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不散,《光阴》不朽,世间幸有罗大佑

500

500

拾遗物语

他是一名医生,

他也是一名音乐人。

他有两把手术刀,

一把用来救死扶伤,

一把用来解剖成长、爱情、社会以及整个时代的迷茫。

他是华语音乐教父——罗大佑。

 壹

知乎里有个匿名用户说:

“八几年,我上小学二三年级。

有一天放学回家,

我在电线杆的广播下,

听到一首歌,

歌里有秋千、有知了和神仙。

它的旋律如此优美,

就像是天上来的。

那一刻时间停滞了,

世界上除了这首歌再没别的。

之后的很多天,

每次到那个时间,

我都会在那根电线杆下等一会,

像条守时撒尿的狗,

期望广播里奇迹般地再次响起它,

然而终于没有。

直到后来有了磁带和电视,

我才知道,那首歌叫《童年》,

唱歌的那人,叫罗大佑。”

500

▲ 罗大佑《童年》 

知乎用户的回忆,

可以说是整个70后、80后的共同经历,

它承载了我们这代人,

在当时物质匮乏、信息不发达的环境下,

太多的美好与忧伤。

“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童年》每次响起,

都能把人的遐思带回遥远的从前。

那时候,阳光温暖;

那时候,时光很慢;

那时候,罗大佑拿到一个作文题目,叫《我的志愿》。

500

 贰

罗大佑出生于医药家庭,

爸爸、哥哥都是医生,

妈妈是护士,姐姐是药剂师。

爸爸除了医学,

对音乐也颇为热衷,

并买了台钢琴放在家里。

罗大佑小时候不懂医,

爸妈就督促他练琴。

“那时候,我家街边有棵榕树,

夏天知了在上面成群地叫。

那棵榕树,成就了后来的《童年》,

只不过街边换成了池塘边。”

在莫扎特、肖邦和知了声中,

罗大佑的心思,

离从医越来越远。

上国小二三年级的时候,

学校要求学生写一篇命题作文《我的志愿》,

罗大佑写了五个字:

我想做音乐。

罗大佑的哥哥有一把吉他,

罗大佑就抢过来,

他吃饭弹、下课弹,

睡觉也抱着。

为了练琴,他还经常逃课。

爸爸不乐意了:

“我让你学音乐,

不是让你痴迷,

只是为了陶冶情操,

你不要在这上面花费太多精力,

还是得老老实实念书学医,明白吗?”

那时候罗大佑并不懂,

追求是什么,理想为何物,

既然爸爸要自己学医,

那肯定是为自己好,肯定是没错的。

罗大佑点点头,

放下了吉他乖乖看医书。

500

 叁

高中毕业后,

罗大佑遂了爸爸的心愿,

进了医学院。

在医学院,罗大佑没有忘记爸爸的忠告,

他认真听医学课,

每一门都能考到60到70分之间。

但远离了爸爸的管制,

玩音乐的心思也苏醒了。

他进了学校乐队,

晚上去酒吧驻唱赚外快。

他听了大量外文歌,

“前前后后买了1000多张外文CD。”

他着魔般地研究旋律和作词,

“有一次解剖课,我直接忘了去。”

他把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以及徐志摩翻译的《歌》,

都谱成了自己的歌。

期间,他和女友分手了,

那时候诗歌正风靡,

他把这段少年心事,

化作了“你不属于我,我也不拥有你”等断章诗句。

几年后,这些诗句,

被写成了《恋曲1980》。

不久后,

乐队成员王振华当上副导演,

他很是喜欢罗大佑的作品,说:

“你这么有才华,

来帮我们的电影做配乐吧。”

那首配乐,叫《闪亮的日子》。

演唱者刘文正没注意这是谁写的歌,

但有个人注意到了,

那个人,是《闪亮的日子》的女主,

她的名字,叫张艾嘉。

500

▲ 罗大佑与张艾嘉  

 肆

1976年,台北香颂屋,

张艾嘉在《闪亮的日子》剧组,

初识罗大佑。

她对这个戴墨镜、穿黑衣的男人说:

“你来当我的制作人吧。”

当时的张艾嘉,

年轻漂亮,气质卓然,

罗大佑不由为之倾倒。

他总是叫张艾嘉为“小妹”,

“这个昵称,只属于张艾嘉一人。”

他把“小妹”写成了《小妹》:

“黑夜已笼罩这城市的苦恼,

小妹让我将你轻轻地拥抱。”

“小妹”也深深迷上罗大佑:

“他真的是很有才华的人,我对他惊为天人。”

一来二往中,

两人感情急剧升温,

罗大佑的才思如同开闸洪水般倾泻:

他为张艾嘉写下《童年》,

写下《光阴的故事》,

“《光阴的故事》昭示了我们爱情故事的开始。”

他把这些歌拿给张艾嘉首次演绎,

它们成为两人青春年少的美好印记,

更成为流行音乐进入新时代的强大推力。

500

但就如美好的爱情故事,

总是以不太美好的结局收尾,

罗大佑和张艾嘉的爱情故事,

没多久也走到了天各一方的终点。

从张艾嘉那里,

罗大佑得到了失败的恋情,

却也得到了证明自己音乐才华的契机。

这个契机,

正带着他超越医生这个职业,

引领他通向开宗立派的高地。

500


 伍

70年代末的流行歌曲,

大多是歌颂故乡、赞美祖国的民歌。

这些歌的作曲高妙婉转,填词文雅华丽,

编曲运用大量吹拉弹奏的民族乐器。

这些歌都挺好,但有两个问题:

曲调复杂,不利于传唱;

内容空泛,远离大众生活。

罗大佑不是专业出身,

因此不受这些教条的束缚。

他只知道:好的音乐,

一定是旋律抓人耳朵,

编曲不拘一格,

歌词朗朗上口,

曲种更要多元化。

因此,在作曲上,

他力求简单,

让人听一两遍就能哼出来,

“创作人应该去思考,

如何让你的听众拥有一个美好的记忆。”

在编曲方面,

他把电吉他、钢琴、电子鼓等西洋乐器大量运用其中,

打造出乡村、摇滚、雷鬼等多种音乐类型,

一扫往日流行乐的曲种单一和陈旧之气。

填词上,罗大佑抛弃了空洞的华丽辞藻,

极力书写“与我有关”的琐事和大事。

罗大佑的作词有四大特征:

一是美得像文学作品。

比如“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

二是三段式的排比和递进叠词。

比如“初次等待的青春”,

“初次流泪的青春”,

“初次回忆的青春”,

一段排比,三个递进叠词,

却写尽了一对恋人,

从年少相恋到别后相忆的整个光阴故事。

三是立足于现实生活。

比如《童年》里的“黑板”、“秋千”、“水彩笔”,

这些字眼,真实、直白、生活化,

它们是每个人的儿时经历,

足够引起每个人的回忆与共鸣。

四是“词曲咬合”。

简单来说,词曲咬合就是词的发音跟曲的调子高度匹配,

词平曲平,词升曲升。

比如《童年》里的“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结尾处曲调平缓,所以用平声的“天”;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结尾处曲调上扬,所以用了去声的“面”。

这首简单轻快的歌,

为了实现“词曲咬合”,

罗大佑磨歌词磨了接近三年,

“在词曲100%和谐前,

我是不会拿出来发表的。”

500

十多年后,

高晓松写的《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里面有句歌词:

“你刻在墙上的字依然清晰。”

那些字是什么呢?

高晓松说:“那是罗大佑的词,

他的词是中文里非常高级的写法,

我会唱、会弹他的每一首歌,

从内容到形式,从‘艺’到‘术’,

他的歌都是无与伦比的。”

500

 陆

尽管写了《童年》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

但罗大佑仍将职业定义为医生,

“七八十年代,

医生在台湾是受人尊崇的职业,

而玩音乐是没有出息的象征。”

他每天抽血化验、拍片开刀,

一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

“那时候我是医院职位最低的医生,

每个医生都可以用专业知识来修理我。

我心中也有不服气,

但人命关天,你敢不服?”

他忍了下来,

在生老病死匆匆轮回的日子里,

音乐成为他排遣压力的唯一释剂。

他本以为会这样过一生,

直到1980年的某天,

他遇到一位小女孩。

小女孩被送进医院时已奄奄一息,

她的胸腔插有一根尺许长的刺针。

这个女孩是台湾“美丽岛事件”发起人的女儿,

母女俩均遭到政治暗杀。

主治医生小心翼翼取出那枚刺针,

小女孩度过危险期,呼呼沉睡。

罗大佑那夜刚好值班,

他悄悄走进病房,将刺针放入怀中。

那根针,刺破了80年代台湾的压抑空气,

也刺痛了罗大佑的心:

当医生有多大用?

只不过是解救一小部分人的发肤之痛罢了。

而隐藏在大众内心最深处的疾苦,

那看不见的压抑和绝望,

才是最需要解救的。

他脱下一件件白袍,

他拿起另一把手术刀;

他不再耽于小儿女间的情情爱爱,

他开始审视这个社会下的汹涌暗潮。

他准备为一个大型物种进行手术——社会。

500

 柒

1982年,罗大佑录完个人首张专辑《之乎者也》后,

写了一句话:

“这里没有不痛不痒的歌。”

他跑遍了台北大大小小的唱片公司,

却没有一家愿意帮他发行。

为什么唱片公司不敢接?

因为这张专辑太“狂”了。

就以里面的《鹿港小镇》为例,

创作这首歌之前,罗大佑去洗车,

跟洗车小伙子聊了起来。

小伙子告诉罗大佑,

他来自台中鹿港,

那是一个宁静而淳朴的地方。

“然而移民政策一出台,

老家就被政府占了,

我们不得不北迁。

台北看似遍地机会,

但那些机会从来不是留给外来人的。

外来人所得到的,

只有无尽的破灭与心碎。”

500

▲ 鹿港小镇  

那段时间,

罗大佑正在看《麦田里的守望者》,

“塞林格笔下‘垮掉的一代’,

何尝不是这些辗转流离的异乡人?”

回去后,他写下了《鹿港小镇》: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归不到的家园,鹿港的小镇,

当年离家的年轻人。”

这首歌时长4分43秒,

却将梦想的破碎、恋人的苦楚、

台湾民众的压抑和迷茫、当局者的冷漠无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鹿港小镇》,

专辑中的《之乎者也》《将进酒》等,

同样书写了当时社会里的种种问题;

整张专辑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

完全“没有不痛不痒的歌”。

500

不知碰了多少次壁,

终于,滚石冒险接了这张专辑。

滚石老板说:

“我不敢预估这张专辑的命运,

但我愿意赌一把。”

专辑发行后,

罗大佑也重披白袍,重拾手术刀,

回到了医院上班,准备再也不碰音乐。

没想到,这张专辑居然火了,

一上市就卖了14万张。

行走于台北大街小巷,

随处可以听到广播里传来罗大佑那破锣般的跑调歌声。

很多年后,

台湾公布了1975年到1993年间的音乐新百大专辑,

《之乎者也》,排名第一。

它有这样的地位,

是因为这是第一次,

有人以社会为纲,

以人文情怀作笔,

以残酷现实为主题,

将种种社会弊病和大众的迷茫绝望娓娓道来。

500

 捌

《之乎者也》大获成功,

罗大佑一夜成名,

音乐人的身份俨然超越了医生的本分。

次年,他用《未来的主人翁》再次解剖社会,

再次振奋了台湾民众。

当民众翘首等待他的第三次狂潮的时候,

1988年,他却带来了《爱人同志》。

那是又一个崭新的课题,

一个比社会更为辽远的主题——时代。

500

《爱人同志》里有首歌,

叫《恋曲1990》。

多年前,罗大佑写了一首歌,

叫《恋曲1980》。

多年后,罗大佑再写了一首歌,

叫《恋曲2000》。

一部“恋曲”,横跨30年,

它脱颖于时代,

但里面的内容却无关于时代宏旨。

它阐述的仅是一个单纯的“人”,

在30年的聚散飘零中,

对生命的探求,对生活的思考,

对情感的心境转变。

从“你永远爱着我”,

到“永远无怨的是我的双眼”,

再到“青春终于也见了白发”,

寥寥数语,却将大时代下,

一个小人物对待感情态度的转变——

从少年的炽烈,到青年的深情,再到中年的释怀,

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种心境的转变,

表面水波不兴,实则暗流汹涌,

这又何尝不是具象化和情感化的时代变迁?

 “恋曲”三部曲少了几分尖锐,

多了几分柔情,

但其受欢迎程度,

却超越了“社会”系列。

这是因为“社会”系列带动的是情绪,

而“恋曲”则将落脚点上升至人文精神。

人们需要各种情绪,

但那是稍纵即逝的东西;

人们更需要的是精神依托,

那才是隽永深刻的东西。

500

“时代”系列中,

除了“恋曲”三部曲,

罗大佑还写了“家”三部曲、

“中国”三部曲等。

它们跨越地域,跨越时间,

成为一个时代独一无二又珍贵无比的音乐类型。

500

▲ 林夕  

 玖

1991年,林夕的主业还是一名语文老师。

在此之前,他已经发表了几首歌,

但一直不温不火。

罗大佑看了他的作品,

找到他说:“以你的才华教书可惜了,

跟我出来干吧。”

那时候,罗大佑已经拥有自己的唱片公司“音乐工厂”,

那时候,罗大佑已经提携了周华健、辛晓琪等“新人”,

王菲、娃娃等也是旗下艺人。

那时候,林夕还没成为王菲的御用词人,

那时候,林夕的词伤春悲秋,

“太浓、太满、不够自然。”

罗大佑让他放开写,

不要拘泥于前人写词的束缚,

“爱情、社会、时代,什么都可以。”

尽管“什么都可以”,

但有一点,罗大佑要林夕分外重视,

那就是“词曲咬合”。

于是,在“音乐工厂”里,

林夕写的第一首歌,

《滚滚红尘》粤语版,

就有了一鸣惊人的效果:

那是按“词曲咬合”的要求写出来的。

“是一个错误年份”,

结尾是升调,于是用了去声“份”,

“认识不应结识的人”,

结尾是降调,所以用了平声“人”。

后来林夕离开了“音乐工厂”,

这门技能却永远刻进了他骨子里,

所以知乎上有人说:

“不懂词曲咬合?多听几首林夕的歌就明白了。”

500

多年后,

林夕已名动天下。

一天,罗大佑给林夕打电话:

“听说你现在叫‘夕爷’了?”

林夕赶紧回道:

“哎呀,乱讲啦!

你最近怎么样啊,罗公?”

500

一声“罗公”,

足见罗大佑在华语乐坛的地位。

1994年,在填写职业一栏时,

他写下两个字:作曲。

他用近20年时间,

终于完成了职业转变,

完成了他小学时候的《我的志愿》。

他用天赋异禀的才华,

开启了华语音乐词曲创作的新格局。

他用看不见的手术刀,

剖开了动荡社会表皮下的丑与恶。

他用纤毫入微的笔调,

勾勒出时代巨流里的人文精神。

他用无出其右的影响力,

提携了一个又一个的后辈才俊。

不仅如此,

他还有“沧海一声笑”的豪迈性情,

“流到香江去看一看”的家国深情,

“莫让红颜守空枕”的儿女长情,

“为明天献出虔诚祈祷”的赤诚热情。

他的笔触,无所不及;

他的歌曲,无所不包;

他的情感,无所不至;

他的精神,无所不在。

他叫罗大佑,

他是当之无愧的“华语音乐教父”。

500

 拾

1986年,25岁的崔健,

写下处女作《一无所有》,

自此,摇滚在中国大陆崛起。

崔健说:“因为罗大佑,我拿起了吉他。”

还是1986年,在滚石唱片当制作人的李宗盛,

经常研究罗大佑的词曲。

他按照“词曲咬合”的方式,

写下《寂寞难耐》。

日后,华语乐坛多了个“大哥”。

李宗盛说:“如果我是大哥,罗大佑就是大大大哥。”

1987年,罗大佑还没成为“大大大哥”,

他仍是一名医生。

一个深夜,他思索良久,

遂提笔给父母写了一封长信:

“感谢你们把我栽培成一个医生,

但上天给了我一把吉他,

让我成为罗大佑。

医生那么多,

不需要多一个罗大佑;

而在音乐上,我还有很多发展空间。

做医生面对的是生命,

做音乐面对的也是生命。

我已经决定好这辈子不做医生,

一辈子都做音乐,

一辈子的主业都只有音乐。”

他真做了一辈子音乐;

而他的音乐,也反过来影响了很多音乐人的一辈子,

比如陶喆,比如周杰伦。

他的音乐,激励着这些后辈,

去赞美爱情,去反思社会,

去书写时代,去勇敢前行……

有趣有料有品的拾遗(微信公众号ID:shiyi201633)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