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急剧减少才是方言真正传续的大敌
【本文来自《一个地方的族群不灭,方言就没那么容易消亡》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方言、语言的变化程度是很大的,10年,20年很多新词创造出来,很多老词消失不见。
很难想象,上海90后00后的年轻人会说着民国时期“宋美龄”式的上海话,方言和语言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随着新族群的加入而变化,据说上海话的来源就是以浦东话为基,宁波话和苏州话为辅(待考证),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方言”。
而城市新移民的增多,势必稀释土著人群,以前左邻右舍都是说一种方言,现在只能说普通话了,难得碰到另外一个土著,方言才有了用武之地,让人感觉方言快要消失了,其实是城市新移民增多的体现。
所以,土著家庭内部该说方言的还是说方言,人口的急剧减少才是方言真正传续的大敌。老一辈人口众多,到了小一辈,没人了,说方言人势必更加少了。
所以,土著人口的稀释和少子化,是方言消亡的根本原因。
我很困惑,苏州市说要推广保持苏州话,连公交车上也要苏州话报站名,那有啥意义?
第一,外来的苏州新人听不懂。本地人已经占比越来越低,抢公交车的苏州土著更少。
第二,什么叫苏州话?
苏州古城区土著的话是苏州标准的话吗?
如果是的,那比例占苏州常住人口更小了。
昆山话、常熟话、张家港话、园区的土著话、吴江区土著的话、还是高新区土著的话是不是苏州话?
它们之间都差异明显,同为大苏州土著,凭什么让古城区之外的土著去学别人的口音?
其实,张家港境内的土著,还有好几种呢,也不存在张家港话。
上海话也有同样的问题。
浦东土著话不是上海话?
崇明土著话不是上海话?
凭什么要统一到市区内的土著话?
所以,我认为,各地推广方言不合适。
推广普通话是唯一方向!
各地方言,让语言学家去研究吧。
如果做不到,那么同普通话或者某种标准语言(可以用来规范化的读写新的词汇)相比,方言就会越来越缺乏对“实体”的表述能力,从而不得不用普通话或标准语的词语来表述,进而让“原生词汇”在整体的词汇量中不断被稀释。
同样的,就像我们如果无法精炼一些外来词,就只能勉强将它们直译或者采用缩写,或者像一些皮钦语一样,能讲能听但无法落实到书面用字。
说起来,这就是现在很多“新上海人”的“书面上海话”看起来如此别扭的原因。
即他们可能知道上海话词语该怎么读,但比如在打字沟通时,为了表述自己是在“说”上海话,于是画蛇添足地拿普通话的同音字或近似音字来拼凑对应的上海话词语的读音。
广东话就更不说了,一个读音常常能有好几种写法,而且用的人也分不清哪种是“正体”。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方言在整体上只能是有“语言”的功能,而不具备“文字”的功能。
而当一种方言能有规范的书写标准,也能用这种标准吸收和产生新的词汇时,它就不再是方言,而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