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猪八戒的原型为瓦拉哈

【张同胜 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关于猪八戒的原型,迄今已有朱士行、牛卧、金色猪、驴等说法:

杭州佛教协会编《灵隐》认为“朱八戒传说是三国时往西域求法的第一僧人朱士行”。

陈寅恪认为猪八戒的原型是《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中《佛制苾刍发不应长缘》中的牛卧苾刍:天神为了避免国王伤害牛卧,自变身为一大猪,国王随后追逐这头猪,于是牛卧乘机逃走。①

黄永武《猪八戒的由来》认为佛教中的金色猪是猪八戒的原型,可是,根据《西游记》小说的叙述,猪八戒是“黑猪精”,不是“金色猪”,张锦池《论猪八戒的血统问题》已有具论②,此处不赘。

500

杨光熙根据《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有一头驴,从而认为猪八戒的前身是“驴”③。

以上关于猪八戒原型的考论,虽不无价值和意义,但离事实真相还相去甚远,因而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一、《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

我们探求猪八戒的原型,应该依据《西游记》小说文本对他的描述,抓住其本质特征。而依据小说文本可知,猪八戒实乃一“黑猪精”:

猪八戒第一次出场时,是观音菩萨去东土寻求取经人,经过木吒与之打斗后,观音菩萨问: “你是哪里成精的野豕,何方作怪的老彘,敢在此间挡我?”( 《西游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

猪八戒之形貌,另一次出自孙悟空之眼中,即“黑脸短毛,长喙大耳”( 《西游记》第十八回) ,可见猪八戒乃黑色猪,不是金色猪。况且,猪八戒是一头“野豕”,不是“家猪”。当唐僧问西去的前程时,乌巢禅师对唐僧说:“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这里的“野猪”是“骂的八戒”呢。之前孙悟空要捉拿他的时候,回去对唐僧也说猪悟能“嘴脸象一个野猪模样”(《西游记》第十九回) ,由是观之,猪八戒的原型只能是“野豕”,且是黑色的野猪,而不是金色猪或驴。

500

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猪八戒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尚未出现猪八戒这个形象,最早在《朴通事谚解》注引《西游记平话》为“黑猪精朱八戒”。《西游记杂剧》中的“猪八戒”为“金色猪”,显然,这是猪八戒的原型在中土接受过程中的变异。

在《西游记》中,猪八戒初到高老庄的时候,“是一条黑胖汉,后来就变做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呆子,脑后又有一溜鬓毛,身体粗糙怕人,头脸就像个猪的模样”,张锦池认为这就是猪八戒“平素的尊容”④。

《西游记》中猪八戒这个艺术形象,关键有以下几点需要把握: 它是一黑色的野彘,猪首人身,水神。而这个艺术形象,与中国神话中猪神的形象大相径庭。那么,在中国神话中,猪神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它是否与猪八戒形貌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呢?

二、中国神话中猪神的形象

《山海经》记载了四十多位“彘身人首”的猪神。

《中山经》云: “凡荆山之首,自翼望之山至于几山,三千七百三十二里。其神状皆彘身人首。”《北山经》记载: “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无逢之山……其十四神状皆彘身而载玉。”《东山经》云: “剡山,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彘而人面。”

500

《大荒西经》说: “有兽,左右有首,名曰屏蓬。”而与《大荒西经》为同一性质,不同版本的《海外西经》也说: “并封在巫咸东,其状如彘,前后皆有首,黑。”这里所谓的“屏蓬”、“并封”,是两个头的像猪一样的怪物。《逸周书》云: “区阳以鳖封。鳖封者若彘,前后有首。”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说: “并封、屏蓬本字当作‘并逢’,‘并’与‘逢’俱有合义,乃兽牝牡相合之象也。”这种两头兽显然也与猪八戒的形象相去甚远。

《山海经•海内经》中,颛顼之父韩流,嘴巴像猪,脚似猪蹄。《山海经》还记有“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徐显之《山海经探源》指出: “在《北次山经》中所述共 46 个山,其中有 20 个山的山民崇拜马,另外 26 个山崇拜猪。”《淮南子》中有“豕喙民”,汉高诱注解说“豕喙民”是长着猪嘴一样的人群。

《山海经•东山经》云:“有兽焉,其状如彘而人面,黄身而赤尾,其名曰合窳,其音如婴儿。是兽也,食人,亦食虫蛇,见则天下大水。”这或许是先民之洪水经验的记录,但并没有言及此兽就是水神,《西游记》小说中猪八戒是天河里的天蓬元帅,从身体文化而言,源头恐怕不会出于此。

从《山海经》的状物可知,中国神话中的动物神,大多具有“兽身人面”的特点,再如“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有鸟焉,其状如鸮而人面”; “山魈,其状如犬而人面”;“英招,其状马身而人面”; “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等等。

由以上可知,中国古代的《山海经》关于猪神的叙述,其中“猪身人面”的有四十多位,还有两个头的猪,这些猪神的形象,都是中国远古神话中关于猪的想象的产物,但它们都不是“猪头人身”的形象。

三、印度神话中的野猪与金色猪

古印度文明是森林文明,印度人对猪的认知和情感是基于森林里野猪的凶猛形象,而不是家猪懒惰不洁的形象。印度人认为,在古代的森林里,野猪比狮子还凶猛,野猪曾因为勇猛而被崇拜。印度人似乎很喜欢“野猪”这种动物。

例如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中有这样的诗句:“巨大的野猪住在山洞里,它们在林子里来回荡游; 为了想喝水走了过来,吼声就好像那公牛;它们样子都长得很美,人中英豪!你会在池旁邂逅。”⑤牛在印度是神的化身,而野猪被比作“公牛”,且认为野猪的“样子都长得很美”,从而衷心地予以赞美,这种喜好其实倒是反映了猪八戒原型的地域文化特点。

在印度,人们相信万物有灵和轮回转世,猴子和野猪等动物都是受人们崇敬的。在印度神话中,野猪并不是可恶的或是可厌的,而是勇猛可与狮子相媲美,深得印度人之喜爱,否则毗湿奴何以曾化身为野猪瓦拉哈( 又译作瓦洛哈⑥) 来拯救陆地?

印度神话说,当妖魔希罗尼亚克夏把大地拖进大海,毗湿奴为了拯救大地,便化身为一头野猪,潜入海底,与希罗尼亚克夏搏斗千年之久,最终将妖魔杀死,将大地女神昔弥解救出来。在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摩诃婆罗多》中,这头黑色的野猪被称为“乔宾陀”: 毗湿奴曾下凡化身为野猪,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大地,并将大地重新驮起。因此,毗湿奴又被称为“乔宾陀”,意思是“发现大地者”。

500

毗湿奴

野猪瓦拉哈是毗湿奴的第三次化身,但它不是纯粹一头猪的形象,也不是中国神话中“人头猪身”的形象,而是“猪头人身”的形象,这有瓦拉哈的雕像为证⑦。瓦拉哈是“猪头人身”的形象,《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也是“猪头人身”,它与瓦拉哈的造型完全是一模一样的,显然它的原型就是瓦拉哈。


​另外,瓦拉哈力大无穷,而猪八戒也有很大的气力。譬如猪八戒变做一头大猪将七绝山稀柿衕的旧道拱开( 《西游记》第六十七回) 。猪八戒曾是玉皇大帝手下主管天河的天蓬元帅,在与水怪多次斗战中,他和沙僧都是能将,而孙悟空则远远不及。猪八戒的这一本事,来自毗湿

奴的化身野猪瓦拉哈,他曾到海底与妖魔大战千年,最终把大地拯救上来。

现当代的学者,对于印度神话原型的探索,一般溯源到汉译佛经就结束了,其实,那不是源,而是流。因为佛教故事吸纳了大量印度神话、婆罗门教中的神灵及其故事。《西游记杂剧》中的金色猪,便是佛教故事中的说法。

在杨景贤《西游记杂剧》第十三出“妖猪幻惑”中,猪八戒自报家门说: “某乃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⑧而摩利支天在佛寺的造像是一天女形像,手执莲花,头顶宝塔,坐在金色的猪身上,周围环绕着一群猪。

在印度神话中,摩利支天三个头分向三面,各有三只眼。正面善相微笑,菩萨脸; 左面猪容,有獠牙,伸舌头,皱眉; 右面童女相,面似莲花。乘猪车,常作立或跪于车上三折腰舞蹈姿势。身边围绕着一群猪。⑨

500

摩利支天

从以上可知,猪八戒的原型与摩利支天及其坐骑“金色的猪”并没有关系,猪八戒的原型只能是印度神话毗湿奴的野猪化身瓦拉哈。

四、瓦拉哈的东传与猪八戒形象的生成

在印度神话中,毗湿奴的野猪化身瓦拉哈将大地女神从海底中拯救出来,是“英雄救美”,但瓦拉哈并不好色。猪八戒之好色,或许源自毗罗陀。当毗罗陀被罗摩的箭射中后,他说过一番忏悔的话: “……我曾迷恋过天女兰跋……”⑩ 这一点与天蓬元帅之所以被贬到人间的原因何其相似。

天蓬元帅因为“迷恋过”嫦娥,酒后失性调戏嫦娥,所以被勒令“重责两千锤”贬出天关,“有罪错投胎”,成了“猪刚鬣”( 《西游记》第十九回) 。

印度神话中的瓦拉哈是怎么传到中土的? 应该说还是途径佛教的传播( 既包括汉译佛经,又包括俗讲变文) 。正如陈寅恪所言,“自佛教流传中土后,印度神话故事亦随之输入瑏瑡。鲁迅也认为: “魏晋以来,渐译释典,天竺故事亦流传世间,文人喜其颖异,于有意或无意中用之,遂蜕化为国有。”

现存英国大英博物馆内,由斯坦因窃去的敦煌唐人绘图像《大摩里支菩萨图》,是一张幢幡,上绘大摩里支菩萨,菩萨脚前有一只猪,头人身,双手架开,作奔走如飞状,造形活泼。曹炳建认为这就是后来传说中的野猪精———猪八戒的最早雏形瑣瑏。这幅图,其中的猪是“猪头人身”,毫无疑问,它显然深受印度神话猪神一贯形象之影响,其原型可追溯到毗湿奴的化身瓦拉哈。

这幅画里的那头猪,其“猪首人身”造型一方面是印度神话中瓦拉哈形象东传的痕迹遗留,另一方面则是猪八戒与瓦拉哈的“中间物”,同时也证明猪八戒主体形象生成于西域,后随着俗讲变相传入中原。在流传的过程中,这个形象又被打上了中土文化的烙印。

猪八戒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发生过变化。据专家们鉴定: 广州博物馆所藏唐僧取经的瓷枕制作的年代至迟不晚于元代,应为宋、元磁州窑的代表作品。从瓷枕上取经故事图来看,猪八戒长嘴大耳,肩扛九齿钉钯,迈步跟随,但他还没腆着大肚子———瓦拉哈从未腆着大肚子。

500

猪八戒这个艺术形象随后具有越来越多的中土成分和色彩。或许,朱士行( 法号八戒) 作为汉地最早西天取经的和尚,得到了西域、中土僧俗的钦敬,于是他们将朱士行即朱八戒与瓦拉哈联系起来了,从而敷演出了关于猪八戒的有趣故事以及猪八戒这个世俗而可爱的艺术形象。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朱是国姓,为了避讳,朱八戒从而被改为“猪八戒”。《朴通事谚解》的有关注文记载,唐僧于花果山石缝中救了孙行者,“与沙和尚及黑猪精朱八戒偕往”西天取经。这同明代以前其它的“西游”故事把“猪八戒”称为“朱八戒”是一致的。明初,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中的猪八戒已经由“朱”改为“猪”,并将《朴通事谚解》中的“黑猪精”改为“金色猪”。

猪八戒这个艺术形象生成于元代,《朴通事谚解》说“《西游记》 ( 按: 指《西游记平话》) 热闹,闷时节好看”,由此可知《西游记》雏形已具,而猪八戒幽默风趣的个性或已形成。

综上所述,《西游记》中猪八戒这个艺术形象是中印文化交融荟萃的结晶,其形象的变迁史表明它是中印文化交流的结果,从而猪八戒身上既带有印度神话的基因,又带有华夏审美的风习。但是,追根溯源,猪八戒的原型是印度神话中毗湿奴的第三次化身野猪瓦拉哈。

① 瑏瑡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166 - 170、192 -197  页。

②④张锦池《论猪八戒的血统问题》,《明清小说研究》1997 年第 2 期。

③杨光熙《〈西游记〉中猪八戒形象的前身是“驴”》,《学术月刊》2009 年第4期。 

⑤⑩[印]蚁蛭《罗摩衍那》,季羡林译,译林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08、17 页。⑥[美]戴尔•布朗编《古印度: 神秘的土地》,李旭影译,华夏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62 页。在这部著作中,毗湿奴的第三次化身野猪被翻译为瓦洛哈,但其雕像是“猪首人身”之形象。

⑦[英]韦罗尼卡 •艾恩斯《印度神话》,孙士海、王镛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年版。在这部著作中,图 49 是毗湿奴的野猪化身瓦拉哈,它是 12 世纪乔罕风格的板岩雕刻,形象也是“猪首人身”。

⑧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02 页。

⑨白化文《汉化佛教参访录》,中华书局 2005 年版,第 110 页。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