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进大陆”不再是神话,大陆年轻人也正在“台湾化”

这是一篇充满铜臭味的文章。我发现,到了2023年,两岸人民还是热爱讨论“谁赚更多”这种可爱问题。

了解台湾的朋友请见谅,这篇是写给好奇这类金钱问题的朋友(在很多人看来是“基础题”)。前半部分算是科普,后半部份加上了自己的观察。

为了省事,内文多有台币,大家自行转换人民币。

我不是ChatGPT,只能写自己在长期生活的北京、和周围同温层所看到的,不能写“全大陆”。“全台湾”。相信多有不足。欢迎留言补充。

一,曾经,“大陆人会来台湾搶工作”引起的恐慌

台湾朋友在听到“北京每月法定薪资大概2000多元人民币”时都会往后退一步,下一秒会立刻问,“这样怎么租房子”、“这样怎么活啊”?

因为北京的企业不会真的开出两千五的月薪啊!开出也没人干啊!就算是基层服务员也得三四千包住啊!台湾朋友的下一个问题,就会是“那为什么不往上调?调到四千五千啊!”

是的,几年前的某天,作为一位很菜的媒体人,跟一位做经济的前主管唇枪舌战老半天后才豁然开朗,两岸的“最低工资”概念不尽相同。在北京,法定最低工资的基本概念更象是一种“最低生存保障线”,有些类似于“员工生病住院了,病假工资按照此基础”,或是“基础薪资不能低于此,绩效奖金另算”。

而在台湾,法定最低薪资,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能过基本生活,而告诉企业“给员工的薪资至少得这个数”——在北京,这个是由市场决定的,开低了自然大家不干。(关于大陆最低薪资,这仅是我的理解,欢迎大陆朋友补充)

两岸对“最低薪资”的理解不太一样,外加两岸环境和条件都不同。大陆人会惊讶“台湾最低薪资好高”,台湾人则会惊讶“天哪,连大陆一线城市基层人员都只拿两三千块”。如果没来过大陆,普通台湾民众很难想象薪资差异可以这么巨大。

这导致台湾社会一怕大陆资金进入台湾、炒高房价物价,二怕大陆基层人員进入台湾(尽管后者目前尚无可能)。

2014年“太阳花学运”那时,脸书上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懒人包——大陆人会到台湾抢走台湾人就业机会。那时我曾经非常喜欢的一位小说作者,信誓旦旦地表示,“我们都知道,在高阶人才上,大陆的吸引力超过台湾。但在基础人力需求,如餐饮业服务业,台湾人的薪资和福利待遇远高于大陆人,服贸会导致大陆人到台湾抢基层工作。”

而当时马政府一再强调,不会开放大陆基层员工,仍无法消除质疑。

这则懒人包我脸书上非常多台湾人纷纷转发,原因很简单,餐饮业和服务业,是非常多台湾人就业的来源。我在读大学时,想进入的行业也根本不是专业对口、一个月两万多台币还得加班到死的广告公司,而是咖啡店店员。

二,从“进厂拧螺丝”,看两岸环境差距

时间回到2023年春节,我愉快地回台渡假。这时的我,离开了曾经的媒体公司,换去了一家工作量比前公司小、薪资(非常)没有吸引力但不存在996、主管超级超级和善、可以每天准时回家撸阿竹的公司,愉快地过上小确幸生活。

而我那位毕业后始终奋斗的闺蜜,作为一枚英文专业毕业的文科生,成为在科技业奋斗,成为一个月四万多元台币、年终奖好几个月的优秀小白领。

此时的台湾,法定基本薪资刚调整为25250,我家附近的餐饮店要招到可爱的小鲜肉店员,大概需要祭出35000台币——不比996的小白领,加班费得另算的。

我家楼下收物业费的大楼管理员姊姊,一个月有四万台币,朝九晚五,双休。我们楼栋的保安大哥,则也有32000到35000,早晚班轮班八小时,月休八天。在北京生活,习惯了“不如进厂拧螺丝”这种自嘲,但在台湾,工厂的操作员有非常不错的收入,扫大街的清洁员也是三万块以上的工作——当大陆高中生还活在“现在不努力,以后得进厂”的恐惧,我这代台湾人早就看着报纸上“征操作员:一个月38000到40000,八小时制,月休八天”的广告长大。

(噢,但是大家还是倾向去服务业,毕竟进厂确实比较艰苦,所以台湾操作员缺工情况严重)

此次回台,我那位身为基层公务员、天天加班到吐血的姊姊就曾认真建议我,“你回来考个证,当大楼管理员,我觉得挺好。”

为了满足大家对薪资的好奇,我找了台湾最大招聘网站104人力银行的“薪资情报”。

作为传播学系毕业的优秀社畜,台北女孩若当初乖乖在台湾进广告公关公司,吐血加班地工作几年,未来可能的薪资,大概是这样:

(月薪范围P25~P75,意思是有百分之25的人低于4.5万,有百分之25的人高于7.5万)(图片有些小,抱歉

500

如果你体力好、是大厂的优秀劳动力,大概能有这个钱:

500

如果是台湾的半导体工程师呢?(再次强调:此数据指有百分之25的人高于8万哈)

500

我的记者同行,则含着眼泪、关上网页,准备去字节跳动投简历:

500

在这当中,有个万夫莫敌、也是许多台湾女性想嫁的最优秀工种——医师

500

三,“我表哥在台积电”

在几年前新媒体产业崛起、各大厂争相挖人才的黄金年代,字节跳动、网易、腾讯、百度等,确实给了许多台湾文科生“年薪百万台币”的梦想和机会。

短短几年,经济下行,B站上从“人均大厂”到“人均大厂失业员工”。也是在这短短几年,大批台湾用户进入B站等社交平台与大陆同胞同乐。

这几年我发现舆论场有一个很可爱的现象,知乎上有人均五万的神话,台湾网友也有“人均制造业、半导体、台积电”的情况——谁都有位在台积电工作的亲戚或朋友。

比如,常常看到台湾网友告诉大陆网友,“我表哥在台积电,几年前就月入十几万了”“南部企业基本四万台币起跳”“基层操作员没有五万,根本没有人要做”⋯⋯

会有一股强大的舆论,以台积电等强势产业的薪资,来强调“台湾薪资又不差”。两岸基层服务员、作业员薪资一对照,大陆网民也会惊叹台湾薪资之高。

在这当中,拥有不错学历、三十多岁、月入三万多台币的文科小白领,自然在“比较薪资”的话语权上偏弱势——他们不可能像技术人才,以三倍薪资被挖角到大陆;而多数大陆网友也很难理解,名校毕业的硕士生,薪资怎会比基层人员还低……

曾经知乎的“人均五万”,投射出产业快速发展下年轻人对行业的吹捧与期许。至于“台积电神话”,我个人感觉是,除了真心引以为傲之外,亦有对过去十几年媒体上铺天盖地“大陆经济崛起,台湾经济停滞”的反扑。

很多台湾朋友也想告诉大陆朋友——“台湾并不差”。

104人力银行数据显示的台湾前三高薪产业,前两名算是现在舆论场的“强势方”。

500

四,“西进大陆”不再是神话,大陆青年会不会“台湾化”?

最近我走在北京市区二三环,发现一部分餐饮业开出的薪资,已经开到六千元人民币。而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工资,还不到这个数。(别误会,我一直认为基层员工薪資本就该提高)

对结婚生子失去兴趣、租房养猫就好、笼罩在“毕业即失业”的阴影下、不再相信“努力就能成功”、钱赚少一点也没差拒绝996、宇宙的尽头是“考公”、把“出国工作”“逃离(润)”挂在嘴上……我这代台湾人,好早就开始经历这些。

十年前,我的大陆同学有着“毕业两年内要结婚”的宏伟目标,对于我一个人晃里晃荡的生活态度有着“台湾人果然观念不同”的评价。

现在碰到的大陆小朋友则怀抱“两年内先有只猫”的微小梦想,听到我单身养猫一个个两眼放光、“姊姊好棒”。

跟一位在大陆长大的台湾妹子聊天,讲起不少台湾的大学生毕业后去咖啡店工作,妹子表示“我觉得挺好的,我和同学也讨论过餐饮业都缺人。只是毕业当正职,目前还是绕不过亲人和所谓‘社会眼光’这一关。但几年后,大家可能也不以为意了。”

除非超一流大学,不然不同学历之间、小白领和体力工作者之间,差距正逐步缩小。技职教育日益被重视。

我是经济小白,只认为这是发展到一个阶段的必然,无法有更多评论。但单就两岸交流而言,现在在校的台湾学弟妹,比我十年前和大陆同学们,更能情绪共鸣、且想法观念更近。

我来大陆这些年,好歹跟上了互联网产业的崛起,纵使没从中获利,能亲眼目睹一个产业瞬间蓬勃、改变人们的生活模式,仍然是难忘且兴奋的。

身边的台湾00后来大陆,已经是2020年左右。许多人仍在校园内徬徨,跟大陆同学一样刷着“35岁就被裁员”的视频。我问他们,为什么要来大陆?

没有人提到“因为经济发展快”“因为高薪”,而是“就是来试试看”“就来看一看”。

500

俗女养成记经典台词:人家现在都赚人民币喔~反映出过去台湾媒体“西进大陆”的热潮

“大陆经济发展快速,台湾人才快来大陆”这类传统论述,在未來將不再有市场——当大陆媒体还在这么宣传时,在北京、上海、厦门的诸多台湾人已经被家乡亲友疯狂吐槽,“你们在大陆的薪资普通啊!”

到大陆,已经成为类似“因为不错的工作机会还是较多,南部人去台北发展看看”的概念。

“人傻钱多”这种字眼,正在渐渐消失。

几年前那种浮躁的“因为来大陸就能赚钱”的氛围,淡化了。

这是经济放缓的必然,但在我看来,更平常、更正确的两岸交往态度,在年轻一代之间被建立起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