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越少,事越大

作者 |  清歌向暖

来源 | 历史教师王汉周

500

朱元璋坐像  明 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

01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七月,朱元璋遭遇到了人生最大的一场生存危机。

部下邵荣、赵继祖等人,就着朱元璋前往三山门外阅兵的机会,暗自在南京城内埋伏人马,想趁老朱毫无防备的时候把他杀掉!

幸亏当天突然刮起大风,吹断了旗子,旗子碰到老朱的衣服,老朱警觉起来,换了衣服,换了路线回到宫里,这才没让邵荣得逞。

后来,邵荣谋反的阴谋,被宋朝用密告。

(《明太祖实录》此处记载为宋国兴,但宋国兴此时已经战殁,此处据李新峰教授《纪事录笺证》中的考证,写作宋国兴的父亲宋朝用。)

朱元璋大怒,立即找来邵荣等人当面对质。

邵荣也不辩解:“你把我们杀了吧。”

虽然邵荣很痛快,但朱元璋没有立刻下旨处决他,而是将他先拘禁起来,再和众将商议处理问题的办法。

一向对政事不感兴趣的常遇春,此时却第一个站出来表了态:“邵荣一向桀骜不驯,不服主公,谋反也在意料之中。这种不忠之臣,就算您不忍心杀他,我们也与他不共戴天!”

于是朱元璋让人准备好饭菜,亲自和邵荣做了最后的诀别。

吃完不久,邵荣被杀。

02

邵荣是谁?

翻阅史料,我们赫然发现:邵荣是红巾军的老革命,参加元末农民起义的时间比朱元璋早多了。

从郭子兴在濠州支起反元大旗开始,邵荣就一直跟着他一路东挡西杀,闯出了些名堂。

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在南京城下战死之后,邵荣就率领郭家剩余的旧部投奔了朱元璋。

在朱元璋帐下,邵荣还是一贯的能打。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趁朱元璋立足未稳,派军抄了濠州军的后路,前部水军都已经打到龙湾(今天的南京郊外)了。

500

陈友谅/剧照

朱元璋部下名将全部出动,常遇春亲自带人和陈友谅手下猛将张志雄死磕;

邵荣则阻击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

徐达负责局中策应。

朱元璋兵少,只能靠着诱敌深入的办法,把陈友谅骗到岸上来打歼灭战。

陈友谅脑子也不怎么好使,轻易就放弃了自己的水军优势。

结果汉军(陈友谅国号为汉)刚一上岸,就被邵荣截住了退路,一阵大砍大杀......

陈友谅大败。

俞本《纪事录》载:“上调徐达、常遇春、邵荣领兵拒之,常遇春拒长张之兵于龙湾,邵荣拒五王之兵于石灰山,徐达驻中道以待左、右之援......陈氏弃船赴敌,渐远,上调邵荣兵沿江而西截战,友谅兵前后不能相继,遂大败。”

03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二月,浙江处州叛乱。

原先投降朱元璋的元朝降将蒋英两面三刀,又归属了张士诚,还杀死了朱元璋的嫡系耿再成和金华守将胡大海。

一时之间,人心浮动。

朱元璋的反元事业受到了极大打击。

关键时刻,又是邵荣领兵平定蒋英,稳定了大局。

《明史·常遇春传》中有这么一条记载:

“先是,太祖所任将帅最著者,平章邵荣、右丞徐达与遇春为三。”

在朱元璋的心目中,邵荣和徐达、常遇春的地位不相上下。

可以说,就凭着这些功劳和声望,如果邵荣不死,那在之后的洪武三年封个公爵,那是手拿把掐的事儿。

04

邵荣如此受朱元璋信任,那他为什么会走上造反这条路呢?

还得从邵荣的身份说起——

朱元璋刚打进应天的时候,手下人马基本分为三派:

1、

朱元璋从濠州城出走单飞时,带出来的“淮西二十四将”。

如徐达、汤和等人。

这是朱元璋的基本盘,嫡系中的嫡系;

2、

渡江进占应天前,率部归附的巢湖水军。

如俞廷玉、廖永安等人。

这拨人属于带资进组,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也还算奉朱元璋为主;

3、

郭子兴原来的旧部。

以邵荣为首。

这些人原本在濠州就和朱元璋面和心不和,投靠朱元璋只是为了暂时栖身。

朱元璋此时的身份比较尴尬,他还没有竖起自己的旗号,而是奉龙凤政权的韩林儿为主,就任韩宋政权的“江南行枢密院同佥”。

500

韩林儿/剧照

05

说起韩林儿,他绝对是朱元璋一统天下路上的绊脚石。

郭子兴去世,韩林儿封郭天叙做濠州红军的一把手,朱元璋只是三把手。

郭天叙死了,朱元璋打下应天,韩林儿也没忘了掺沙子——把邵荣提拔成江南行枢密院同佥,和朱元璋平级,远高于徐达等人。

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攻占浙东各地,才被韩林儿升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在官职上才算压过邵荣一头。

而邵荣等人就以自己在龙凤政权内的身份自居,对朱元璋的命令听调不听宣。

邵荣是打过很多胜仗,但打仗的初心,并不是为了朱元璋。

朱元璋又岂能容忍自己的队伍里,有“异心”的二把手?

所以,他除掉邵荣这个刺头,其实是早晚的事情。

朱元璋可不像陈友谅。

陈友谅为了登上帝位,一言不合就拿人开片,还亲自上阵杀了赵普胜,最终导致了天完政权的彻底分裂。

在阴死邵荣之前,朱元璋把外甥李文忠派到了他身边当副手。

这么做,一是让李文忠跟着邵荣学习怎么打仗;二是监视邵荣一派的行为举止,一旦有异动,可以迅速弹压。

李文忠不负舅舅的厚望,除了完成朱元璋交办的任务之外,他长袖善舞,进行了出色的统战工作,把宋朝用、宋晟(后来的世袭西宁侯)父子等原先归属邵荣帐下的军官争取到了朱元璋手里。

经过长时间的分化瓦解,邵荣在军队中能说得上话的心腹,就只剩下赵继祖一人。

你看,事情发展到这种情况,朱元璋再动手的时候,是不是轻松多了?

06

可能有人要问,朱元璋完全可以不杀邵荣,只把他束之高阁,继续当泥菩萨供起来不就行了?

其实,促使朱元璋对邵荣挥下屠刀的是这件事: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元廷中书平章政事、知河南山东行枢密院事察罕帖木儿(他的另一个显赫的身份就是《倚天屠龙记》里赵敏的爹)指挥元军兵分三路进入山东。

山东的红巾军大部被察罕消灭殆尽,仅有益都(今山东青州)一座城池还在苦苦坚持。

这一仗,元军虽然不是和朱元璋刚正面,但朱元璋却像热锅上的蚂蚁,食不甘味,坐卧不安。

为什么?

原因出在地缘上。

此时的朱元璋,占有江左、浙东大部,西有陈友谅、东有张士诚。

500

1361年形势图

本来夹在两大强敌之间的日子就很不好过,靠着张士诚没什么大远见,陈友谅没什么头脑,北边又有红巾军帮他挡着元廷,他才能全心全意躲在应天苟发育。

现在察罕把山东扫荡干净了,就等于把尖刀直接插在了朱元璋的心脏上。

一旦蒙古人准备好了,朱元璋恐怕要提前下线领盒饭了。

鉴于此,朱元璋做出了一个决定:他派出使者,向察罕传达了自己想要归顺元廷的意愿!

在朱元璋看来,有时候斗争的方式,并不是一味死磕,自己这么干也是权宜之计,总比被人消灭了要强的多。

但这个暂时投降的方案,是办法没跟邵荣他们交底的。

老子打了一辈子鞑子,现在你却要带头投降?

呸!

可以想见,虽然邵荣被朱元璋已经分化的没什么实权,但邵荣毕竟做了这么多年的军中二号人物,影响力还是在的。

如果朱元璋不处理掉邵荣,邵荣一鼓动,应天城内登时就是一场自相残杀的惨剧。

到时候,恐怕红巾军的信仰也将随之崩塌,战斗力将大打折扣。

这样严重的后果,朱元璋承受不起。

因此,摆在朱元璋面前的就剩一条路:邵荣,你去死吧!

500

朱元璋/剧照

07

既然要杀,就得杀的漂亮。

杀邵荣的理由是什么?谋反。

谁向朱元璋告发的?宋朝用。

宋朝用是谁的人?朱元璋的。

邵荣真谋反了吗?不知道,这件事从头到尾,只有宋朝用一个人证。

所以,这场“邵荣谋反案”其实是朱元璋做的一个局!

邵荣为什么没有否认?大概是他想明白了,否认也没用,朱元璋就是要让他死。

可常遇春为什么要站出来表忠心?这就是老常个人智慧的集中体现了。

常遇春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跟着朱元璋从濠州混出来的老弟兄,而是半道上加入的,因为实在太能打,才逐渐成为朱元璋帐下举足轻重的人物。

现在邵荣完蛋了,常遇春抢先出来表明态度,实际就是在替除嫡系之外的军内其他山头表态:“我们绝对不会像邵荣一样!”

这句话,由常遇春说,其实比徐达说更管用。

因此,邵荣之死,并没有在朱元璋集团的内部引起多大的震动。

常遇春也比之前更受朱元璋的宠爱,地位仅次于徐达。

08

朱元璋称帝之后,邵荣在《明实录》里被删的只剩几句话:

丙辰,平章邵荣、参政赵继祖谋反,伏诛。荣粗勇善战,与上同起兵濠梁,上待之甚厚。自平处州还,益骄蹇,有觊觎心,常愤愤出怨言,部将有欲告之者,荣惧不自安。与赵继祖谋,俟间作乱,至是,上阅兵三山门外,荣与继祖伏兵门内,欲为变。会大风卒发吹旗触上衣,上异之,易服从他道还。荣等不得发,遂为宋国兴所告。上召荣等面诘之,具伏曰:“死而已。”上不欲即诛,系于别室,召诸将曰:吾不负邵荣,而荣所为如此,将何以处之。常遇春曰:“荣等凶悖,一旦忘恩义,谋为乱逆,不利于主公,将害及我等。纵主公不忍杀之,我等义不与之俱生!”上不得已,命具酒食饮食之,涕泣与诀,皆就诛。

——《明太祖实录》

他所立战功大部分被加在了李文忠的身上。

比如处州之战,邵荣被改成了“邵某”,还成了行军总管。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李文忠身上隐约得见邵荣治军的影子。

邵荣虽然背负谋反的罪名身死,但他并不是最后一个。

真正难过的,其实是朱元璋后来无差别洗的那堆功臣。

从这点上来说,恐怕邵荣要笑了......

点击「历史教师王汉周」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