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锅影后?先别急着堵住她的嘴

八年多前的文艺电影居然在2023年新年伊始惹出微博、豆瓣乃至肉叔朋友圈的“论战”,谁能想到?

文艺复兴吗?才怪。

起源,是许鞍华的一次行业内部大师课。

录音实录是洋洋洒洒万文,按理说就篇幅和话题在当下的社交平台上差不多就该是无人问津、波澜不惊。

没想到还是惹出“口水战”。

原因无他,就是有人把谈话中关于2014年上映的电影《黄金时代》以及女主演汤唯的部分单独截出来放在网上:

“但她的表演就是不对。”

“她还是有个心理障碍,不化妆但希望还是要漂亮。”

“当然就知道她没有读透。”

等等等等。

500

许鞍华《我与演员合作的方式、方法》

于是网上有人质疑:

在贵圈盛行商业互吹、尬吹或者保持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当下,大导演这要走八年的“回马枪”也不太会做人了吧?导演不是第一负责人吗,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500

骂得对吗?

实际上,这是注意力偏差。

许鞍华在全部讲话中也花了相当一部分提到了影后叶德娴和影帝刘德华,也说到有些意见她认为是不用理,没道理的。更何况下嘴更狠的还是自我反省,在拍《黄金时代》时面对与汤唯沟通的问题,她自觉怕麻烦,没勇气或者干脆就是想不明白,没有更好的办法。

要甩八年前的锅,脑回路太曲折了。

许鞍华的动机很纯粹:

因为我已经75岁了,也许再过两年,会体力不支,也非常有可能就老年痴呆了。

500

许鞍华《我与演员合作的方式、方法》

纯小规模内部分享罢了。

只不过提到的汤唯,当下凭借朴赞郁电影《分手的决心》拿下韩国电影最高奖青龙影后,也随着片子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有可能问津表演宝座,是一洗前耻的流量密码。

500

情况就是这么情况,纷争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了。

下面肉叔要输出点新鲜的,为了有些底气,做了点功课,第一是看了《许鞍华说许鞍华》这本访谈录以及相关资料;第二就是把近三个小时的《黄金时代》又看了一遍。

不需要为许鞍华撑腰,她不需要。

也不落井下石批汤唯演技,她本就是演员中的特例,对于任何导演来说都是“盲盒”,有没有抽中质感与风格靠导演说戏、指导演员的功力,也靠一点点剧本、环境、卡司搭建的安全感。

要说的是——

许鞍华说话不客气,是艺术家的本能。

说话再好听,也不能振兴华语片啊。

01

无差别“背刺”

在香港影迷中,大概都或多或少听过大导演骂演员的段子。

比如杜琪峰。

当年拍摄《天若有情》,刘德华因习惯使然总是忍不住会整理自己的头发,结果呢,杜琪峰当场就大骂刘德华肤浅,丢不了偶像的包袱。

500

比如王家卫。

他倒是不用嘴骂,而是搞“冷暴力”,《阿飞正传》时拍梁朝伟在阁楼梳头就拍个几十上百条,搞得刘嘉玲事后爆料,梁朝伟拍墨镜王的戏压力特别大,曾经在家里哭,觉得自己逊爆了。

500

还有周星驰骂过女演员走场的状态像一种家禽,王晶骂女演员“不拍就滚蛋”等等等等,太多了,以至于当年周润发在金像奖上直接说:

“有些导演在现场青筋暴现、禽兽一样,把演员骂得体无完肤。”

500

肉叔当然不觉得骂人好。

但是要知道香港电影曾经经历过高度工业化的阶段,导演也是给电影公司老板打工的,预算有限、档期有限、票房压力在这,在这个情况下如何激发演员最好的状态,第一时间想到的就不会是春风化雨、娓娓道来,而是冷不丁给些刺激,逼出要拍的状态。

说句不太正确但有些唏嘘的感受,香港导演骂演员的经典段子也是香港电影的魅力之一,有时过境迁回味起来的人味和烟火气。

所以。

75岁的许鞍华在香港电影圈里打拼,饱受压力甚至偏见,要赢得大师秀《七人乐队》中唯一的女性席位,谁觉得“脾气好”,“情商高”是原因呢?

500

肉叔看了一下《许鞍华说许鞍华》这本书。

可以大言不惭地说一句——

到底是女人,即便是吐槽和批评演员,措辞都有些文气、犹豫,甚至死守业务讨论范畴。

她还是考虑到情面的。

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她“吐槽”的不仅是汤唯,还有许多演员。

比如陆小芬,当年主演过她的《客途秋恨》。

“她似乎不太明白,戏里如果演得呆头呆脑一点的话,观众会同情她,但她坚持要表现的很好,不肯线路弱点,我不怪她,我觉得这是演员的修养问题。”

500

比如舒淇,2001年《幽灵人间》的女主角。

“我对舒淇很失望,本来她的角色是戏中最好的,但她拍摄状态很差……但最后还是忍了,觉得没有必要跟她吵架,否则吵完架以她的状态,很有可能玩失踪”。

500

甚至于刘德华,1991年他们合作了《极道追踪》。

“我不太喜欢刘德华,觉得他没有说服力,有点不妥,但又讲不出不妥的地方”。

但华仔和导演都不计前嫌,不也合作了口碑佳作《桃姐》。在大师班讲座中,刘德华甚至“倒戈”,支持导演,认为叶德娴不应该演桃姐被少爷领回家,就应该呆在养老院里,这是一个明智的专业判断。

500

这样的例子很多。

说张曼玉,(之前的一部片)“演员的演技就一般般”。

说斯琴高娃:“还可以做得更好。”

说周润发:“我有一些犹豫,因为不太确定他是不是太夸张。”

……

所以,大家看到了什么,这是吐槽、批评呢还是社畜都懂的复盘呢?

张曼玉、刘德华、叶德娴、舒淇、斯琴高娃、周润发。

或许在2023年没有明显可见的流量聚集,但哪一个也算得上汤唯的前辈,足见许鞍华没有专挑软柿子捏,一视同仁。

02

拍得过瘾

不止如此。

肉叔还发现导演对自己下嘴更狠。

“我犯了很多愚蠢的问题”,是说《倾城之恋》。

“对于选演员,我总是会后悔。”是说《疯劫》。

“我那时候的心理状态很奇怪。” 是说《胡越的故事》。

“我的创作力一直下滑。”是说《投奔怒海》。

在早期创作中,许鞍华就很直视自己的问题,没有遮掩。

给自己找失败的借口?

但你要知道这几部片,《疯劫》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山之作,《胡越的故事》在金像奖上拿了编剧奖,《投奔怒海》更不用说了,2005年香港电影金像奖评选历史最佳华语片,它位列第八,仅次于恩师胡金铨的《龙门客栈》。

而最差的《倾城之恋》,在当年的金马奖上也获得过八项提名。

500

那么是过于谦虚吗?

也不是。

在这本访谈集中,明显能够看出她到了《女人,四十》、《半生缘》和《千言万语》等这几部代表作中,自信一些了,认为自己的经验是OK的,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环节的遗憾,但如何拍市井戏、如何理解张爱玲小说等等经验是拿得出来给同行分享的。

只是到了《玉观音》、《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包括风口上的《黄金时代》等北上阶段的作品,许鞍华的困惑才重新多了起来,反省也变多了。

500

就不一一引用赘述,有兴趣地可以去找来书看。

所以,怎么会认为许鞍华有意针对汤唯,避重就轻呢。

她分明就是一个纯粹的文艺工作者,谈业务就是展开自我批评和批评。

肉叔甚至认为,自我批评的比例更大更重,哪怕批评演员,最后还是回到自我:

我当时没有解决好。

500

在书中,许鞍华也复盘了《黄金时代》,时间是电影上映十天后,依然是洋洋洒洒。

肉叔快速总结几个核心意思。

最重要的是她虽然在大师讲座中谈到了与汤唯沟通的纠结,但是整个拍摄过程导演是很过瘾的,因为她尝试了香港电影绝对不可能尝试的风格,比如演员跳入一个新开辟的空间对着观众讲话,比如大开大合的时代悲情,这给予了许鞍华之前没有感受过的创作满足感。导演认为电影的方向和大结构是没有问题的,用文学来表达电影一点问题都没有。

500

说句外行的话,一个老导演还能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精神得到愉悦,肉叔反正是慕了。

虽然不提倡将个人表达凌驾于创作之上,但现在好像很多导演、创作者的问题是将个人表达压缩到畏首畏尾,看不见隐秘的角落吧。

其次导演也说了很尊重和欣赏合作两次的编剧李樯,因而也让渡了一些主导的权利。

这是出于惺惺相惜的信任感。

03

“真受不了你们”

于是,问题其实来了。

引起全网争议的汤唯表演问题应该怪谁呢?

肉叔觉得,剧本的牵引作用在暗中起效

在大师讲座中,许鞍华提到汤唯演的萧红在经历了饥饿、寒冷、肮脏,却似乎表现得不受影响,意思是说,状态是不是有些太好了,吃饭走路说话也太有力了吧。

而就像之前批评《客途秋恨》中的陆小芬一样,这里准确的状态,不该是要表现强,而是更多地表现弱,才能让观众同情和理解。

500

那么真的怪汤唯吗?

是的,转折来了。

有没有一种可能性,以汤唯当时的理解和状态,她从李樯的剧本中感受到的强信号是:

这是二萧的爱情传奇,时代背景是可以隐去的,面对如此跌宕起伏又痛彻心扉的恋爱关系。

汤唯是将其当爱情片来演的。

当年肉叔看《黄金时代》,也觉得汤唯的形象与萧红相差甚远,眼眸过于清亮、表情过于少女、的确生命力超过了创作力。

500

但是如果以爱情传奇的标准来看,观众是不是需要忽略甚至忘掉二萧故事中真实的龃龉、疤瘌,而是在文学、试听滤镜中认为二萧是情深缘浅,错过即一生呢。

那么汤唯当然也要给予浪漫感的细节。

比如两人第一次有了点钱,就在昏黄灯光下的哈尔滨食肆大快朵颐,酒肉入肠,快意今宵。

萧红主动要求加肉丸汤、要陪萧军大碗喝酒,当然是出于对于眼前这个男人的依恋。

500

与此同时当然就要丢掉真实人物与生俱来的自卑、苦楚、神经质。

剧本重点写爱情,对手演惯了爱情,汤唯当然会会错意,顺拐这么演。

但许鞍华的本意是什么呢?

她要拍的是一部历史片,“是黄金时代,是时代下的文人群像”。

许鞍华最初的打算是这样。

上半部萧红和下半部丁玲,原因是认为丁玲的命运故事在后半段更符合“黄金时代”的命题。

确实。

丁玲的大大咧咧,毅然抛弃儿女情长投入时代洪流,在导演看来能够解释时代的方向,也能够消解剧本可能带来的误读。

500

但问题是。

自始至终,许鞍华都过于信任编剧李樯,以至于被他的剧本牵着鼻子走。

自始至终,许鞍华都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至于只能将错就错。

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

导演感受到问题,但没好的办法解决;演员在会错意的情况下很努力,越演越偏。

没错。

落差从剧本开始了。

否则无法解释重刷后突然觉得触目惊心的细节。

比如鲁迅重点评价汤唯的红褂子与灰裙子不配,衣服怎么样都是好看的,就看怎么搭配。

500

似乎潜台词是女人怎么样都是可爱的,就看遇到什么男人。

比如还是说衣服,梅志重逢萧红,夸她什么烂布料子随便一缝一裁就特别显好,然后兴冲冲把萧军在兰州与王德芬结婚的照片拿出来给看,萧红变脸马上告辞。

500

旧布料翻新却经不起戳,这不也在说萧红嫁了端木蕻良,却忘不了萧军吗?

等等。

让人觉得,怎么这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名的人物,似乎最关注的事情也只有一件:二萧的分分合合?

这真的是一部历史片该有的样子吗?

500

回到最初说的。

75岁的独身老太说当年拍得很过瘾,但没拍好。

许鞍华复盘也好,反省也好,哪怕是批评也好,始终都守住了初心:

拍好一部电影没有那么容易,是导演、编剧和演员需要调动极大的生命能量去投入、感受以及反哺故事的过程。

有误差、有遗憾都是非常正常,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电影的魅力之一。

电影人就是在无限接近于理想、完美的追逐道路上蒸发了痛苦与欢喜。

留下来的就是作品本身,能好好聊的也只能是作品。

过度联想到“诛心”是不应该提倡的舆论风气。

在许鞍华的认知里演员只有表演的部分值得讲,也应该去讨论,这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她用了差不多一生的时间去领悟,也自谦地说自己做得不够好,没有更多更好的办法。

相比之下呢,内娱曾经出现的“敢说”有多少是偏离作品创作。

要么是文人相轻,吐槽别人,放过自己。

要么是轻飘飘自嘲,嘻嘻哈哈就把推敲对付了。

还有一种其实最可怕,只有赞美没有内省也没有批评,你好我好大家好。

将业务讨论逼进商业社交场合里,情商才是硬通货,请问这样最终对谁有好处?

是能多产出几部好电影吗?

最后就继续引用郝蕾扮演的丁玲的一句暴言:

我听腻了你们说这些

500

本文由公众号「肉叔电影」(ID:dusheyingdan)原创,点击阅读肉叔更多推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