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饺子申请了专利的韩国人,究竟在想什么?

500

撰文 | 魏水华

头图 | pixabay

韩国速冻饺子品牌必品阁对外宣布,他们向美国专利局申请的饺子外形专利已经获得批准。这项专利描述专利饺子的形状是,“底部平坦、顶部隆起的半圆形面皮,褶皱数量在14-16道之间,呈现顺时针螺旋状收口”。

这是韩国专利?

500

不仅中国人看了一头雾水,同一幢楼的邻居们日本、越南、蒙古看到了,也都会竖起大拇指夸一句“有才”。

500

2006年,韩国为紫菜包饭申请了126项专利。

2013年,韩国将泡菜送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2021年,年糕制作技艺成为韩国国家文化遗产。

2023年,韩国公司抢注油辣椒工艺。

2024年,韩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坚决反对中国吉林省将“朝鲜族石锅拌饭制作技术”列为省无形文化遗产。

……

很显然,这不是偶发事件,而是韩国自上而下统一步调的集体行为。

这也绝不仅仅针对中国,而是冒着得罪所有邻居的风险,追求单方面的文化自信。

韩国人,究竟在想什么?

500

500

包括朝韩、中日、越南和蒙古在内的东亚地区,是一个被海洋、高原、荒漠阻隔的,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其内部有着很大的历史同源性。

而朝鲜半岛,作为东亚文化圈里起步较晚的文明,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先行者中国的影响。

虽然韩国和朝鲜共同遵奉的祖先“檀君”,被描述为具有5100年历史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首领。但檀君陵墓至今拒绝任何国家参与考古发掘与研究。

日本史学家冈田英弘直言不讳:“檀君墓是朝韩试图与周边文明撇清关系而制造出来的假文物”。

500

除此之外,在半岛文明起源的大多数上古传说里,开国者箕子、卫满等人,都是来自中国古代改朝换代、国家破亡后的“失地者”。

他们携家带口、远渡重洋、另谋出路,其中包含的隐忍且用力过猛的性格,与中原王朝和日本文明若即若离的心态,贯穿了整个朝鲜民族的历史。在今天韩国奇葩的饮食习惯中,也有迹可循。

500

比如,同为筷子文化圈,韩国的筷子与中日越南都不同,他们不用竹、木作为材料,而是扁形的金属筷。韩国人教育孩子,筷子虽小,但也需要珍惜。选择更耐磨金属,除了能有效降低更换频率之外,还能节省清洗过程中的用水。

因为金属的摩擦力小,夹食物容易滑落,韩国人把圆柱形的筷子改成扁长形。由此带来了使用不便、需要更长时间学习适应的缺点,却被韩国人认为是一种锻炼和修行。

对比《史记》里记载的,箕子看到纣王用象牙做筷子,哀叹他铺张浪费的故事。韩国的饮食餐具习惯,从未改变。

500

与之类似的例子还有韩国酱油。事实上,大豆发酵取得的富含氨基酸鲜味的液体,是最具东亚文化圈特色的调味品。中国和日本,分别为此衍生出了复杂而辉煌的调味谱系。日本人擅长做减法,利用过滤、澄清、浓缩等手段,在追求酱油氨基酸比例和口味细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浓口、淡口、甘露和白酱油,分别对应不同的吃法;中国人则擅长做加法,在上好的头抽酱油中,加入糖色、草菇、虾籽、月桂叶、百里香等添加物,以更复合的鲜味和香味,增添酱油的应用场景。

但在韩国,酱油却只是酱油。无论蘸食生鱼片、煲汤、凉拌、烧烤腌渍,韩国人并不做过细的区分。相反,韩国最流行的调味品却是大酱。这种可以视作酱油半成品的东西,用磨细的大豆泥,经由不彻底的发酵后,连渣带汁一起使用。

相比“晒足180天”的酱油,大酱由于发酵深度不够,常常有令人不悦的气味。为了避免腐败,往往加入更多的盐来防腐。这种食物在汉朝以前流传很广,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唐代开始,已经被工艺更先进的酱油取代。即便在少数地区保存,也被加入其他辅料或更复杂的做法,成为一种风味小菜,比如华北的甜面酱、四川盆地的豆瓣与牛肉酱、江西的螺肉酱、云南的菌菇酱等等。

500

在宋代著作《三朝北盟会编》里,描述了中国东北女真人的习俗:“其饭食则以糜酿酒,以豆为酱,以半生米为饭,渍以生狗血及葱韭之属,和而食之,芼之以芜荑。”字里行间,藏不住对吃豆酱的鄙夷。

也许是守旧、也许是认死理,在朝鲜半岛,却一直保持着这种汉代以前中原争霸失败者们带去的饮食习俗。卖相难看、滋味齁咸单调的大酱的广泛应用,事实上已经跟不上饮食文化的迭代进步,而这,也是韩国人以用力过猛的自尊,掩藏文化自卑感的底层原因。

500

500

高句丽的兴起,被视作朝鲜半岛史上最具标志意义的政治事件。

虽然高句丽政权的法理归属问题,至今仍被中朝韩三国学界争论,但它的出现,确实意味着东北亚民族开始有能力独立组建文化独立的中央集权政府,不再完全依赖中原王朝的文化输出。

但日渐强盛的国力和扩张的领土,也吸引了周边强大政权的注意力。从曹魏到隋代,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军事冲突达数十次之多。而日本九州岛的割据势力,也在很长时间内控制朝鲜半岛南部的局势,阻挠高句丽的南进。

到7世纪,唐帝国崛起的时代。唐朝与日本先后扶持了朝鲜半岛南部的小国新罗、百济、伽倻作为代理人,并在韩国的锦江入口发生了中日历史上的第一次正面战争。

作为胜利者的李世民乘胜进犯高句丽,最终帮助新罗统一朝鲜半岛。

500

在韩国电视剧里,李世民常被描绘成邪恶的小丑,被英勇的高句丽军队射瞎眼睛

这段历史常常被中日两国津津乐道,它奠定了中国在其后千年时间里的东亚霸权,也是日本大规模派出遣唐使,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并在甲午之后完成反超的肇始。

但对于韩国来说,夹在大国争霸缝隙中艰难求生存,甚至不得不成为傀儡棋子的遭遇,却并不值得书写。在此之后,包括元日战争、万历朝鲜战争、甲午战争在内的每次中日博弈,都在朝鲜半岛开启战火。

两国交战,涂炭的却是第三国国民,将心比心,韩国历史教材里夸张而又歪曲的记叙,以及民族自卑感下强烈的自尊,就变得可以理解。

传统韩语俚语里,称中国人为掌柜(짱깨),因为 “柜”与“狗”同音,且讽刺中国人过分精于算计;称日本人为肘巴(쪽발이),嘲笑穿着传统足袋的日本人蠢笨像猪脚。

西边的邻居是狗、东边的邻居是猪。

500

红色为晋,绿色为高句丽

500

红色为高句丽,绿色为百济

这种心态,投射到饮食里,就是把本来缺乏根基、并不好吃的东西,强拗出文化自信。

比如泡菜。

500

盐水浸泡蔬菜水果以防腐,并利用乳酸菌发酵,获得独特酸味的做法,其实在中日韩广泛存在。日本称为渍菜,中国称为腌菜、酸菜,而韩语中的腌渍(절인)发音jeol-in,则与古汉语中腌菜的专用字“菹”非常接近。

这种食物的做法不复杂,滋味也不可能多么惊艳。和大酱一样,只是文明发展早期,为了合理利用物产、延长保质期限的做法之一。今天的中日饮食体系里,它只能作为退而求其次的改善口味的小菜。但在韩国,泡菜却是一种神话和偶像。

除了将白菜、萝卜、辣椒、梨子、苹果、小鱼、虾皮等食物尽可能地做成泡菜,构筑丰富的味型和细致的标准外,韩国人还努力让单调的泡菜滋味变得丰富。在韩国道导出版社编著的《我爱做腌菜》里,详细描述了泡菜与烤肉、豆腐、鱿鱼、三明治、沙拉、蛋糕、薄饼、挞皮等二十三类一百多种不同的“固定搭配”。

急于渲染文化多元自信的心态,跃然纸上。

500

更有意思的是,韩国人自身并非不知道泡菜的原始和拙劣。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韩国人因为担心泡菜的气味冒犯到外国人,几经权衡之下,打消了将泡菜作为奥运村官方食品的打算;

2008年,韩国第一位前往太空的宇航员高山,因为随身携带泡菜而被世界媒体报道,韩国人大肆宣传这种太空泡菜是经由3个研究所花费巨资和数年时间研制出的,不会因为暴露在宇宙射线之下而令非韩国籍航天员感到刺鼻难闻。它的民族文化象征意义,远远超过真正的食用价值;

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遗产名录的7项饮食文化遗产中,韩国泡菜的定位和法国大餐、地中海饮食等完全不同,整个申遗过程,强调的并不是泡菜的制作手艺和风味,而是“越冬泡菜”的文化内涵:“将整个村庄和社区聚集在一起,合力将数几百棵白菜变成食物和营养的来源。”

500


500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满清政府将乌苏里江以东的土地割让给俄罗斯。对于中国来说,一纸条约让国家永远地失去了东方良港海参崴;而对于当时还没有南北分裂的半岛政权来说,地缘利益变得更加复杂——除了中日之外,朝鲜有了第三个巨无霸邻国:俄国。

李氏朝鲜政府内部亲俄派的出现,打破了中日之间某种默契和平衡。如日中天的日本因此加紧了对半岛的渗透吞并,即便是孱弱的满清政府,也在仁川设立了中华租界。“万国租界”的中国居然在半岛设立租界,这种加倍的自卑和屈辱,催生了朝鲜民族追求独立的思潮,也为韩国后来过于偏激的去中国化、去日本化埋下伏笔。

500

比如源自中国炙子烤肉的韩式烤肉,为了体现与中华料理的不同,韩国的烤肉按照现代营养学的要求,大量减少食用油的使用,通过小火烤制,促使肉本身出油。同时,还在肉的腌料中加入了韩国“特色”的大酱、泡菜汁。

最终,本土特色是到位了,但味道也差了意思。

500

再比如源自日本寿司的紫菜包饭,韩国人舍弃了依靠寿司醋或寿司饭发酵获取酸味、再蘸食芥末和酱油的吃法;只选取整张紫菜包裹的单一外形,并在制作过程中,就把调味用的盐、芝麻油和芝麻包进饭团里;此外,或许是物产不如日本丰富,又或许受汉明文化的影响比较深,骨子里看不起日本人的嗜食生肉,韩式紫菜包饭里没有生鲜肉类、鱼生、鱼籽,而是加入了蛋皮、胡萝卜、黄瓜、肉松、蟹柳、火腿等熟食。

所以,日式的寿司是一种值得细品的小菜,而韩式的紫菜包饭则是一枚有菜有肉有饭的营养均衡的主食。

500

贯穿于韩国民族性格中的“身土不二”,是一个更具代表性的例子。“身土不二”这四个常见于韩式烤肉店平底锅锅沿上的字,原本出自汉传佛经,旨在教导修行者将净土与佛身合一,不要执迷于现世的享乐。

日本将之延申到日常生活习惯,强调用本土制造、吃本土食品有益身心健康。而韩国则用力过猛地将之与国家制度、民族主义结合起来,上升到爱国主义高度:爱这个国家,就应该只吃本土牛肉牛奶、本土大米、本土海鲜、甚至本土食用油。

但韩国并没有能与中国和日本比肩的幅员和物产,在这种言必谈国产的理念引导下,更加重了食材价格昂贵、品类单一、吃法守旧的现况。

部队锅、炸鸡,这些在中日饮食审美里,粗劣得不能再粗劣、只配生存在街边摊的小吃,都能成为韩国国民现象级美食。不得不说,这与韩国人用力过猛的民族自尊,有着深刻的联系。

500

500

1598年,明朝武将邓子龙与朝鲜武将李舜臣联军,在今天韩国庆尚南道的露梁海峡,击退了丰臣秀吉麾下悍勇的日本军队。李氏朝鲜政府为了表达对明朝仗义相助的感激,修建了大报坛,每年祭祀,提醒后辈不忘报恩。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记载这一段历史,多写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评论:“现在,大报坛已经消失了,为什么消失,我不知道。”

所有的滋味,都有它的缘由和来处。一个否认由来的民族,注定会是没有美食的民族。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