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的愤怒:不公平,不合作
有这样一个任务游戏实验,形式很简单,两人一组,给其中一人一笔钱,拿钱的人有机会给另一个同伴一部分,另一个人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接受,要么拒绝,没有商量的余地。虽说人生如戏,但如此分钱实在又如做梦一般,因此这个任务游戏实验名叫“最后通牒”。那么,实验结果通常会怎样呢?
结果是,许多人会平分,一人一半,两人皆大欢喜。当然,这样的决定让经济学家感到惊讶。经济学家设计这个游戏的基本假设是,人们都会理性地为自己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如果你没有必要与人共享,也不会因此而受到惩罚,你究竟为什麽要与人共享呢?这只会让你变穷。
然而,如果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平分资源的做法不难理解。因为平分的举动表示双方彼此信任,并着眼于未来建立长期的亲密关系。所以,人脑具有习惯地推动公平感的机制。
但是,并非人人都能如此公平做事,或者说现实的心理和人生并非总像如戏如梦般美妙。我要说的重点是,“最后通牒”游戏中,把钱平分的只是许多人,而非所有人。或许还会出现更为有趣的情况。如果一方给对方的钱真的太少的话,比方说只给了伙伴1元,而自己留下了9元,那么接下来又会出现什麽样的情况呢?
也许你已经猜到了,面对分配结果悬殊的伙伴会一次又一次、不屑一顾地拒绝。这可谓是“不受嗟来之食”的现代实验版本吧。这一结果却令经济学家再次摇头叹息,如果伙伴拿了1元后就退出游戏,他至少还拿了1元。这样的实用主义貌似合乎“人之常情”,而这里的“人”一定是经济属性很强的人!
另外,游戏实验的其他结果还显示,如果分摊比例高于80/20,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都倾向于拒绝!从他们内心来说,他们知道伙伴对自己不公平,他们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只为保留同伙的污点。那么,人为何会这样做呢?
如果继续在人的身上来寻求答案,可能与问镜中人“我为何那么美”一样陷于孤芳自赏的困境。解开经济学难题往往也要跳出经济思维,就好比今天的技术官僚们要跳出“用发展来解决发展的问题”那样的陈旧思维。于是,萨拉·布鲁斯南和弗兰斯·德瓦尔这两位美国科学家别出心裁地、也不厌其烦地花了数十年时间研究不同种类的灵长类动物,试图揭开谜底,即公平、信任与合作的进化起源。
许多种猴子和类人猿与他们的近亲人类一样,对不公平现象都有明显的厌恶感,我们不妨称之为“猴之常情”。这正是萨拉·布鲁斯南等人在21世纪之初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最重要的研究发现之一。
猴子可不是经典的“最后通牒”游戏大玩家,那么科学家是如何得出他们的结论呢?你大概也对此很感兴趣吧。
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动物饲养的实验程序,可以很容易使其适应猴子经济学。基本框架是:两只猴子被关在相邻的围场里,彼此很容易看到对方的一举一动。接下来,一个实验员训练它们完成一项获取食物的简单任务。例如,猴子可以学会递给实验员一个代币,以此换取一点吃的。猴子习惯了这个程序后,实验的主要部分就开始了。一只猴子继续用代币换取往常的单调食物。另一只猴子如法炮制,但是突然得到了更为满意的食物——葡萄或其他更香甜可口的水果。猴子不在乎花花的钞票,但却真的很在意可口的美食。在这个程序中,人类对两只猴子的不公平做法很快就显现出“恶果”。
两只猴子做了同样的取食的“劳动”,一只猴子得到的却比另一只猴子多且好很多。看到这些实验时,我总想笑。这并不是因为我喜欢看一些猴子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是因为这个研究表明了我们与其他灵长类动物有多少相同之处。
研究证明,黑猩猩和卷尾猴不仅能发现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时间,而且还会因此表现出生气和愤怒。做了解这样明显有不公平现象的实验之后,这些猴子就开始行动起来了。它们要么拒绝参与,把不满意的食品扔给实验员,要么以各种方式让实验员知道它们一点都不满意。
正如我所意料的,研究者紧接着运行了几个控制条件,以确保这种行为确实是因为不公平的感觉所引起的。例如,仅仅看到得不到的食物,或者实验员递给它们美味前无意中把美味弄掉了,猴子是不会烦躁的。只有当另一只猴子用同样的“劳动”换取了更好的食物时,它们才会变得焦躁不安。
你可能想知道黑猩猩是否作了一些显性分析。黑猩猩的大脑当然比不上人脑,但是黑猩猩的大脑的确有一些推理能力。不过,卷尾猴就不行了,因为它们的分析能力极为有限。但是,卷尾猴与黑猩猩一样,也很讨厌上当受骗的感觉。这个研究结果表明,厌恶感不可能来自有意识的分析。
如果对不公平的厌恶感真的来自于一种推理能力,而不是来自一个更直观的计算,那么不仅卷尾猴不能表现出来,而且所有智力与黑猩猩类似的灵长类动物都应该能表现出来。
猩猩是最聪明而且认知能力最强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之一。但有趣的是,它们却没有表现出厌恶。面对不公平,它们并没有变得很烦躁。这与其说跟它们的思维敏捷度有关,还不如说与形成其自动反应的进化压力有关。
猩猩不同于黑猩猩和卷尾猴,它们孤独地生活在自然栖息地。所以,它们不会进行合作,或不需要像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对信任问题有较高的敏感性。它们的生理机能基本上没有调适到具有应对这些挑战的程度,就是说,它们在面对不公平待遇时,本能上是不会烦躁不安的。
如果对不公平和欺骗的反应不是来自有意识的分析,那么卷尾猴和黑猩猩的大脑里可能会出现什麽状况让他们会做出这样的行为?
情况正如我们对人脑猜想的那样,灵长类动物的大脑可以自动识别不公平的行为。近年来的有关人类的研究一致证实,我们的大脑常常会在我们还不了解所发生的事情之前就会对形势进行判断。当我们听到一声巨响,或看见路上有一条蛇时,不等我们有意识地了解周围的环境,我们的身体就已经有所反应了。神经感知很快,不需要有意识的思考。尽管它有时也会导致错误,但通常是很有效的,这就是为什麽它在进化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原因。
对于像人类、黑猩猩和卷尾猴这样的社会物种来说,即使我们不花时间来分析当时的情况,我们对不公平待遇的许多反应也是会出现的。对不公平待遇或背信弃义表示愤怒,根源就在我们的基因里,基因决定了我们是什麽样的人。
不过,信任问题不仅仅涉及对背叛或忠诚度反应,而且还包括彰显自己的诚信并能正确预测别人的诚信等能力。考察一下对灵长类动物研究文献即可知道,这些反应现象深深地根植于大脑和身体之中。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从被骗的猴子的角度来观察。但如果从那些得到好处的猴子来看,又会出现什麽情况?
毫无疑问,从长远来看,得到不公平奖励的猴并不都会乐于助“猴”。的确,额外的钱、葡萄或类似奖励的物品在短期看来是件好事,但损人利己会让其失去信任。在此,我们就更能明白,为什麽在“最后通牒”游戏中人们的做法与经济学家的预测正好相反。他们常常把钱对半平分,原来是想让别人觉得他们是做事公平、值得信赖的人。
这一担心在许多社会型灵长类动物中也很明显。黑猩猩很容易识别什麽时候自己比邻居得到的奖励“多”,发生这种不公时,它们有时会出人意料地、很有“风度”地拒绝自己喜欢的食品奖励。同样,卷尾猴常常会把最好的奖励送给它们当中运气不好的伙伴。
对这种类似于“路见不平、行侠仗义”的行为的唯一合理解释是,猴子试图展示它们的道德诚信,努力表明自己在未来是公平守信的伙伴。在这一点上与不知正义为何物的近亲们相比,自诩更加文明的人类恐怕要自叹不如。
最近,有更多的证据证实了它们就是那么做的。德国一个非营利性研究机构——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的另一项研究显示,黑猩猩有很强的识别能力,能对潜在的伙伴进行区分。当交给它们一项需要两个人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时,黑猩猩选择的是之前有诚信表现的伙伴。
在一个实验中,黑猩猩在选择工作伙伴时,它们优选的是以前与它们公平地分享过食物的伙伴,而不是那些没有这种表现的同类;在另一个实验中,它们选择的不是能力较差的伙伴,而是已经展示出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的伙伴。
要知道,信任某个人并不仅仅是要确定他们是否会公平地对待你,而且也要确定他们是否有能力完成自己承诺过的工作。
就厌恶不公平待遇的案例而言,拒绝不公平的分配和决定选择诚信度更高的伙伴,这两种行为都不能说明灵长类动物就一定要表现出自觉意识和理性分析。生理反应和情绪冲动本身就已经足够了,并且会通过进化发展继续保留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