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坚持英语在义务教育中的分量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反对孩子们在英语学习上投入大量精力的论调声势颇大,主要观点可大致分为以下几派:
用不着派:99%的国人工作生活用不到英语,学了不用是浪费时间。
技术控派:各种翻译软件和人工智能突飞猛进,不学英语也能交流。
反渗透派:英语是西方列强对中国下一代进行文化渗透的抓手,必须斩断。
挺中文派: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提升,应多让中文走出去,让外国小孩学中文。
各门派反对的角度各有千秋,但结论高度一致,让中国孩子学英语是浪费时间,不如学些别的。
根据反对英语学习的激烈程度,又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取消英语主课地位,第二减少英语课程时间,第三将英语踢出义务教育,第四取消英语学习,第五推广国际中文教育,搞反向输出。
我不想讨论那些假设性问题,比如不学英语,孩子们会不会把多出的时间投入到学习“有用的”课程中去。我也不想讨论那些技术性问题,比如不学英语,该用什么语言教外国孩子学中文。在此,仅想就学习英语的必要性谈谈个人看法。
一、国际交流的角度。英语不只是英国或美国的语言,英语是国际通用语。中国人同其他国家打交道,比如德国、荷兰、阿拉伯、印度、尼日利亚、喀麦隆等,不可能去学这么多语言。学好英语是成本最低的选择。
二、国民素养的角度。义务教育是通识教育,本来就不以是否有用为标准。数理化史地政哪一科是普通人在工作、生活中经常用的?但这些知识的掌握与国民整体素质息息相关。不是只有中国学生要学外语,所有发达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都会开设外语课,有的国家还不只提供一门外语课。因为,外语学习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世界观,打开国际视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教育公平的角度。对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学校的课程几乎是他们全部的学习渠道,他们没有多余的金钱和时间去上辅导班、教培机构、出国交流。如果学校少教甚至不教英语,他们就没有学英语的机会。而教育的不公平就是社会的不公平,因为这将剥夺这些孩子未来发展的机会。学校教得越少,寒门越难出贵子。不能一边反对阶层固化,一边反过来破坏教育公平。
四、个人发展的角度。教育是为了立德育人,学英语(任何外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语言学习能提高记忆、观察、理解、分析等学习能力,还能打开异国文化的宝库,有助于陶冶情操,培养更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五、国家发展的角度。学外语能帮助人们理解文化差异,更好地把握文化多元性,正如美国的政治学家李普塞特说“只了解一个国家的人,实际上一个国家也不了解”,对外国的了解能反过来增进学生对本国的认知。现在国人对外国的看法严重两极分化,带路党认为月亮都是国外的圆,皇汉则认为中国社会一切不好的东西都是西方化的结果。这其实都是既看不清外国,又看不清中国导致的。
少年周恩来旅法期间曾撰文《共产主义是彻底的改造良方》,“我们虽然是中国人,我们的眼光须放到全世界上来。”中国的未来不是重回天朝上国地位,然后重走闭关锁国老路,而是与世界各国、各文明和平共处,相互借鉴,不断发展。不懂外语、不懂世界的孩子能担得起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吗?能取得幸福和成功的人生吗?
最后,社会舆论怎么说不重要,社会上的人怎么做才重要。如果学校降低了英语学习的分量,中产人群会不会就此减少让孩子学英语?我的判断是不会。就像现在小学实行双减政策,学校不考试、不排名,甚至不布置作业。家长们反而不放心了,偷偷买各种测试卷让孩子做。因为家长们很清楚,孩子们终究要走进社会,而社会对人的能力的需求是硬杠杠,考试就是这种需求的数字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