙?
【本文来自《我们的教育应该从方法论开始,不要去灌输和洗脑》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david
半截歪论的批驳(一):不知事实,张嘴胡来。
"茶的好与坏是专家主观认定的,并没有一个通用的衡量标准,实际上这就是唯心主义哲学的方法论。"
批驳:
这就是典型的张嘴胡说八道了。半截这么胡诌肯定是不知道有"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39)"这个组织的。它是干什么的,干了什么他显然一无所知。
早在2009年以前,我国已经制定、发布茶叶相关国家标准69项,行业标准100多项,地方标准近200项,企业标准约一万项。初步形成了我国的茶叶标准体系。
中国茶叶标准体系框架:
第一层是茶通用标准,包含基准丶质量丶方法丶物流四方面标准;
第二层是茶类标准,是我国主要茶类的各类国家标准。如绿茶(GB/T14456.1、GB/T14456.2)丶红茶(GB/T13738.1等),还有乌龙茶丶黑茶丶黄茶丶白茶等类标准,不一一列举。
第三层是再加工茶类标准,是我国主要再加工茶类的各类国家标准。如花茶类(GB/T22292等)、压制茶类(GB/T9833.1∽9等)、速溶茶类标准(主要采用国际标准的GB/T18798.1、袋泡茶类标准、茶饮料类标准(GB/T21733等)
茶产业相关从业人员丶专家丶组织历经六七十年逐步建立了中国制茶的标准框架系列,被半截张嘴就喷"并没有一个通用的衡量标准",真正是无知到可笑。
所以,我今天好好教导一下半截知道。他需要加强一下自我学习,并把自己头上那顶唯心主心的帽子真心摘下来。
当然,他肯定会回复说:这个我都知道,但这些都是些主观玩意,他只会这么拗了。
知道学习了就好。。。最少你不再张口就来了,开始找依据了。如此一来,产业的发展我相信你慢慢会形成概念。是先进,是落后你也会自己动脑子想了。从此摆脱喷子的浅薄个性。。。
没办法,必须要再和你说一说,你这么学还不够,还不足以认识茶这个行业,因为你的眼睛只看到了现在。
茶的历史就是我们民族的历史,历经5000年了。你看到的这些标准都是建国以后,新中国的努力下所建立的。所以,你查到的表述也是“历经六七十年逐步建立了中国制茶的标准框架系列”。看见没,他只是个框架,也就是说,5000年后,我们才知道如何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茶。再六七十年,我们才有了框架。虽然这些标准离真理仍然很远,毕竟方向是走对了,方法论对了。
茶只是我们一个行业的缩影,我们在其他行业莫不是如此。因为我们认识茶的方法和认识其他事物的方法是一致的,最典型的就是你对茶的认识。到现在也只是知道这个框架的存在,可你以为是全部,你以为这足够了。如果,其他人还有后人仍然是你这种认知能力,那么我们对茶行业的认识水平就仍然会停留在这个框架中,再过5000年也一样。
我现在告诉你,按照这个框架仍然得不到我们想要的茶,我们茶市场的混乱就是这个原因。大家都声称按这个标准做的,可做出来各色各样,甚至有的还有农残。这就是标准和框架仍不细致,仍不严密和完善,管理也跟不上。极品口味的茶叶你可以把他想象成高端制造,工业化的能力就是可以批量生产,且越做越好。
你查到和学习到的这个标准和框架,是我们这六七十年大约两代人的努力成果,他们值得尊敬。你可以对比一下波音飞机的制造标准和体系,就能稍微明白点在认识与方法上中外的巨大差距。那套东西给我们,我们就能造出波音飞机来。一模一样,绝不会像茶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