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篇(01)——2毛钱的故事(1)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从部队复员后被强制性分到在良乡蚕种场劳动。
在1975年到1983年的几年当中,陆陆续续干过几段时间的装卸工。所以,我每月粮食定量是按照装卸工的标准45斤/月发放。在全场270多名职工中最高。
当时场里搞运输的大型机械是“铁牛55”拖拉机和“长春28”拖拉机。前者核定载重量5吨;后者载重量4吨。按照规定,每台车配2名装卸工。
运输品种,基本上是冬季生产、生活用煤;基建用红机砖、石灰、沙子。
原煤,多去山里煤矿拉。便宜。什么国营的“红旗矿”,村里自办的小煤矿……因为是统购统销物资,因此去哪儿拉煤?全看县里煤碳办的安排了。
有时,去良乡火车站拉电厂下脚料--水洗粉煤灰。红机砖,多去5、60公理外的窦店国营砖厂拉。石灰,基本上去山里乡村办的小灰窑。沙子,去良乡火车站拉。后来,偶尔装上粪罐,跑到污水处理厂,拉污水沉淀物,回来当肥料使用。这个过程机械化了,不用人力装卸。所以拉污水属于非常滋润的活儿。
无论拉煤、还是拉砖,只要出了良乡区域,基本是每天一趟活儿。
有运输任务时,每人每天补助2毛钱。
为了这2毛钱,我仔细算计过。铁牛55,如果拉煤,受30cm高的槽幇限制,不会超过5吨。拉砖,7吨,2800块砖(一吨砖400块).每天就一趟活儿。如果我一个人干,撑死了,30分钟装,25分钟卸。工作量不大,但是可以挣到2个人的补助——4毛钱。运输途中需要在外面吃饭。8两炒饼(吃炒饼可以不用再买炒菜了),2毛5分钱;一碗鸡蛋汤1毛钱。我还能剩下5分钱。值了!
所以,我跟厂领导说好:铁牛55拉活儿就配我一个装卸工,但是享受2个人的补助。节省了一名装卸工,领导当然高兴了。“没有问题。批准”。通知财务,每月做出车补助时,给我按照2个人的标准做。
铁牛55的司机姓连。良乡当地人。开拖拉机技术熟练。曾经被林业局选中,做为专家去非洲援建了1年。他知道了我的想法,很感慨。认真问过我:一个人干,行吗?我干了这么多年,一个人跟车,你是头一个。
老连也不含糊,在拉活儿过程中,千方百计把拖拉机停在最合适的位置上以便(我)提高装卸速度。
拉煤。我准备了一个火车司炉用的最大号平底搓锹。锹把是柳木把,轻,有韧劲并略有弹性。力气不够的人用不惯。涮手,握不劳。做过试验。满满一锹沙子,重28斤。当铁牛55紧靠煤堆停好后,打开车厢的槽幇。我会先把靠近车头和远端槽幇处填满(煤)。然后合上槽幇,紧贴着槽幇装(煤)。一旦煤冒出槽幇后,就表明装满了。其实在装满煤的车厢中央,会有一个长1米多,宽4、50cm,下面仅仅铺了不到10cm的煤的凹坑。估计能装2、3百斤(煤)。老连戏称:小贺,这中间能卧一头驴啊!
拉煤,不能装的过满。否则,开起车了,一颠一晃,煤极易洒出车外。
我则穿着一件露出棉花的浅蓝色大衣,带着类似日本兵战斗帽的那种再生布做的、可以把耳朵、后脑围起来的装卸工帽,脖子上缠一条毛巾(防治煤灰进入脖子),把裤口、袖口扎紧,往紧靠车头部位的车厢处(那里有一块1米来高的铁皮挡板),仰面一躺,在晃晃悠悠返程中,小憩一会儿。有时,会在暖暖的阳光下睡着了。到了吃饭地方,老连会把我叫起来。
为了保持装煤的高速度,我练会了左右手(用锹)。即握锹时,轮流把左(右)手在前面。哪只手在前,就可以借助该侧腰、腿部的力量。要把一锹二十来斤的煤从地面甩到1.5米高的车厢里,需要手、腕、臂、腰、腿、脚一块用力。几锹过后,装煤过程就变成了机械动作。一点都不觉得累。
长春28,能拉4吨煤。两个装卸工,要25分钟装满。而铁牛55,拉5吨,就我一个人,28分钟装满。老连别提多高兴了。所以每次跑运输,他总是带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