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急剧减少才是方言真正传续的大敌

【本文来自《一个地方的族群不灭,方言就没那么容易消亡》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方言、语言的变化程度是很大的,10年,20年很多新词创造出来,很多老词消失不见。

很难想象,上海90后00后的年轻人会说着民国时期“宋美龄”式的上海话,方言和语言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随着新族群的加入而变化,据说上海话的来源就是以浦东话为基,宁波话和苏州话为辅(待考证),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方言”。

而城市新移民的增多,势必稀释土著人群,以前左邻右舍都是说一种方言,现在只能说普通话了,难得碰到另外一个土著,方言才有了用武之地,让人感觉方言快要消失了,其实是城市新移民增多的体现。

所以,土著家庭内部该说方言的还是说方言,人口的急剧减少才是方言真正传续的大敌。老一辈人口众多,到了小一辈,没人了,说方言人势必更加少了。

所以,土著人口的稀释和少子化,是方言消亡的根本原因。

热门评论 2

  • 现在各地经常有要不要保留方言,是否要推广方言。问题是方言传承下去有啥意义呢?
    我很困惑,苏州市说要推广保持苏州话,连公交车上也要苏州话报站名,那有啥意义?
    第一,外来的苏州新人听不懂。本地人已经占比越来越低,抢公交车的苏州土著更少。
    第二,什么叫苏州话?
    苏州古城区土著的话是苏州标准的话吗?
    如果是的,那比例占苏州常住人口更小了。
    昆山话、常熟话、张家港话、园区的土著话、吴江区土著的话、还是高新区土著的话是不是苏州话?
    它们之间都差异明显,同为大苏州土著,凭什么让古城区之外的土著去学别人的口音?
    其实,张家港境内的土著,还有好几种呢,也不存在张家港话。
    上海话也有同样的问题。
    浦东土著话不是上海话?
    崇明土著话不是上海话?
    凭什么要统一到市区内的土著话?

    所以,我认为,各地推广方言不合适。
    推广普通话是唯一方向!

    各地方言,让语言学家去研究吧。
  • 方言有没有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是看它能不能与时俱进地吸收和产生新的词汇。
    如果做不到,那么同普通话或者某种标准语言(可以用来规范化的读写新的词汇)相比,方言就会越来越缺乏对“实体”的表述能力,从而不得不用普通话或标准语的词语来表述,进而让“原生词汇”在整体的词汇量中不断被稀释。

    同样的,就像我们如果无法精炼一些外来词,就只能勉强将它们直译或者采用缩写,或者像一些皮钦语一样,能讲能听但无法落实到书面用字。
    说起来,这就是现在很多“新上海人”的“书面上海话”看起来如此别扭的原因。
    即他们可能知道上海话词语该怎么读,但比如在打字沟通时,为了表述自己是在“说”上海话,于是画蛇添足地拿普通话的同音字或近似音字来拼凑对应的上海话词语的读音。
    广东话就更不说了,一个读音常常能有好几种写法,而且用的人也分不清哪种是“正体”。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方言在整体上只能是有“语言”的功能,而不具备“文字”的功能。
    而当一种方言能有规范的书写标准,也能用这种标准吸收和产生新的词汇时,它就不再是方言,而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了。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9
最热 最早 最新

  • 燕青那厮2 作者
    方言,更多应该作为交流的工具,而不是族群识别的特征,华夏民族绵延存续千年,文化既统一又有多样性,语言既有统一性(普通话),又有小众性(方言),就像原始森林,万物生长才是优良的生态。
  • 燕青那厮2 作者
    fuhao3503
    方言有没有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是看它能不能与时俱进地吸收和产生新的词汇。
    如果做不到,那么同普通话或者某种标准语言(可以用来规范化的读写新的词汇)相比,方言就会越来越缺乏对“实体”的表述能力,从而不得不用普通话或标准语的词语来表述,进而让“原生词汇”在整体的词汇量中不断被稀释。

    同样的,就像我们如果无法精炼一些外来词,就只能勉强将它们直译或者采用缩写,或者像一些皮钦语一样,能讲能听但无法落实到书面用字。
    说起来,这就是现在很多“新上海人”的“书面上海话”看起来如此别扭的原因。
    即他们可能知道上海话词语该怎么读,但比如在打字沟通时,为了表述自己是在“说”上海话,于是画蛇添足地拿普通话的同音字或近似音字来拼凑对应的上海话词语的读音。
    广东话就更不说了,一个读音常常能有好几种写法,而且用的人也分不清哪种是“正体”。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方言在整体上只能是有“语言”的功能,而不具备“文字”的功能。
    而当一种方言能有规范的书写标准,也能用这种标准吸收和产生新的词汇时,它就不再是方言,而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了。
    言之有理。
  • 方言有没有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是看它能不能与时俱进地吸收和产生新的词汇。
    如果做不到,那么同普通话或者某种标准语言(可以用来规范化的读写新的词汇)相比,方言就会越来越缺乏对“实体”的表述能力,从而不得不用普通话或标准语的词语来表述,进而让“原生词汇”在整体的词汇量中不断被稀释。

    同样的,就像我们如果无法精炼一些外来词,就只能勉强将它们直译或者采用缩写,或者像一些皮钦语一样,能讲能听但无法落实到书面用字。
    说起来,这就是现在很多“新上海人”的“书面上海话”看起来如此别扭的原因。
    即他们可能知道上海话词语该怎么读,但比如在打字沟通时,为了表述自己是在“说”上海话,于是画蛇添足地拿普通话的同音字或近似音字来拼凑对应的上海话词语的读音。
    广东话就更不说了,一个读音常常能有好几种写法,而且用的人也分不清哪种是“正体”。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方言在整体上只能是有“语言”的功能,而不具备“文字”的功能。
    而当一种方言能有规范的书写标准,也能用这种标准吸收和产生新的词汇时,它就不再是方言,而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了。
  • 只要不灭绝的,都能把文化延续下去,别想太多。
  • 寒江明眸 早年早规划,青年多储备,中年多积累,晚年能享受
    作者标题是个很荒谬的结论。不必要讨论
  • 什么是中国文化?什么是地方方言?我想这两个问题得搞清楚。中国文化,就是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不同方言的统一!普通话有推广的必要,但方言也有其必然存在的理由!一种方言在一个城市可能有好几个版本,比如在我们成都地区,温江邛崃郫县一带是一个版本,新都青白江龙泉又是一个版本,但他们都叫四川成都方言!别把方言整的太狭隘,一定要以哪里的为标准!
  • 已注销用户 心直口快请谅解,愿国家稳定,愿民族强盛!
    全部楼层
    燕青那厮2 作者
    不知道怎么回答你,
    感觉偏执的应该不是我。
      那是你现在生活太安宁,你以为我们现在生活真的安宁,真要有战乱,如果没有这些年的学校推广普通话和简体字,我想如有一些地方类很大可能会在最极端的情况闹分裂,现实中就是香港,其它类似的还有宗教等等。
      你可以帮我这个当偏执,但我的偏执和你的偏执是不一样的,你的偏执和现在一些各种类似国外动物保生态保女拳那种偏执,我的随你去定义,最后我只是参于讨论,说个人看法,最后我没有不让你和所有国人不说方言,大多支持普通话推广的,也是说学校这些,没有人说断绝,也希望你的偏执不是偏执断绝在这一块。
    此条评论已被折叠,点击查看
  • 燕青那厮2 作者
    全部楼层
    已注销用户
      你偏执了,没人不让你不说方言,大多国人不是要禁方言,还是要坚定不移的在公众场合尤其是机关学校等场合推广普通话,让国人到中国任何地方都能正常沟通交流,统一的语言如果国人出国后形成的群体也可以减少交流障碍,也可以让国外只有一个中国话可以学。
      除了你偏执的,还有一群就是有一些人必有用心的阻碍中国统一,用各种方式形成群体割裂,就比如说在学校推广普通话,他们会说成是要杀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正常讨论可以,防你成为这些人的枪灰。
      
    不知道怎么回答你,
    感觉偏执的应该不是我。
  • 已注销用户 心直口快请谅解,愿国家稳定,愿民族强盛!
    全部楼层
    燕青那厮2 作者
    那你们自己家里交流说方言还是普通话?
    如果夫妻俩都是土著,基本上家里大人小孩一家三口都会说方言,如果夫妻俩人一个是移民,那么基本上日常对话就是普通话了。
    很难想象,老人和夫妻,四个大人都是土著,家里还有一个小孩,大家一起交流不说方言,一起说普通话。
      你偏执了,没人不让你不说方言,大多国人不是要禁方言,还是要坚定不移的在公众场合尤其是机关学校等场合推广普通话,让国人到中国任何地方都能正常沟通交流,统一的语言如果国人出国后形成的群体也可以减少交流障碍,也可以让国外只有一个中国话可以学。
      除了你偏执的,还有一群就是有一些人必有用心的阻碍中国统一,用各种方式形成群体割裂,就比如说在学校推广普通话,他们会说成是要杀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正常讨论可以,防你成为这些人的枪灰。
      
  • 燕青那厮2 作者
    全部楼层
    张无忌
    我亲戚家和我们家都一样,夫妻间说话用方言,和孩子交流用普通话,随时切换。我只有当普通话某个意思表达不到位的时候会用方言跟孩子说话。
    我们家里交流都是方言。
  • 我觉得人员流动性越大越多,方言的重要性就会越下降,毕竟离开了使用环境,就要用更加通用性的语言。
  • 加班狗 反战不反美,心里必有鬼!!!
    城镇化、土著人口的流动,义务教育普及,都是是方言消亡原因。
    我在粤语区,现在的小朋友从幼儿园开始就说普通话,甚至和父母对话都是普通话。
    我侄子上五年级,粤语能听懂,但是说出来已经一口塑料口音,并且只会说少许,大部分要夹杂普通话!
  • 人口增长七十多年到十四亿三千万人口,怎么看都跟急剧减少没关系。
  • 急剧减少用得好,用在上海错不了
  • 张无忌 国家兴亡,吾辈之责。
    全部楼层
    燕青那厮2 作者
    那你们自己家里交流说方言还是普通话?
    如果夫妻俩都是土著,基本上家里大人小孩一家三口都会说方言,如果夫妻俩人一个是移民,那么基本上日常对话就是普通话了。
    很难想象,老人和夫妻,四个大人都是土著,家里还有一个小孩,大家一起交流不说方言,一起说普通话。
    我亲戚家和我们家都一样,夫妻间说话用方言,和孩子交流用普通话,随时切换。我只有当普通话某个意思表达不到位的时候会用方言跟孩子说话。
  • 燕青那厮2 作者
    张无忌
    不是哦,我们那里人口没减少,但是孩子从小在幼儿园就被教说普通话,方言能听懂,但不说了,这样也会慢慢失传。
    那你们自己家里交流说方言还是普通话?
    如果夫妻俩都是土著,基本上家里大人小孩一家三口都会说方言,如果夫妻俩人一个是移民,那么基本上日常对话就是普通话了。
    很难想象,老人和夫妻,四个大人都是土著,家里还有一个小孩,大家一起交流不说方言,一起说普通话。
  • 张无忌
    不是哦,我们那里人口没减少,但是孩子从小在幼儿园就被教说普通话,方言能听懂,但不说了,这样也会慢慢失传。
    对,你说的是实情而作者纯属机械地想像,他完全不了解情况。广东这边土著生的孩子一直是较多的,可是土著的孩子都不怎么说本地话了。根本的原因在于学校、电视、广播、网络、APP的广泛使用以及便利交通下的大范围的人口迁移已经使全国的文化正在趋向标准化,因为这样交流沟通的效率最高。长辈要适应层出不穷的技术新名词和网络用语更加减少了方言的使用场景和使用时间。
  • 现在各地经常有要不要保留方言,是否要推广方言。问题是方言传承下去有啥意义呢?
    我很困惑,苏州市说要推广保持苏州话,连公交车上也要苏州话报站名,那有啥意义?
    第一,外来的苏州新人听不懂。本地人已经占比越来越低,抢公交车的苏州土著更少。
    第二,什么叫苏州话?
    苏州古城区土著的话是苏州标准的话吗?
    如果是的,那比例占苏州常住人口更小了。
    昆山话、常熟话、张家港话、园区的土著话、吴江区土著的话、还是高新区土著的话是不是苏州话?
    它们之间都差异明显,同为大苏州土著,凭什么让古城区之外的土著去学别人的口音?
    其实,张家港境内的土著,还有好几种呢,也不存在张家港话。
    上海话也有同样的问题。
    浦东土著话不是上海话?
    崇明土著话不是上海话?
    凭什么要统一到市区内的土著话?

    所以,我认为,各地推广方言不合适。
    推广普通话是唯一方向!

    各地方言,让语言学家去研究吧。
  • 张无忌 国家兴亡,吾辈之责。
    不是哦,我们那里人口没减少,但是孩子从小在幼儿园就被教说普通话,方言能听懂,但不说了,这样也会慢慢失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