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怂!又奸!又黑!

作者 |  食堂

来源 | 历史教师王汉周

500

  01

  景祐五年(1038年)十一月十八,宋仁宗恶心坏了。

  李元昊寄来国书,说自己已于十月十一日称帝建国,国号大夏!请宋朝务必承认他的帝位。

  宋朝人气笑了:契丹人称帝,我认了(打不过),你赵元昊(宋朝人一直称李元昊为赵元昊)什么玩意,居然也敢称帝,必须收拾你!

  宋仁宗开始大动作调兵遣将。

  并重金悬赏、严密搜捕大宋境内的党项人探子,抓到一个,赏钱十万。

  可两个月过去了,大宋却始终没有出兵的迹象。

  更搞的是,六月,吐蕃唃厮罗按约定出兵攻打李元昊。

  宋朝却放了鸽子。

  没宋军配合,唃厮罗只能撤军。

  可能又觉得什么都不做,面子挂不住。

  六月二十三日,宋仁宗下诏,削夺李元昊在大宋朝的一切官职;停止宋夏榷场;

  并悬赏:谁摘下李元昊的脑袋,加封定难军节度使,

  七月二十九日,陕西前线进入备战状态,又是一番大动作:

  然后......

  又没有然后了!

  02

  宝元二年(1039年)闰十二月,李元昊将宋朝赏赐给他的敕告、敕榜、旌节等官员信物,全部还给宋朝,正式与宋朝划清界限。

  并且再次送来一封国书,比上一封更让宋朝无法接受。

  李元昊在信中很“友好”地告诉宋仁宗:我是番,你是汉,我们俩压根就不是君臣,况且,我是辽国的外甥,我劝你还是对我客气点。

  西夏向宋称臣,是大宋最后的底线。

  所有人都知道宋夏战争再也无法避免了。

  而宋朝却始终没有制定一条像样的攻防之策。

  李元昊一看:既然你不来打我,那我就去打你。

  03

  宝元三年(1040年)正月初一日,大宋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欢度春节。

  延州(今陕西延安)百姓却心中突突的。

  都怪该死的李元昊,扬言要攻打延州。

  大宋官军能挡得住吗?

  就在这时,延州府衙里的大宋鄜延、环庆经略安抚使兼知延州范雍,收到李元昊派人送来的一封信。

  李元昊表示,自己已经迷途知返,决定向大宋投降。

  范雍范老夫子,如释重负,当即重赏使者,让他回去告诉李元昊,只要你心向大宋,之前的不愉快,都翻篇了,现在你需要更多地表示诚意。

  李元昊的诚意很快就到了,一大帮党项人越逃过边境,投奔宋朝,并且强烈要求范雍给他们安排一个住的地方。

  安置在哪呢,延州是鄜延路首府,就不要想了,就延州东北的金明寨吧。

  范雍喜出望外,当即同意,将这批党项人分散在金明寨36个小寨里。

  范老夫子真实傻的可爱!

  上个月,李元昊不是还给宋仁宗写国书,正式与宋朝决裂,不再向宋朝称臣。

  这会又说投降,怕是有鬼吧!

  04

  果然,范雍手下很快来报:西夏大军似乎有犯境迹象。

  真的,假的?

  范雍将信将疑,为了以防万一,急令驻守庆州(今甘肃庆阳)的刘平和驻守保安军的石元孙率五千人马,前往宋夏边境的土门,阻击、监视西夏大军。

  然而,晚了。

500

  李元昊已经神不知鬼不觉,率军越过土门,直袭金明寨。

  要命的是,之前那帮假投降的党项人占据了金明寨各处要害。

  正月十八日,金明寨沦陷,十万军民全军覆没。

  金明寨是延州城最重要的防线,这一沦陷,延州门户洞开,彻底暴露在西夏兵锋之下。

  望着城外乌泱乌泱的党项人,范雍如梦方醒,知道自己惹了大祸。

  范雍第一反应是抱着属下,放声大哭!

  你妹的,主帅这德行,延州守军上下全都泄了气,慌得一匹。

  05

  李元昊没有立即发动猛攻,只是将延州围得水泄不通。

  但凡有一点沙场经验的人都知道,李元昊这是要围城打援!

  他会在援军必经之路上,设下天罗地网,来个一勺烩。

  很遗憾,范雍是个文官老爷,他非但没有看出李元昊的意图,反而积极配合。

  范老夫子擦干眼泪,紧急通知鄜延路内所有能调动的部队,不管你们身在何地,在干什么,必须火速驰援延州!

  在土门蹲点的刘平、石元孙两人都是沙场老将,哪能看不出李元昊打的什么算盘?

  可范雍的命令他们不得不听,也不敢不听。

  正月二十二日夜,部队抵达三川口,延州城近在眼前。

  这时,刘平心生寒意。

  太诡异了!行军路上没有看见一个党项人。

  事出反常必有妖!

  大军再往前,很有可能一头扎进李元昊的埋伏圈。

  再加上连续高强度行军,早就累成了狗。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恶战,也必须停下脚步休整。

  于是刘平下令,大军在三川口以西10里扎营休息。

  可还没等喘口气,范雍的命令又到了:大军不能停,必须连夜赶到延州。

  为了防止西夏人乘机混进城,范雍这个小机灵,还命令队伍化整为零,分成50个小队,先骑后步,分批进城。

  06

  刘平无奈继续行军。

  可走着走着,很快,刘平发现先头部队没了任何消息,消失在茫茫白雪中。

  糟了,肯定有埋伏!

  刘平赶紧下令:骑兵不能再动了,就地扎营,等后面的步兵。

  可等了一夜,步兵仍没赶上来。

  刘平当即下令,大军后退,逆行20里。

  终于遇上了步兵。

  部队还多了几千人!

  原来,鄜延路都监黄德和、鄜延路巡检万俟政、延州西路都巡检使郭遵,奉范雍之令,从驻地驰援延州。

  几股部队在三川口汇合到了一起,人数有一万多人。

  刘平在鄜延路地位仅次于范雍,他第一时间接过指挥大权。

  刘平下达了第一道指令,部队结阵东行,小心谨慎走了5里,抵达三川口五龙川。

  大雪还在下个不停,让人渗得慌。

  就在这时,刘平在五龙川东岸发现了数之不尽的西夏大军!

  李元昊亲率大军,朝刘平扑来。

  有多少?整整15万!

  没错,在大宋的地盘上,以寡敌众的却是大宋军队!

  大战就此打响。

  07

  本来按李元昊的计划,应该等宋军过河再发起攻击。

  可刘平很谨慎,并没有完全掉入他的陷阱。

  李元昊只能下令大军开始渡河。

  刘平眼前一亮,当机立断,急令郭遵、王信带领骑兵,率先发起猛攻。

  激战之下,郭遵不仅毙敌六百多人,还为大军赢得了结阵防御的时间。

  可他手下的兵马太少了,只能延缓西夏大军,并不能完全阻止他们过河。

  很快,渡河的西夏大军结成方阵,接应后续部队源源不断渡河。

  这时,李元昊派出一个猛将,要和郭遵单挑。

  大战当前,只要能击杀对方,就能极大地鼓舞士气,摧毁敌人的信心。

  巧了,郭遵也是这么想的,当即接受挑战。

  郭遵纵马出阵,几个回合,便将西夏猛将斩于马下。

  宋军将士,士气大振。

  见此结果,李元昊恼羞成怒,不等全军渡河,直接下达了总攻命令!

  这时,刘平抢在他前头,发起攻击,打了李元昊一个措手不及。

  刘平亲自率部冲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散西夏军阵,一路杀到河边,毙敌一千余人。

  党项人惊慌失措,仓惶游回了河东,溺死者不计其数。

  可宋军毕竟人数太少,激战过后,刘平脖子和耳朵都被射伤,血流如注。

  08

  战场暂时归于平静。

  宋夏两军,各自舔伤口,集结部队,准备下一次交锋。

  刘平简单处理伤口,忍着剧痛,观望敌情。

  就在这时,一群带血的将士围住了刘平。

  他们不是党项人,而是浴血鏖战的宋军将士!

  他们提着党项人的脑袋,来邀功请赏。

  刘平下意识地回了一句:“战方急,且自记之,悉当赏汝。”

  完了,就是这不经意的一句话,宋军将士士气顿时消沉。

  就在这时,李元昊派出轻骑兵,向宋军发起突袭。

  宋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损失不大,被迫后退了20步。

  但就是这小小的20步,将大军推下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刘平很快发现,军阵乱了,部队有人在溃逃!

  咋回事?

  原来,生死攸关的时刻,黄德和居然率部临阵脱逃了!

  黄德和是宋仁宗派往军中监视的太监。

  刘平并不放心这些没种的太监,所以把他放在了队伍最后头,一直没让他参加战斗。

  “您是天子使臣,我不能将您置于险境,您在后面压阵即可。”

  可黄德和连这个最低的要求都没做好。

  当宋军前军后退20步后,他以为大军败了,直接带着自己手下的人马,策马狂奔!

  恐惧会传染的,黄德和一跑,后面的宋军将士跟着跑。

  宋军崩了。


  处理不好,随时有可能不战自溃。

  刘平赶紧让儿子刘宜孙去拦住黄德和,要快,一定要把他拉回来。

  可面对刘宜孙的苦苦哀求,黄德和根本听不进去,还裹挟刘宜孙,一口气跑到了甘泉。

  这下彻底完蛋!

  宋军逃兵越逃越多,难以控制。

  李元昊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全歼宋军的机会,下令大军压上。

  关键时刻,郭遵抱着必死的决心,端起长枪,单枪匹马,杀入敌阵!

  郭遵透阵而出,转身再次深入敌阵。

  党项人暗中布下了跘马索,想要活捉他。

  郭遵一一斩断绊马索,继续猛冲……

  李元昊被杀红了眼,下令射杀郭遵。

  万箭齐发,郭遵壮烈殉国。

  09

  郭遵以一己之力,为刘平冲出了一条血路。

  刘平率部撤到西南方一座小山上。

  李元昊死死围住刘平:不全歼宋军,绝不退兵!

  夜幕降临,四更时分。

  李元昊派人围着宋军营帐,大呼小叫:“几许残卒,不降何待?”

  刘平冷冷回道:“狗贼,汝不降,我何降也!明日救兵大至,汝众庸足破乎!”

  遗憾的是,再没有援军了。

  天刚微微亮,李元昊调集重兵,准备发起最后一攻。

  总攻前,李元昊进行了最后一次劝降,刘平依然拒绝。

  最终,刘平、石元孙被俘。

  宋军全军覆没!

  三川口之战,至此落下帷幕。

  10

  战后,李元昊没有乘胜攻打唾手可得的延州,而是下令撤军回国。

  因为,宋军的顽强远出乎李元昊的预料,他不知道接下来的宋军是否和刘平一样。

  如果真是这样,即使他攻下延州,也很难脱身。

  《宋史》直言,延州之所以没有沦陷,全都是刘平的功劳:

  “方贼势甚张,非平搏战,其势必不沮。延州孤垒,非平解围,其城必不守”

  但事情远远没有结束......

  11

  正月二十八日,范雍向朝廷提交战报,将战败责任推给了刘平、石元孙。

  临阵脱逃的黄德和也倒打一耙,诬告刘平、石元孙阵前叛国。

  宋仁宗火冒三丈,派兵捉拿刘平家人,要杀人泄愤。

  幸亏,枢密副使夏守赟挺身而出,力辩其污!

  冷静下来的宋仁宗派文彦博去陕西调查真相。

  刘平终于洗刷了冤屈。

  宋仁宗腰斩黄德和。

  宋朝以为刘平、石元孙阵亡了,追赠刘平为朔方军节度使兼侍中,谥号壮武,子孙全部

  获得荫封。

  12

  可到了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宋夏达成和议后,李元昊忽然派人将一直喊着要回国的石元孙送回宋朝。

  宋朝人这才知道,当年三川口一战,两人没有殉国。

  这下尴尬了,表彰的烈士成了俘虏,大宋君臣颜面尽失!

  大臣们义愤填膺,主张将石元孙斩于边界,以洗国耻。

  最后还是宰相贾昌朝以西汉李陵为例,反对杀石元孙。

  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石元孙虽然没被杀,却被监管起来,直至郁郁而终。

  这时,宋朝又听说一个尴尬的消息,刘平不仅没死,反而在西夏生了个儿子(刘平被俘时已经68岁了,这个消息不一定靠谱),而且坚决不肯回宋朝。

  刘平懂历史,历代被俘的降臣,一旦回国,纵使忠如苏武,也决计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而且会让家族蒙羞。

  刘平不回国,宋朝难办了,想处罚他都没有办法。

  为了朝廷脸面,还得严密封锁刘平活着的消息,封赏刘家的官爵也没有剥夺。

  (当然,他们想再升官也不可能了)

  最终,刘平郁郁而终,病逝于兴州!

  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不过,或许因为刘平曾是文臣的身份,大宋文官非常同情这位倒霉透顶的同僚,几十年后还有人念及他的名声。

  治平年间,宰相韩琦还曾向宋英宗称赞刘平的御夏之策。

  元祐五年(1090年),杭州知州苏轼遇见了刘平的幼子刘景文。

  当时刘景文已经58岁了,50年来一直没有升官。

  苏轼看他可怜,竭力向朝廷保举,给他升了官,并写诗一首,勉励慰问: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也赠诗一首:

  君家将军本缝掖,叱咤西摧贺兰石。

  一时成败何足论,要仗英名垂竹帛。

  乐哉闭口莫言兵,虽有颇牧谁能用。

  (有删减)

  13

  至于三川口之战惨败的罪魁祸首范雍,不过是调任其他地方,高官厚禄,大权在握。

  庆历六年(1046年),范雍病逝,谥号忠献。

  依旧是大宋王朝闻名遐迩的一代名臣。

  只是可怜了宋军将士......

点击「历史教师王汉周」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