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月收入1万是个什么样的水平?

撰文 | 邢海洋

前两天,我在商场里面买菜,一个外卖小哥匆匆从身边走过,后来上了电梯,站在后面的我得以听到他的电话聊天内容。他的朋友说挣了4000多,他就有点儿沮丧,冲着手机嘟囔:“我才挣了3000多。”

一个月3000多,这也太少点了吧?后来从话里我听出,原来他们是按周计薪的。这些外卖小哥年纪轻轻,舍得腿酸脚疼,一个月轻松过万,多的时候奔两万了,试问写字楼里拿着研究生、博士学历的人,有几个能挣到这么多钱呢?

500

《疯狂的外星人》剧照

可当看到了腾讯的年报,平均月薪7.06万,又想到邻居阿姨高兴地说新去了大厂的儿子儿媳一年将近300万的收入,我心中里不禁再起波澜。

年轻人真是不应该惜力,尤其是脑力,书中自有黄金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当年所有鼓励孩子们发奋图强的话,都在我脑子里转了一遍。腾讯、华为员工85万元、70万元的平均年薪占据了热搜榜,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员工98万元、89万元的平均年薪更让人眼红。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遍地黄金的时代,偶尔再看看海外华人的收入,动辄二三十万美元,开卡车的一年都挣个12~13万美元,似乎这真是一个劳动者大丰收的时代。

500

可难道这不是一种选择性认知?心理学有个词叫做“选择性关注”,当我们有了一种观点后,大脑和眼睛都会先入为主,带上了倾向性,主动找寻和这些相关的信息或现象,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为了避免选择性偏差,不妨看看统计年报。先看上市公司的年报,那可是中国企业里的佼佼者,至少都是融资能手,已经从股民那里获得了廉价的资金。2021年的年报还没发完,我们先看2020年的。剔除员工数目变动较大的上市公司,在不含高管的情况下,A股上市公司员工人均薪酬的平均值为15. 46万元,月薪轻松过万了。当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74万元,平摊到每月是8100元。再看私营企业,平均工资为5.78万元,平摊到月是4800元。

500

《都挺好》剧照

按照统计公报,全国就业人员7506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6271万人。城镇非私营就业人员是17039万人。据此,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一位职场人士月收入的可能性。如果你是上市公司员工,平均月薪1.29万。但首先你得足够幸运,A股员工数量2600万,只占到全部就业人口的3.5%,全部人口的1.9%。如果你足够努力,进入了一家国有或民营企业,你的月收入可能达到8100元,但这也是个相当幸运的比例,在就业人口中只占到22%,剩下私营企业的占到了就业人口的78%,平均月薪还不足5000元。

即使在上市公司中,占绝大多数的制造业的工资也被金融和高科技行业的高薪给拉高了。

500

《不求上进的玉子》剧照

薪酬统计中,其实中位数远比平均值更有现实意义。一个CEO的收入往往是普通员工的几十倍几百倍,有一项研究显示,2020年标准普尔500家公司CEO的收入是普通员工的299倍,这意味着如果算平均值,299位员工的收入被一个CEO平均了。

在国内,A股中很多国企,高管和基层员工收入差距没有海外悬殊,但中位数仍更能显示大多数基层员工的收入状况,只可惜上市公司欠缺这方面的统计。但收入分配的“二八定律”乃至“一九定律”是无远弗届的,尤其是中国的基尼系数一直在警戒线0.4外徘徊。收入差距在私营企业里表现最为明显,这里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聚集区域,大比例的低收入员工拉低了总体收入水平。

500

《二十不惑》剧照

由于积累效应,财富差距往往比收入差距更为显著。中国财富基尼系数从2000年的0.599持续上升至2015年的0.711,随后有所缓和但仍处高位,2020年为0.704。2020年中国财富排名前1%居民占总财富的比例升至30.6%。

技术原因,国家统计局至今还未公布职工收入的中位数情况,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是公布的。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9975元,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5.3%。当收入上被平均,觉得拖了后腿的时候,往往是平均数字和中位数的差距在“作祟”。

500

《精英律师》剧照

一些第三方机构试图弥补中位数和平均数的欠缺。36氪发布的中国主要城市薪资数据聚焦的是薪资中位数,得出的结果让人大吃一惊,比如2020年北京的职工以1.39万元的月薪排在了各大城市之首,可在36氪的统计里中位数虽也居首,却只有6900元。类似的,深圳平均月薪1.14万,中位数是5200元。诸如东莞佛山等制造业集中的城市还不足4000元。

再看外卖小哥的高薪,你会想到什么?那真是一双健足跑出来的,是强体力劳动的付出。调查显示,84%的外卖员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只有14%的外卖员每天工作8小时。北京市外卖员平均工作11.4小时,这已经超出了每天最多工作11小时的国家标准。

500

《凪的新生活》剧照

今年年初北京突发疫情,流调中那位“最辛苦的打工人”,18天昼夜不停地去28个地方做搬运工,感动了大家。即便他可能月薪过万,也是超时超强度体力劳动换来的。并且,体力劳动还只有在特大城市才体现出价值。

打工人在大城市住合租房、挤地铁、还着巨额房贷,万元收入看似是标配,但放眼全国,能月薪1万的,真不是大家想象中或认知中的那么多。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