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普通话跟以前的官话、通语、雅言的不同之处
【本文来自《普通话并不是任何一个中国人的母语,方言才是切切实实的存在》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000
实际上你说的对,也不对。
普通话实际上的功能是官话。
啥叫官话?说白了就是统治阶级说话的口音。
在秦朝,你要不会秦音,那说明,你要么是六国遗民,要么是奴隶,反正不是老秦人。
在西汉,你要不会老沛音,那说明,你家不是跟刘邦是老乡,也没跟着老沛人一起打江山。
到了东汉,你要不会洛生咏,那说明,你连个寒门都不算,黔首而已。
隋官话是建康话,近乎于近现代的扬州话。
唐官话是带着晋阳口音的河洛话,此外,苏州话也被允许当做官话使用。
北宋官话是夹杂着汴梁口音的河洛话。
到了南宋,官话变成杭州话,元代以首都大都话为标准音。
到了明代,由于定都南京,所以官话为南京方言,但是呢,朱元璋和那帮子淮右勋贵们,要么说凤阳话,要么说淮西话,而另一派以刘伯温为代表的的文官派,则讲浙东方言。
清代比较搞笑,雍正帝以前,清代没有官话,或者说,清代官话还沿用明代官话,即南京官话。
等到雍正帝上台,开始设正音馆,用满汉口音杂糅的北京官话来替代南京官话。
也就是说,打那前儿起(那个时候)起,北京人才开始说话带儿化音——满族的老满语口音中多带卷舌儿化音。
所以,要搞清楚,北京方言和北京官话是两回事。
北京方言是带儿化音的北方方言,而北京官话是满式汉话。
民国官话是啥?表面上看是南京方言,而实际上是浙江奉化方言——蒋委员长的老家在奉化。
到了新中国,才改了官话的规矩。
要不然,咱们现在的普通话应该是以韶山方言为标准音。
所以,方言的功能是维持乡土记忆,而普通话的功能是捍卫阶级统治。
第一,其实你自己也说了,历朝历代的官话,就是某地具体的方言。谁得势了,谁便是官话。
但是你看普通话是哪个具体方言吗?并不是。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这就是普通话跟以前的官话、通语、雅言的不同之处。
第二,在使用“官话”这个术语的时候,要注意它在不同场合是有不同含义的。要谈元明清时期的语言,“官话”指的就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但是要谈今天的方言,那么方言学、语言学上称的“官话”,一般来说就基本等同于“北方话”“北方方言”。
实际上“官话”比“北方话”“北方方言”更符合实际一些。因为官话区是中国最大的汉语方言区,其范围并不仅仅局限在北方,看官话分区的名字也可以知道:东北官话区、北京官话区、冀鲁官话区、胶辽官话区、中原官话区、兰银官话区、西南官话区、江淮官话区。所谓的“川普”,其实就是西南官话,是带着四川口音的官话,有特色,但不难懂,因为都是官话一系的。
第三,所谓“普通话的功能是捍卫阶级统治”这种论断,历史上的事情呢,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了,但是今天的普通话,就跟秦始皇的书同文一样,就是为了沟通交流的方便。当然你也可以由此继续得出“捍卫阶级统治”的论断。但是对于我来说,这种层累的论断也没啥意思。我只从语言本身来看问题。
第四,【民国官话是啥?表面上看是南京方言,而实际上是浙江奉化方言——蒋委员长的老家在奉化。】我也不知道这个论断是怎么来的。南京方言属于江淮官话,浙江奉化方言则是吴语。而民国是官方提出过标准音的,这就是1932年的《国音常用字汇》,它的标准也很简单,就是京音京调。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实际上就是沿袭了这个做法。今天台湾人讲“国语”,听起来虽然跟普通话有些不同,但是基本上交流没有障碍,就是因为国语与普通话都是以北京音为基础的。
第五,至于再往前的官话到底是什么,比如明代官话到底以北京音为准,还是南京音,学术界其实都还有争论,就不多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