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听音乐就可以变“天才”,是进化秘诀还是谣言?

你听说过“莫扎特效应”吗?莫扎特被公认为音乐界的旷世奇才,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音乐家之一,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创作的传世音乐,让这位天才音乐家流芳百世。

500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美国加州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听过十分钟莫扎特钢琴曲《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也称K448乐曲)的人,智商要比别人高出8-9个百分点,空间推理能力和记忆力等也比之前更好。这种现象又被学者称之为“莫扎特效应”(The Mozart Effect) ,虽然听一次只能持续10-15分钟,但是只要经常听,就能长期保持。

莫扎特k448音乐:钢琴曲 - 莫扎特k448

听十分钟音乐,就能提高智商、记忆力和空间推理能力,这种免费又便捷的进化秘诀他不香吗?K448乐曲因此风靡一时,成为了最知名的胎教音乐之一。

500

然而几十年来,学术界却为此争论不休,主要聚焦于两个疑问:莫扎特效应是否真的存在?如果真存在,何以导致其产生?

500

 令人“秒变天才”的神曲

1993年,美国加州大学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者戈登·肖(Gorson L.Shaw)、弗朗西斯·劳舍尔(Frances H.Rauscher)和凯瑟琳(Katherine N.Ky)组织了一场心理学实验。

他们对加州大学36名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了一项小测试,测试中发现在聆听了10分钟K448乐曲后,这些学生的IQ测试成绩普遍提高了8-9分,在空间推理和记忆任务上,学生们的表现也有显著提升。

500

这次的研究虽然算不上“震惊!改变世界”的程度,但也引起了学术圈的一次小型爆炸,其他人也开始研究起了音乐和大脑的关系。

500

而当研究人员将莫扎特的这首K448乐曲应用到癫痫病治疗时,又惊奇的发现,参加实验的癫痫病患者脑部的病情大多都得到了控制。在因中风而陷入昏迷的以色列前总理沙龙的病房里,医生为了唤醒他,也单曲循环着莫扎特的音乐。

500

这首号称能够“改变大脑”的K448乐曲究竟是何方神圣?爱因斯坦曾经称它为莫扎特最深刻而成熟的曲目之一,而郎朗和他尊敬的Daniel Barenboim 也演奏过。

500

只不过,再强的音乐,光听一遍就能改变大脑?这么强的功效,怕不是有玄学加持吧!学术界不信邪的也大有人在,还此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辩论赛”。

500

1999年,有学者在《自然》(Nature)连发两篇研究论文称,莫扎特效应并不存在。2010 年几位学者又发表了一则统计论文,再一次全盘否定了莫扎特效应,还质疑了先前两家研究所的正面结果。

 

500

不过2016年1月,来自中国的研究团队在Nature子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以严谨务实的研究数据表明,莫扎特效应真的存在。

 

500

这支由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尧德中带领的研究团队分别对实验鼠和人类做了对照实验。他们将45只实验鼠分为三组,利用著名的Morris水迷宫测验它们。这个盛满水的迷宫巨大且池壁光滑,水面上被撒上粉末样的漂浮物,看不见下面的逃生平台,实验鼠只有站在逃生平台上,才不会被淹没。

500

 

实验发现,聆听过K448乐曲的实验鼠脱颖而出,它们普遍学习速度更快,停留在逃生平台的时间上平均最长,由此可证实,聆听莫扎特K448乐曲,可以提高聆听者的记忆力和空间推理能力。

500

但实验进行到这里,也仅仅是证实了莫扎特效应的存在。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最终让这些实验鼠的能力得以提高?

500

为了寻求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研究人员进行了更深度的探究。他们将招募来的60名大学生分为了三组,一组人正常聆听该乐曲、一组人听了经过软件倒放的反向K448乐曲、最后一组人作为空白对照组什么也不听。

500

这次的实验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听过反向K448乐曲的人在折纸、裁纸等实验中的准确率大幅降低,迷宫游戏中找到逃生路线的耗时也比前两组人长。类似的现象在实验鼠身上同样被观察到:听过反向K448乐曲的大鼠学习能力和行动速度有所下降,停留在逃生平台上的时间也最短。

500

总体来说,听了“反向莫扎特”的实验组无论是实验鼠还是大学生,表现还不如什么都没听过的,他们好像因为音乐“中毒”了。

500

但倒过来播放的K448乐曲相比原曲在音高、调式等元素都没有改变,只有在节奏上是彻底的改变了。经过后续一系列的实验验证,尧德中等人最终在论文中得出结论:正是由于K448乐曲拥有独特的节奏,才使得莫扎特效应奏效。

当然除了莫扎特,巴赫、贝多芬等人的音乐也拥有同样的特性,然而当这种节奏被抹去或者被改变,莫扎特效应也随之消失。

500

看来节奏才是提高智商的根本原因,在我们的另一篇文章中,也曾提到过——可靠研究表明:鼓手比大多数人都聪明。原来“动次打次”真的可以让人变聪明,不幸的是,有些音乐也会“有毒”。

500

作为无调性音乐的代表,勋伯格的音乐虽然超前,但在普通人群体却总是不讨喜。在一篇叫做《我们为何害怕勋伯格》的文章里有这么一句话:“作曲家勋伯格巨大成就的一种体现,就是他有能力让地球上所有音乐厅空空荡荡。”

Gigue, Rasch (Suite für Klavier, Op. 25: Gigue, Rasch(Remastered)) (2015 Remastered Version)音乐:Glenn Gould;Arnold Schoenberg - The Music of Arnold Schoenberg: Songs and Works for Piano Solo ((Gould Remastered))

科学家们也拿勋伯格的音乐做过实验,结果发现,非节律性的勋伯格音乐,对于实验鼠,真的“有毒”。

聆听过勋伯格的音乐后,这些实验鼠在听觉系统的形成、学习能力的建立过程,均出现了减弱的现象,海马齿状回内神经的生长,海马区和听觉皮层的BDNF/TrkB蛋白因子的生长也受到抑制,而这些实验鼠大脑内的改变与聆听过“反向莫扎特”的实验鼠相同。

500

看来想变聪明,音乐也不能瞎听,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音乐也可以成为“生化武器”


500

 大脑,也可以是“戏精”

如今已经证实,聆听巴赫、莫扎特的音乐,能让人变聪明。那么如果更进一步,演奏这些音乐,大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事实证明,你的大脑,远比你想象得更加强大。

500

这个在油管上获得1127万次关注、点赞达23万的视频向我们揭密了:当你演奏乐器时,大脑的"内在活动”。

过去的几十年里,神经科学家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和正子放射断层扫描仪等仪器实时监测我们的大脑,在了解我们的大脑如何工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当人们连着这些仪器开始活动,例如进行阅读、运算数学题时,大脑中每一个被激活的相应区域,都能被观测到。

500

研究发现,当人们在聆听音乐时,大脑会像咀嚼食物感受酸甜苦辣一样自动把那些美妙的声音拆开,去理解旋律、节奏等音乐元素,最后再把他们放回到一起,合成统一的音乐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中无数区域瞬间被调动被“点燃”,仿佛放了一场烟花。

500

然而当科学家开始将观测对象从音乐听众转移向音乐家时,大脑里许多部位都被同时点亮,神经元细胞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信息的传输更加迅速,这意味着演奏乐器时的大脑相当活跃。

此时的大脑活动相当于进行了一次酣畅淋漓的全身运动。大脑里放的这个小小“烟花”瞬间变成了一场盛大的嘉年华。

神经学家认为,演奏一件乐器几乎能同时把大脑所有区域都唤醒,尤其是视觉,听觉和运动皮层。这也是古往今来人们常念叨的——”耳听八方眼观六路“。

500

与其他运动相比,规律的、结构性的演奏练习会加强大脑机能,也让我们能将这些优势运用到其他活动中。

而听音乐和演奏音乐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后者需要精细的运动技能:演奏乐器不仅需要较好的动作技能,还要求同时运用到大脑左右半球,大脑左半球主要负责语言和数学精度,而新奇有创意的内容则由右脑参与。

500

因此,演奏乐器能大幅提高大脑胼胝体的容量及活跃度,这使得演奏家在学术和社交环境中能更有效并独具创意地解决问题。

同时创造音乐也涵盖制作和理解其中的情感化的内容和信息,所以音乐创作者们也通常具有高级别的执行能力,以及更高超的记忆能力。

这样看来,那些培训班打着”学乐器,让孩子更聪明“的旗号,未必是骗局。

演奏乐器,尤其是演奏钢琴时,大脑神经中精细零件的运作方式与普通人不一样,弹钢琴使他们的大脑十分独特:

要演奏出美妙的音乐,钢琴演奏者必须要练习双手的协调性,平衡双手的力量和技巧,然而他们在练习钢琴的同时,其实也是在锻炼左脑和右脑。如此一来,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他们的大脑也会发展的更加均衡。

500

脑部扫描研究还发现,音乐家大脑的解剖结构变化与训练开始的年龄有关。这不足为奇,都说英雄出少年,实际上学习音乐也要趁早。小时候学习演奏乐器不仅可以保护大脑免受痴呆症的侵害,大脑也会相应的产生最剧烈的正向改变。

500

虽说如此,可很多人还是没有条件在幼年就接受正统的音乐教育。好消息是,即使是短暂的音乐训练也能带来持久的好处。

500

2013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即使是一段时间内受过中等音乐训练的人也能保持对语音的敏锐处理。它还能够增强与年龄相关的听力下降的恢复能力。此外,播放音乐有助于阅读障碍儿童的言语处理和学习。

500

“音乐可以到达大脑中其他事物无法到达的部分,”研究人员洛夫戴说:“这是一种强大的认知刺激,可以以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使大脑发育,而音乐训练可以增强工作记忆和语言等方面的证据非常有力。”

500

延年益寿,听听摇滚乐

聆听音乐可以快速提高智商、演奏音乐更是能令演奏者得到充足的脑部训练.....在改造大脑这一点上,音乐拥有魔法般的功效,不费吹灰之力,提高内功便在这无形之中。

500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巴赫、莫扎特的古典音乐对大众来说还是有些枯燥、绵长;演奏音乐更是需要一定的功力基础,难道只爱听流行、摇滚音乐,大脑就得不到任何提高吗?

500

话不能这么说,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没有一款药可以做到“包治百病”,对症下药才能做到药到病除。这一点同样适用于音乐疗效,对于现代人来说,摇滚乐才是那个“灵丹妙药”。

生活在当今社会里,面对着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高额的生活成本和可能会遇到的一系列诸如失业、婚姻冲突、长期的身体疾病等复杂问题,常会给人的精神带来一定的压力。

500

据统计,成年人中,每天大约有 7% 的人感受到压力折磨,这种极度焦虑或恐慌的情绪一旦产生,一般很难控制或彻底终止,长此以往容易引发各种精神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等,更有甚者会造成严重的脑和躯体损伤。

500

“谁能不疯,硬撑罢了”八字不仅是网络上不少年轻人的口头禅,也是很多现代人的真实写照。好在摇滚乐拥有天生神力,能够轻松”镇压“这种汹涌的情绪:

人在感受压力时,脑内的前额叶皮层会因为过度活跃而形成特定的「压力循环」,反复刺激下,体内会发生「应激」反应,从而引发脑内皮下「杏仁核」活跃,人会因此感觉到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

500

如何对抗这种「压力循环」?这个时候,舒缓的音乐已经不管用了,「刺激性」摇滚乐如一剂猛药,高亢的音调、声嘶力竭的表达、明确有力的节奏,具有很大冲击力的歌词。这些元素都会让人”上头“,人们在倾听尤其是参与歌唱时,会有效激活脑皮层的颞叶神经元。

500

颞叶神经元正是大多数人的语言中枢和听觉中枢所在,是负责处理音乐音调、歌词和节奏的主要脑区。在摇滚乐的强烈刺激下,颞叶神经元的供血量会显著增加,神经元高度活跃。

与之相对的,前额叶皮层的「压力循环」的供血量会减少,应激反应自然也就消失了。由此可见,压力很大的时候,和朋友相约去KTV怒吼一首摇滚乐,是相当不错的解压选择,当然一定要记得科学用嗓,延长嗓子的使用寿命。

500

关于大脑,人类的研究至今为止也只能称得上是零光片羽、一知半解。在巨大的知识海洋上,我们能够了解和研究的远远达不到大脑精密复杂程度的万分之一,然而就是这一点”皮毛“的了解,也足以让人感叹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500

对于想要变聪明的人,千万别放过聆听和演奏音乐的机会,因为放过音乐就是放过进化的机会;而从更大的层面上来说,一个人能够懂得欣赏深沉、美丽、复杂的音乐,甚至远比提高智力测试分数要重要得多。

因为音乐,就是意义本身,不为功名利禄的纯粹,才是一个热爱音乐的人最大的乐趣所在,也是这份纯粹,是音乐赠予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

500

(完)

文中图片视频均来自于网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