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驻村扶贫干部的必要性所在,大部分扶贫失败主要都是在这一阶段

【本文来自《养羊合作社对农民、商人都有利,结果失败了,猜猜原因出在哪?》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分两方面。

项目发起方的问题。发起人是一个长期坐办公室的文职人员,虽然长期和农民打交道,可以看出没有多少实际做事的经验,单一农民身上的成功是否具备可复制性,运行风险考虑的也不周全,取得初步进展后就盲目扩大规模,后续也没有跟进,疏于管理。农民们去放羊了,扶贫项目责任人也对农民们放了羊,半年时间是否有跟进调研?怎么羊没了90%才发现?

农民方面的问题。长期处于贫困的境地,那肯定有农民自身的客观问题存在。但凡主观能动性强一些的,也都出去找路子了,留下了继续受穷的,多多少少都有主观能动性不足的问题,或者其他客观问题(病弱等等),长期处于困境而没有反抗精神或者反抗精神磨灭了。很多人对于这种心理状态下行为逻辑了解不足,都会主观的认为,农民肯定愿意放羊的,反正他们也没事干,反正他们也不会更穷了。而忽视了“这些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靠自己的努力生活会变好,也非常可悲的已经没有了想象美好生活的能力”这种可能性的存在。

400户人家,只要出现一例羊死亡(无论是疾病还是意外等原因),农民们任意一个人突然发现羊死了他们可以吃羊肉,对他们也没什么损害(因为在收获前,他们已经无法想象自己的生活会变好),反而羊肉很香,这种思想就会在村子里迅速传播。

在改变他们生活方式的过程中特别是初期,是旧有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返潮的高发期,是要强监管的,这也是驻村扶贫干部的必要性所在,大部分扶贫失败主要都是在这一阶段。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