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特快:巴以问题,批判的武器就够了?

各位朋友大家好,本期节目,咱们来聊聊以色列。话说这以色列啊,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从五次中东战争,到近年来对巴勒斯坦的残酷镇压,在过去几十年里从未退出过国际新闻的首页。

最近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已经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其军事实力也再次受到了冷嘲热讽,有朋友客观介绍了一下黎巴嫩真主党、也门军事力量,或许是因为与很多人的刻板印象有差异,刷新了这些朋友的三观,结果有一大批人就开始加速,直接加速到真主党能够推平以色列的程度,这其实就已经不客观了。

还有一批人是因为同情巴勒斯坦的悲惨处境,张嘴就说犹太人就不该活在世界上,甚而至于,纳粹当年干得好,怎么就没把犹太人全杀了。

这里面有很多叫做起哄架秧子,就像张嘴就把美国定义为北美反人类匪帮一样,站在某种立场你说的当然对,但这纯属发泄情绪,而且这类过激言论显然也是超出了这些朋友张嘴就说公理正义的范畴之外。当然我批评这些说法的出发点不是像那些高等华人那样,说中国人出现这样的言论有碍国际观瞻,造成友邦惊诧,而是这类言论不利于我们理解现实,不利于我们看清问题的真实面貌。如果你本身对于问题看的够通透,而不是人云亦云,那你骂几句就骂几句,又能如何?

就靠各位在网上日咒夜骂,能骂死以色列吗?

站在公平公正的第三方立场上,我们对于巴以冲突的态度其实应该基于事实,既不是以色列和西方国家那种偏袒以色列,对以色列的暴虐行为闭目塞听;也不能比哈马斯更激进。

应该说今天以色列的

这里我们还是要梳理一下巴以问题,说一下事情是怎么发展到这一步的。

先说结论,巴勒斯坦人民乃至阿拉伯世界在追求民族解放的过程中,与西方国家及其典型代表以色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虽然走过了许多弯路,但他们一直在用鲜血和生命进行斗争,在敌强我弱,缺乏有力外援的大前提下一直斗争到了今天,才终于让实力上远远压倒自身的西方世界和以色列无法无视巴勒斯坦人民,但距离真正实现他们的正义要求,斗争的道路依然会非常漫长。

前面的四次中东战争我们主要说说事情的影响吧,毕竟最近的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距今也已经整整五十年了,但现代中东地区的局面又必须从这里说起。这场战争对于双方都有很大的影响。

第四次中东战争是美苏争霸的产物,但也是中东地区形势演变的结果,对于当时的埃及、叙利亚,或者整个阿拉伯复兴党运动来说,消灭以色列,是他们宣布运动成功,阿拉伯民族复兴的一个标志。

复兴党运动希望借助苏联的力量实现这一点,但吃人嘴短,虽然勋宗喜欢搞大派送是出名的,但这种大派送都是附加有强烈政治条件的,复兴党如果实现了消灭以色列,或者至少也是打掉它的影响力的目标,那么苏联就可以一举控制中东,我们都知道阿拉伯世界当时使用石油武器对西方经济造成了如何的重创,而如果当时手握这一武器的是苏联,那可以想象,这对于冷战形势会造成更加重大的影响。

所以美国绝不能允许以色列倒台,光靠犹太人的影响力是不可能让美国人发起“五分钱救援”行动的,但以色列只要在中东存在,并且依然能够发挥重大的影响力,那么苏联就无法控制中东,为了这个目标,美国才发起了不计代价的全力救援。

那么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美国凭借在中东的战略投射能力远优于苏联的优势,保住了以色列。当然这里面以色列军队本身的作战主动性,对于先进武器装备的掌握水平更强,以及苏联三心二意,对阿军援助严重“偏门”,导致最终叙利亚和埃及还是输了。

那么在以色列方面,他们的结论就是,对本国生死存亡的威胁在于阿拉伯国家联合起来以后获得强大的军事实力,而阿拉伯国家方面,打掉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但也证明了在中东这个地方,美国绝对不可能退让,而美国的全力援助下的以色列,是阿拉伯国家靠苏联援助建立起来的硬实力无法战胜的。

后面的所有事情都是在这个大前提下发生的。

以色列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以后确定了一个目标,就是防止周边国家再次出现类似1973年那样的战略奇袭能力,所以1975年黎巴嫩冲突爆发,叙利亚干涉之后,以色列就以法塔赫组织一次袭击为借口,在1978年入侵了黎巴嫩,不过这次行动规模较小,不过催生了要求以色列撤出黎巴嫩的联合国425号决议。随后,在1982年,以色列又动用10万军队入侵黎巴嫩,史称第五次中东战争,目标主要其实是打掉叙利亚军队,防止他们在靠近以色列的地方部署强大的军事力量。

后来以色列又轰炸了伊拉克的核反应堆,这是为了维持以色列在中东唯一事实拥有核武器的地位。

这些行动也证明了,以色列的正规军事力量在中东地区的优势依然无法被撼动,它将继续扮演美国在中东地区楔子的角色。

而在这个时期,阿拉伯国家意识到两件事,第一是以色列的扩张总体来说停止了,虽然他们仍然在继续侵略南黎巴嫩,继续实际控制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但不会再出现运河战争那样的事件了。那么事实上对于大部分的阿拉伯国家来说,以色列的威胁实际上是大大降低了。同时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开始上升,伊朗和伊拉克开始了漫长的战争,沙特干涉也门局面也吸引了他们的主要精力,没错,上世纪80年代也门就已经开打了,并且那时候沙特就干涉了。

埃及则早早的转变方向,和美国合作,以非军事化为条件,收回了西奈半岛的控制权。唯一和以色列还在斗的只剩下叙利亚、黎巴嫩和巴勒斯坦了。

总体上来说,以色列相比之前稍稍安生之后,它的生存因此受到了保障,阿拉伯国家组织联军踏平以色列这样的事情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发生的可能性极低。

当然这对于巴勒斯坦和黎巴嫩人民而言,则意味着几乎失去外援,必须独自面对以色列,以及以色列背后的整个西方国家的敌意,斗争不可避免的进入了一个持续很久的低潮期。

第二件事,则是以色列并非真的无敌,转变对抗策略,就可以让以色列非常难受。

应该说1982年的战争,并不是以色列期望的大获全胜,场面上它打的不好看,稍有现代化武器的叙利亚和黎巴嫩军队打出了许多出色的战斗,比如对当时我军影响很大的就是当时黎巴嫩军队仅有的几架“小羚羊”直升机使用反坦克导弹给以色列的坦克部队造成了非常不成比例的严重损失。此外据叙利亚方面的说法,以色列空军的F-15、16战斗机也并非如同以色列自己吹嘘的那样零损失摧毁叙利亚空军,在战斗中他们使用米格-23战斗机击落了多架的F-16战斗机。同时以军在城镇巷战中也同样遭受了很大损失,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以色列在这场战争中能够占上风最大的因素是兵力优势,双方实际投入作战的兵力是10万以军,对2.5万叙利亚军队加1.2万巴解游击队,只不过长期以来很多人都故意模糊以色列的兵力,只算了以军投入作战的4个正规旅2万人,没算上以色列的海空军和大量预备役部队。

当时西方报道当中不会提这些,我们对于1982年战争的许多认知其实受到了西方滤镜的影响,加上当时中国正处在渴望军事现代化的时期,对于以西方先进武器武装起来的以色列击败装备苏联主流武器装备的叙利亚、黎巴嫩军队,许多当时西方和我军都非常恐慌的苏联武器,比如T-72坦克,贝卡谷地的密集防空阵地被摧毁,也极大的鼓舞了当时我们向西方引进先进技术。但实际上这是一场双方打得有来有回,以色列费劲全力也无法获得全胜的战争。各位可以去看一下以色列自己的动画电影《与巴沙尔跳华尔兹》,里面就反映了当时以色列军队普通士兵的真实感受,和我们印象中的以色列军队感觉可是完全不同的。

虽然巴解组织总部在这场战争中被以色列占领,但客观上来说,对于这场战争的经验总结使得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的斗争进入了又一个新的时期。阿拉伯方面意识到,以色列正规军事实力虽强,但还不足以深入阿拉伯国家领土打一场全面的扩张战争,有苏联做后盾的叙利亚可以继续在黎巴嫩维持影响力,以色列无法将其完全铲除。以此为前提,巴勒斯坦和黎巴嫩人民也不再指望强大的阿拉伯联军踏平以色列,而是开始了一场漫长的游击战,而在以色列方面看起来这当然就是治安战了。

事实上以色列打输了在南黎巴嫩的游击战,从南黎巴嫩撤军,留下他们扶植的长枪党武装,但这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到了今天,真主党早就事实上成为了黎巴嫩的地下政府,通过控制这块中东旅游、贸易的黄金宝地,他们的实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然这里面也离不开21世纪开始伊朗推进“抵抗之弧”,或者西方说法叫“什叶派新月”运动当中得到的武器装备、人员训练、财政经济等方面的支持。

当然在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之前,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则是对于巴勒斯坦和整个阿拉伯世界对以色列斗争的真正大低谷的开始。

沙特、埃及先后成为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盟友,伊拉克先是在海湾战争中大败,又被美国直接入侵,海湾国家纷纷跟着沙特转向,也门陷入长期混乱,2004年利比亚的卡扎菲也被美国消灭。复兴党运动事实上画上句号,基地组织和后来的ISIS组织,虽然反美,但本身就是美国塑造出来的畸形怪胎,无法建立强大的现代国家。

全村的希望最后就只剩下了伊朗,而伊朗被列为邪恶轴心,遭到严密封锁和打压,它的实力也远远无法迅速该变中东局势。

甚至美国为了彻底消灭复兴党运动乃至彻底摧毁阿拉伯世界民族解放的雄心壮志,对那些即使是已经投靠了美国的国家也不放过,搞起了“阿拉伯之冬”,要在中东推行“民主化进程”。

不过美国在中东搞的“民主化进程”实在是过于脱离现实土壤,最终是全盘倒台,伊朗成功破局,伊拉克新政府与伊朗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沙特联合几乎所有海湾国家在也门也被打的铩羽而归。而作为阿拉伯之冬的高潮,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在一片“阿萨德必须离开”声浪中硬是挺了过来,并且越战越勇。

最终世界局势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美国必须重新强化在欧洲、东亚的力量。经过多年犹豫之后,美国终于决定大幅度降低在中东的影响力,指望主要依靠政治、金融的控制力维持在中东的基本盘。

但随着俄乌战争爆发,美国原本指望的主要盟友沙特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了,这也就意味着美国在中东出现全面崩盘的危险。

今天的中东局面大概就是这么个样子,中东的变局开始了,但这还远远没有到高潮。

而在这个大局面之下,以色列面临的局面就坐上过山车了,以色列的注意力一直主要放在西边,虽然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真主党实力已经颇为强大,但以色列也将主要注意力放在了那里,实力对比之下,真主党依然是防守有余而进攻不足。

以色列也没有放松过对黎巴嫩、叙利亚的空中打击,依然确保了在这个地区不会突然冒出一支足以摧毁以色列的军事力量。

而对加沙,以色列在无法将加沙地带人民全部赶走或者消灭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把这里变成一座露天监狱。他们建造了隔离墙,挖掘了封锁沟,用装甲推土机铲平看不顺眼的房子,时不时断水断电断网,严密封锁,还经常进行轰炸。从表面看起来似乎以色列过去二三十年来的这些残酷政策已经收到效果,将哈马斯的实力限制在了一个相当低的水平。甚至巴勒斯坦人的土造火箭弹,以色列也能用“铁穹’防空系统拦截下来,似乎以色列已经拥有了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

然而所谓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以色列企图建立一个用尽量少的人力,看管住几百万人的大监狱,结果就必然少不了这个监狱四处漏风,哈马斯终于积累起了足够的力量,而以色列军队本身也在长年治安战中积累了足够的松懈,于是事情就这么发生了。虽然这个行动并不能伤及以色列的根本,但确实是几十年来以色列吃的最大苦头。

当然,毕竟加沙地带还是太小,太狭窄,太拥挤,被以色列人封锁的时间太长,哈马斯能积累下来的家底毕竟有限,即使是仅仅说人口,哈马斯也远远不足以和以色列正面对抗,他们的这次反抗行动能够做到的极限也就是打疼以色列了,接下来以色列的报复还击主要是由巴勒斯坦民众来承受。过去几十年里以色列军事理论的核心是恐怖统治,用轰炸和屠杀来恐吓巴勒斯坦人民,企图以此让他们屈服,但当巴勒斯坦人民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这种暴虐的行为只能激起更多的仇恨和反抗。

以色列极右翼政府如今其实是绑架了整个以色列国家和犹太民族,其实从以色列的经济状况来看,这个国家的主要经济来远并非是在本国国内的工农业生产,而是依靠跨国金融和贸易,而由于以色列本身的实际条件,其贸易的最大宗又是钻石这样不能吃不能喝的奢侈品,这就意味着以色列政府并不需要特别在意国内民生和治理问题,因为这些方面的问题不会如同一般国家一样造成对国内经济问题的担忧。结果就是他们并不会特别在乎本国遭到攻击的现实影响,说的难听点,如果说之前几年他们的重点是“让以色列人民相信他们受到了保护”,那么这次,被打了报复回去,让选民出气,另一种角度而言也是一种解决办法,只要继续有冲突,他们就可以一直赢,那为什么还要去消除冲突呢?

正是因为把国家治理成什么样这件事并不是以色列政府真正担忧的问题,所以极右翼政府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奇葩政策,这样一种政策才是是真正灾难源头。

不过从长期角度来看,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以色列的这种政策终究有玩不下去的一天。以色列民众有一天也会意识到,退让和妥协,自己活也让人活是唯一的出路,并且意识到绑架了整个犹太民族的一小撮才是他们灾难的源头,这才是巴以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的关键。

那么怎么才能让以色列意识到武力无法解决问题呢?光靠道德指责没有任何作用,只有靠斗争,靠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

也不要觉得这一天很遥远,曾经全世界也曾以为南非的种族问题永远不会有解决的一天,但现在南非已经几乎退出世界新闻了,尽管他们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和平本身就是最大的红利,对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民众来说,事情也是一样的。

当然,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走掉,以色列的极右翼执政集团是不肯主动退出历史舞台的,他们还会继续赖在中东舞台上强行拖戏,以前他们能杀死想要带来和平的人,把仇恨强行延续到今天,那么今天自然也可以在加沙继续制造更多的仇恨,炸医院炸平民只不过是这仇恨火堆上新浇的一桶汽油,坏消息是,汽油有的是。

所以,问题其实很大程度上不在于两个民族本身,从我们上面对巴以问题的发展过程的简述就可以看出,巴以问题不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自己的问题,它的发展由来和未来走向,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局势的变化。这个地区热点何时能够平息,很大程度上就要看这百年未有的大变局,这不义不公的“世界秩序”何时能够真正开始翻天覆地,只有那个时候,未来才能到来。

观察者网是一家独立而负责任的新闻网站,我们秉持全球视野、中国关怀的理念,为大家制作节目,想要支持我们的朋友,可以加入付费会员频道观察员,年费198,使用我的邀请码999可立减10元。现在充值或者续费,可以领取《天下中华》和《眉山金融论剑》,送完即止,大家赶紧行动吧

好了本期节目就到这里,咱们下期再见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