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特快:“廉价高技术战争”的先声巡飞弹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亚洲特快》,10月10日俄罗斯对乌克兰主要城市进行了导弹打击,以报复不久前乌克兰对刻赤大桥的袭击行动。

据乌克兰各地方网站报道的爆炸次数统计,有约200枚导弹击中乌克兰各主要城市。乌克兰中央政府却只说有75枚导弹,并且还宣称击落了其中50多枚,这个数字大概是仅仅计算了他们的防空系统发现的目标数量和试图拦截交战的数字吧,从侧面显示了乌克兰防空系统的残破,当然,这也显示了乌克兰还有一些防空系统仍在运行,俄空天军的防空压制效果也就那么回事儿。至于这次袭击使用的武器,则既有空天军图-95MS战略轰炸机发射的Kh-101巡航导弹,也有各种其他平台发射的导弹,甚至据称俄军还使用S-300防空导弹攻击了尼古拉耶夫市,而敖德萨等城市则遭到了俄军使用“见证者-136”巡飞弹的攻击。

当然从这次袭击中各种导弹都有,且打击精度也不高的特点来看,这与其说是一次有着明确目的和计划的外科手术式打击,不如说是一次泄愤报复。

在打击中也已经有不少乌克兰平民伤亡的报道,虽然没有出现用战略轰炸机直接临空投掷大量无制导炸弹的“战略轰炸”的经典画面,但其实质依然是一次旨在打击乌克兰民心士气的战略轰炸。

当然俄罗斯也可以辩解,乌克兰此前对大桥的袭击属于恐怖行动,俄军的轰炸只是报复。反过来,乌克兰也用导弹或者火箭炮对俄罗斯别尔哥罗德进行了报复,这种互相攻击,也标志着俄乌两国从官方到民间的气氛,进一步恶化了。

这就是战争丑恶的一面,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终于演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而且显然还会向着更恶劣的方向发展,现在再回忆起前几年热门的《未来简史》、《人类简史》等鼓吹西方中心主义的畅销书中吹嘘人类已经战胜了战争、瘟疫,马上就要征服死亡,人类很快就会在单一的世界帝国统治下“幸福生活到永远”,是不是让人又回忆起了西方历史学界经常引用的黑格尔的名言:“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呢?

说起这种名人名言,就让我想起了《辐射》系列游戏里的一句话:“战争,战争从未改变”,尽管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说,人类即使到了世界末日之后的废土之上,仍然会继续进行战争。但如果说战争的形态从未改变,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战争唯一不变的,就是它一直在改变。

实际上目前我们就可以看到,正如我们在之前节目里提到过的,“高科技战争的低端打法”,已经在乌克兰初具雏形了。

而这里面可以作为代表的,就是俄罗斯从伊朗购买和仿制的“见证者-136”巡飞弹,以及其他类似的武器。

伊朗“见证者-136”无人机,或者说巡飞弹,是一种技术上说比较简单的武器,它的基本构造类似于以色列“哈比”无人机,可携带50公斤战斗部,动力为活塞式螺旋桨,航程据称可达2500公里,当然这仅仅是其动力航程,实际上由于相关进出口技术限制条件和机上相关导航系统成本限制,它是不能独立对2500公里之外的目标进行攻击的,如果真要这样做,可能需要几次通过地面控制站对它进行修正,才能保证精度。目前俄罗斯使用的版本据称仅采用卫星导航修正的惯性制导系统,但该弹也可使用反辐射导引头,或者由地面人员遥控的光电导引头,甚至据称还能携带毫米波雷达导引头。

从目前实战表现来看,“见证者136”并不是一种突防能力很强的武器,在乌克兰战场上屡屡遭到拦截击落,但由于乌克兰现在的防空系统可以说已经很不完整,因此大部分无人机都在未遭有效拦截的情况下攻击了预定的目标。

这种无人机的成本据称为”几万美元”,这其中的大头可能是它的活塞式发动机和电子系统,其他部分的价格是十分低廉的。而这其中的电子系统部分,大头又是惯性制导组件和飞行控制系统,对于伊朗和俄罗斯而言,这些电子系统都是需要从国外采购元器件的,因此价格其实远高于了其同类组件在国际商用市场上的价格,如果放在其他拥有强大自主电子工业和高科技制造业的大国,它的成本或许可以进一步大幅度下降,甚至可能从几万美元降低到几千美元水平。

即使如此,“见证者-136”的成本仍然可算十分低廉,仅相当于激光制导炸弹,或者反坦克导弹水平,但是它却能够携带50公斤战斗部,对几百公里外的目标进行精确攻击。相比之下,“口径”巡航导弹再便宜也得几十万美元一枚,而“匕首”、“伊斯坎德尔”这类导弹的价格就要达到上百万美元水平了。

尤其是它还能够通过大型卡车上的集装箱发射架密集发射升空,某种意义上说它对于俄军来说简直就是新世纪的喀秋莎,其实际作战效能,在乌克兰防空系统非常不完整的前提下,可以说不亚于大口径远程火箭炮。

目前俄军严重缺乏远程火箭炮,其BM-30“龙卷风”不仅多年未进行现代化改装,射程仅为70或90公里,远远落后于中国同口径的300毫米远程火箭炮,也不具备精确制导能力。而且俄军的装备数量方面,目前据称仅有36-72门该型火箭炮仍在服役。

也正是因为装备数量上的严重不足,俄军在对乌克兰纵深目标打击能力方面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落后于乌军了,因为后者拥有一定数量的美制“海马斯”火箭炮,虽然到目前为止按照美国国务院公布的供货清单,其实美国还没有向乌克兰提供GPS制导弹药或者战术导弹,但仅仅是依靠其数字化指挥控制系统,“海马斯”的实际作战效能已经优于俄军的220毫米“飓风”和122毫米“冰雹”很多了。

其实俄罗斯手边就有足以压制“海马斯”的先进武器,就是白俄罗斯的“波罗乃兹”火箭炮,这种火箭炮可以使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A-100、A-200和A-300火箭弹,具备远程精确打击能力,且其指挥控制系统也非常先进,并且火箭炮旅也装备有先进的侦察无人机。但是毕竟白俄罗斯军队目前也没有参加作战,所以这种先进火箭炮对于俄军来说依然只能说是看得见摸不着。

随着“见证者136”的到来,俄军终于获得了一种廉价打击乌克兰纵深目标的手段,这对于他们其实意义不小。

实际上目前俄军使用“见证者136”的典型方式是在“见证者129”这类侦察无人机的侦察和目标指示支持下,执行打击任务。

尽管伊朗侦察无人机已经被乌军击落、干扰,甚至俘获了不少,但实际上这并不能改变它们成为了一种有效作战手段的事实,因为目前乌军的防空和反无人机手段相对其广袤领土而言,是十分缺少的。

其实如果我们往深里说,“见证者136”作为一种巡飞弹,它的“巡飞”特性并不明显,其航程实际甚至显得有些大而无当,如果使用同样的动力系统,将其射程限制在100-200公里,那么它将可以携带100公斤左右的战斗部,如果再配合上更先进的数据链系统能实现人在回路中控制,那它还可以成为一种更加有效的武器。

当然类似的武器其实已经存在,比如以色列“哈比”或者中国的JWS-01无人机就是类似思路的产物。

甚至JWS-01无人机甚至还具备空中组网,或者说蜂群攻击能力,能够大大提高无人机机群的攻击效率。

但是这些相对复杂的技术,对于伊朗和俄罗斯来说,不一定有那么大的意义,至少对于他们来说,降低成本和采购相关电子设备门槛,可能比提高作战效率更有意义。

从这个角度而言,见证者136与其说是巡飞弹,不如说是螺旋桨动力的简易巡航导弹。

其实巡飞弹在此前几年就已经成为军事大国研发的一个重点方向,按照定义来说,巡飞弹是指具备在战区上空长时间盘旋,具有一定搜索能力的自杀型无人机,在盘旋过程中发现目标就可以实施攻击。

因此它天然具备一定“察打一体”的特性,中国和美国都研制了多种类型的巡飞弹,并且其中部分已经进入这两国军队服役,例如中国的“彩虹901”,而美国这次也向乌克兰提供了“弹簧刀”巡飞弹。而俄罗斯虽然技术上要比中美差一些,但也有卡拉什尼科夫公司之前推出的KUB和“柳叶刀”巡飞弹,这两种武器也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大量的使用。

但是这些小型巡飞弹在实战中也暴露了自身的缺点,首先是射程相比其留空续航能力而言,有些短了,只能满足陆军班排级使用需求,当然它们本来也就是作为班排武器设计出来的,其次是战斗部太小,通常只有5公斤或更小的战斗部,往往难以对敌方目标构成足够的杀伤效果。

所以这个尺寸的巡飞弹目前已经不再被中美等国看好,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更重视使用类似尺寸的无人机,实现较长时间的空中续航和侦察,然后指引部队手中的迫击炮或其他射程较远的武器进行打击。

俄军和乌克兰其实也正在同样做出如此的转变。

相比之下,“见证者”、“哈比”这类较大的无人机反而因为能够携带较大的战斗部,具备更高的打击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比它们稍稍再扩大一些,就是诸如"爱生”这类的中型无人机了,中美目前也不约而同选择这类无人机作为陆军旅级或营级部队的主力侦察无人机,同时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了执行电子对抗、电子侦察等任务的特殊任务无人机。

当然,见证者136作为一种打击无人机的时候明显缺点就是突防能力低,而突防能力低的根源又是飞行速度慢。

针对此,我们就看到了类似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基于卫士系列火箭炮为发射平台的WS-43巡飞弹,这种巡飞弹采用小型涡轮喷气式发动机,射程60公里,战斗部20公斤,能够在战区上空盘旋30分钟,如果把这段盘旋距离拉直,相当于射程也有数百公里之遥。

此前乌克兰也曾经与沙特签署合同为他们开发类似的武器,但仅仅在航展上公布了模型就未见下文了。

当然WS-43之所以看起来战斗部载荷小一点,射程短一点,也是因为它的发射平台被限制为和122毫米箱式火箭炮共架发射。如果可以使用更大的发射车,那么也完全可以制造出类似“见证者136”规格的喷气式巡飞弹,只不过射程上要短一些,造价上也会高出一些。

这类武器实际上可以说就是小型巡航导弹了,不过与真正的巡航导弹相比,它的飞行速度等指标还要差一些,但这却可以从价格显著降低上得到好处。

当然,价格低其实不仅仅源于尺寸小,这类弹药成本能够大幅度降低的最大秘诀还是使用大量商用零部件,尤其是使用航模级的发动机和成熟的商用电子设备。

一旦用户能够接受这类巡飞弹的使用条件限制,那么就会发现自己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因为它们甚至可以仅凭借数量优势砸开对手的防空,哪怕对手拥有先进的现代化防空系统也会不容易应付。

第二次世界大战种苏联的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最大的秘诀就是便宜,尽管从射程,精度方面它远不能和同口径身管火炮比较,但是它的成本实在是太便宜了,生产条件要求实在是太宽松了,对于它来说最大的限制反而成了搭载火箭炮的卡车底盘数量。

而在现代,类似“见证者136”这类的无人机如果和发挥同样作用的火箭炮相比的话,当然在反应速度,突防能力等方面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它们的优势和喀秋莎一样,便宜,量大,生产条件宽松。

唯一的难点,这次不是卡车数量不足了,而是取得它上面所需的商用电子元件的渠道。现在俄军现在发射“见证者136”巡飞弹的数量,和它理论上的低廉造价相比,依然显得有些不足,照理来说这类型的无人机发射起来应该是成百上千的发射,而不是几十枚几十枚零敲碎打,这也显示了俄罗斯恐怕依然谈不上能够随便消耗这种武器。只不过和此前据称俄罗斯每天能生产3枚“口径”巡航导弹相比,能够一次发射数十枚的巡飞弹,依然可以说已经是很大提高了。

不过这种巡飞弹技术要进一步扩展,就有点难,不说别的,单纯说如果把它的战斗部从现有的50公斤提高到类似“战斧”巡航导弹的450公斤,这个尺寸和重量的导弹,如果使用商用级技术强行拼一个,虽然不是说绝对不行,但它就会落入现代防空系统的典型目标范围之内,被拦截的风险已经无法单纯凭数量优势来抵消了。所以这个尺寸和重量的大型导弹就必须考虑突防问题,而一旦要考虑的问题多了,不单纯是能飞就行,那么它的价格也就会大幅度攀升,最后你会发现不得不使用特殊的军用零部件,最后你得到的就是一枚和“战斧”导弹大差不差的巡航导弹了。

所以说目前为止巡飞弹仍然是一种比巡航导弹更小,更轻,射程更短,同时价格远远便宜得多的武器。

那么,在俄罗斯电子系统显然成为瓶颈的前提下,还有没有其他解决办法呢?

当然,如果思路进一步拓宽,也不是没有办法,回顾二战,早期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是82毫米口径,但显然它就没有132毫米口径来得有用,而到了战争后期又出现了240毫米口径,这就表明,同样是受到卡车数量瓶颈限制,那么自然是口径越大,威力越强,越有用啦。扩展到巡飞弹方面,可以参照一下的例子是我国空军无人机部队的老装备,以退役超音速战斗机改装的巡飞弹,这种巡飞弹研制时间很早,早期仅具备简单的制导系统,采用被动雷达和卫星、惯性导航结合的原理,主要考虑是用来消耗敌方防空导弹发射架上的备弹,为我方第一波防空压制作战开路。

但是现在经过这么多年发展,这种无人机与早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不同,可能因此也得以再继续服役几年,反正到了某个特定的时间点,可能从某一天早晨开始,就再也不必考虑这些巡飞弹的问题了是吧。

目前的超音速战斗机改装的巡飞弹,战斗部重量从在机身内原来的座舱、炮舱等位置塞入的总计1吨的水平,进一步提升到了1500公斤,乃至2000公斤,这主要是靠固定在挂架上的250公斤炸弹实现的。

同时它的电子系统、导航系统可以进一步改进,先进的国产卫星导航系统的加入,使得它的导航精度大幅度提升, 不再会出现诸如起飞后迷航,只能空中遥控自毁这类尴尬情况,同时在进行反雷达攻击的时候也可以运用无人机蜂群技术,凭借数量和巨大的威力,即使是现代化防空系统面对这种廉价高技术武器,也会更加难以应对。

实际上类似的东西很多国家都在设想甚至部分投入实战,比如阿塞拜疆就曾用安-2运输机改装成无人机来试探亚美尼亚的防空火力,只不过这种无人机比较低级,还需要飞行员在飞机上驾驶起飞,然后到了中途跳伞。

当然了,用老式超音速战斗机改装的巡飞弹的使用范围也是十分有限的,主要是要大规模使用这种东西的话,需要占用专门的机场。比如在台海环境下,有一些前沿机场平时不驻扎常规的战斗机部队,可以在这些机场上长期停放这些巡飞弹,只要为机群规划好滑行起飞顺序和路线,使之可以“一键”全部起飞,就能够在后方战斗机进驻前沿机场前,将这些机场清空,不至于影响后续部署作战。而且这些巡飞弹由于起飞后完全自主飞行,也不必地面人员再进行控制,所以实际上它们也不会占用战时极为拥挤的空中信道,也不占用各级指挥部大量的指挥控制能力资源,就当做在空中飞行的一群巡航导弹就可以了,是非常,非常方便的东西。

但这种部署状态并不是全世界哪里都有的。

不过对于俄罗斯和乌克兰……

这种条件倒是也具备的,苏联时期有大量的军用机场在今天实际上处于荒废状态,因此这些机场完全可以用来容纳和改装和放飞由战斗机改造的巡飞弹。

当然,俄罗斯现在手里没有那么多米格-19可以用来改装,但是其实现在已经有俄罗斯的网友提出,俄军库存里有大量状态良好的米格-23战斗机,可以用来改装巡飞弹。

况且,米格-23的飞行特性也挺适合改装为巡航导弹的,80年代曾经有一架米格-23在飞行员跳伞后,飞机自行修正姿态,转入平飞,一直到最后,燃油耗尽才坠落到西德境内的事件,正说明了它完全可以胜任此项任务。

当然米格-19和米格-23要改装成巡飞弹,技术上还是有所区别,但是相信如果交给有相关经验的企业来进行,应该也就是几个月的事情,两者在电子硬件设备方面几乎不会有多少区别。

由于退役的老式飞机价格几乎可以忽略,所以这其实完全可以成为一条获得威力巨大的巡飞弹的技术路线。其实同样的,比如美国空军,如果他们要干类似的事情,那么就可以从莫哈维沙漠里把F-106战斗机拖出来,甚至——那些老的B-52、B-58都可以用来改装成洲际巡飞弹……当然这个脑洞就有点大了。但是类似的思路可以从其他方面继续扩展,举例而言,我国陆军至今还装备着大量的红箭-73反坦克导弹,但是经过多次改装后,现在的红箭-73在电子系统和战斗部威力方面,早已经和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现在的红箭-73甚至已经具备了发射后不管能力,当然并不是类似“标枪”那样的,直接在导弹上装一个自导头,而是对控制系统进行改装,在类似于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的瞄准线制导系统基础上增加自动跟踪能力,使得导弹发射系统能够自动跟踪目标,并持续向导弹发送控制信号。其实类似的改装不仅在我们的红箭-73上有,塞尔维亚在苏联9M14“婴儿”反坦克导弹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类似导弹也具备相似的功能。

可以设想,如果俄罗斯拥有一个强大的电子工业基础,他们现在也完全可以让自己手里巨量的“婴儿”导弹脱胎换骨,具备类似于现代先进反坦克导弹的性能特征。也就是说,使用现代成熟商用零部件,使得这些古老的武器在某些性能上不亚于标枪、短号这类昂贵而先进的导弹。而对于拥有强大自主电子工业能力的国家来说,这些芯片的价格十分低廉,用来给这种导弹用都不心疼。当然了今天俄罗斯是没这个余裕的,同样的芯片,到他们手里价格就没那么便宜了,得用来造见证者136或者上产品305导弹才算够本。

其实美国SPACE X公司的“猎鹰9”又何尝不是基于类似的技术思路发展出来的呢?它的发动机是基于阿波罗飞船的主发动机类似技术发展的,但是在与现代计算机控制技术结合后,就具备了很多价格更昂贵的先进火箭相似的性能。这种使用现代商用电子技术发展军事和高科技装备的思路将是未来廉价高科技战争的根本立足点。

只不过,这种发展也会带来一种新的担忧,就是相关技术是否会向民间扩散而造成混乱。据此前航展等活动中了解到的消息,几年前,我国军民融合概念初起的阶段,有不止一家企业提出,可以用极为低廉的价格生产类似JWS-01的无人机,这些民营企业由于背靠完整商业化供应链,最终产品价格可以远低于军工企业,甚至质量管理水平也可以更高,到时候,一次几千枚的发射出去,对面什么防空系统能抵挡?

不过最后这些建议没能落实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担心技术扩散导致社会安全问题。

不过这倒是不奇怪,20世纪初,很多国家也顾虑气球、飞艇和当时尚未诞生的飞机一旦被用于战争,可能会引起各种各样当时难以想象的问题,甚至几个欧洲列强还签署了禁止从飞机和飞行器上投掷武器的国际公约。

但是不久后,因为欧洲国家之间的一点点小争端,所有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所以这场俄乌战争或许对于巡飞弹的发展也会有类似的作用,全世界都已经看到了,伊朗生产的一种非常低端和简单的无人机在一场高烈度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从今天起,全世界军队都会开始思考,如果我的对手也开始发展类似武器怎么办?

和历史上无数次验证过的情况一样,这就是某种新型武器即将开始大发展的前兆了。

关于未来战争究竟会如何演变我们可能说不清楚,但是至少我们现在已经可以看出,廉价而能填补很多现有武器空白的巡飞弹,以及以它为代表的廉价高技术时代的新概念武器,很快将会迎来一波新的发展热潮。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