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篡汉,一段发人深省的历史
《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唐代〕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王莽篡汉,这一段历史细细品味,真的是意味深长,极具现实意义。
这段历史可能大部分人都听说过,但具体过程没有那么了解。简单的概括,就是一个伪君子和书呆子,装了一辈子骗过所有人,让人以为他是个道德楷模、圣人,最终篡夺皇位。
但仅仅如此还不够,最发人深省的是他统治期间的治理手段,幼稚的以所谓道德统治国家,最终导致国家混乱,民不聊生,最终起义四起,国家灭亡。王莽被杀后,新的统治者甚至把他的头颅保存下来,用以惊醒世人。
汉朝汉成帝在位期间,大权旁落外戚,当时,以王凤为首的外戚权势滔天,执掌朝政。王莽也是外戚,是汉成帝的舅舅,但他们家族没有赶上好时候,属于外戚中的边缘角色,他自小学习儒家,一直认为,要用古时候的儒学思想来改造国家,才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但由于他父亲哥哥早死,他在家族中没有依靠,在没有科举制的汉朝,如何起步是个大问题。
1、跪舔得以腾达
王莽的逆袭之路是由两次跪舔开始的。公元前22年,大将军王凤生重病,奇怪的是,不知道他这个病是传染病还是味道大,家里人晚辈竟然都不愿意服侍他,王莽的机会来了,他侍奉左右,衣不解带,亲自尝药,怕烫到自己的这个大伯,整整持续了一个月,王凤大受感动,死前,叮嘱妹妹皇太后王政君照顾王莽。
之后,王莽被提报为一个小官,黄门侍郎,走上仕途。
公元前8年,大司马王根重病。王莽故技重施,又去王根身旁服侍,把王根服侍得感动得不行。死前推荐王莽任新的大司马。
同一年,王根死后,38岁的王莽升大司马,实现了他的第一个小目标。
2、伪装了一辈子的伪君子
不知道王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样的想法的,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是真心、什么时候是伪装,总之,他用一辈子的时间来营造自己道德模范的身份。
走入仕途1年刚当官的他,清廉俭朴,把工资给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把钱给乞丐。
听说朱子文没有后代,买一个漂亮女人送给他,说是一直关心这件事。
他的二儿子王货在家误杀奴婢,被他逼死。《汉书》记载“莽切责获,令自杀”。他逼死儿子不是因为儿子犯法,而是因为儿子导致了自己名声受损,这令他无法容忍。
这件事让王莽名声大噪,轰动全国。
后来,王莽升任大司马,一遇到国家有天灾,他就自我惩罚,不喝酒吃肉。汉朝土地这么大,经常他是一连几个月都不吃肉。
看到这里,大家是怎么想的呢,中国有一句话,叫“论迹不论心”,假如王莽后来没有露出自己的真面目,那他可能就这样以圣人的身份死去,万世传扬,没有人会质疑他是伪君子。所以,白居易说“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我相信,最开始的他也许的确是发自内心的用道德来约束自己,但随着这种行为给他带来越来越多的美名,美名又给他带来越来越多的实际利益,他的目的已经变了,从约束自己,变为打造人设。最明显的转折就是他逼死儿子的时候,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就应该对他警惕了。“房间整洁无异味,不是伪娘就是gay”,“事若反常必有妖”,当他已经为了所谓道德丧失人性的时候,心理无疑开始扭曲。
3、圣人王莽,逆境再度出山
前面说到,王莽在38岁成为大司马,走上人生巅峰,但是好景不长,第二年,汉成帝去世,汉哀帝即位。皇帝换了,皇后自然也换了,外戚自然也要换。王莽被迫辞职回到封地。
不久之后,他因为前文所说逼死儿子的事情成为全国名人,全国各地纷纷上书,要求圣人出山。
王莽因此调回京城,公元前1年,汉哀帝因酒色过度驾崩,70岁高龄的王政君趁机重夺大权,扶植汉平帝为傀儡皇帝,任命王莽为大司马,执掌朝政大权。
从这一年开始,王莽开始加封各种称号。安汉公、太傅、宰衡、加九锡。
这里必须说一下,从王莽这个历史上第一个接受所谓九锡的赏赐开始,所有要篡夺江山的权臣都是这样的流程,封王,加九锡,禅让,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这是后话。
公元3年,王莽把女儿嫁给汉成帝为皇后。公元5年,汉成帝驾崩,王莽立两岁的刘子婴为傀儡皇帝,自任摄皇帝。之后,搞了一大堆祥瑞,什么井里出现石头,写着“告安汉公莽为皇帝”,什么河里出现一块石牛,写着“天命归莽”等等,这一套糊弄人的手段,大家都懂。
到这个时候,只要你不是个傻子,都知道王莽想干嘛了。
尽管84岁的王政君坚决反对,但此时的她已经无力回天,公元9年1月10日,王莽在全国人民的一致拥护下,经禅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新。
4、古法治国,道德治国,圣人的瞎折腾,结果是一地鸡毛
前文说道,凭借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圣人外表,王莽在称帝之初得到了几乎全国人民的爱戴。
此时的汉朝,土地兼并问题严重,贫富两极分化。王莽开始了自己托古改制的治国旅程。结果是完全失败。
先是把盐铁酒铸钱的经营权利收归国有,对丝、棉、布、帛、五谷等五类民生必需品进行均价管理。听起来是不是挺对的?现在我们国家某些方面也是这么做的,但问题在于执行。在土豪遍地的当时,如果你没有铁腕的执行手段,政策在基层根本推行不下去,也就是说必须依靠所谓“酷吏”,让这种全心全意为皇帝办事、杀伐果断的鬼神开路,才能改变现状。但是喊了一辈子道德的王莽做不下去,天天唱着仁义礼德的他,靠的是自觉。结果就是这个政策成为大地主的敛财手段,农民生活更加艰难。
其次是要求全国土地收归国有,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没有土地的人民。道理同上,没有铁血手腕,这个政策反而成为大地主联合地方官吏剥削百姓的手段,土地兼并更加严重。
还有比如废除奴婢,禁止人口买卖。王莽想的是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但现实很残酷。本来破产农民可以卖身为奴,混口饭吃,现在土地被抢走了,也没有活路,结果就是上山为王,到处劫匪四起。
还说货币改革,更成为一个笑话,在王莽当政十几年,一共推行了二十八种货币,政策的混乱,导致市场经济崩盘,百姓存款被洗劫一空。
还有一些比如改地名官名、律法、度量衡、律令等,纯粹是瞎折腾,搞来搞去没一点用。
外交上,他无缘无故把匈奴和高句丽从王爵降级为侯爵,无缘无故的侮辱让边境战火重启。
就这样,王莽成功把一个问题很多的帝国引爆了。人民纷纷起来造反,烽烟四起。
公元23年秋天,乱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汉书上说,王莽死后,他的身体被士兵砍成无数段,脑袋被踢来踢去,甚至他的舌头都被切下来吃掉。更悲惨的是,他的脑袋被保存下来,收至皇帝库房,供后人警醒。
后来,光武帝刘秀一统天下,建立东汉,中兴汉室,这是后话了。说起来,谁不想匡扶汉室呢?说到这里,等我回家打开全战三国再来上一把!
王莽的改革,他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是他把治理国家,想的太天真,太幼稚。的确,从汉武帝开始,封建帝王都是打着儒家仁义的旗号,但他却没注意,这些成就一番事业的大帝国,全都是外儒内法,用儒家做伪装,实行的是严整的法家制度。永远不要相信人,道德,只能作为倡导,只有制度,才能真正让人畏惧,维持秩序。
5、引人深思的王莽
凭借完美的人设成为领导人,书人气的幼稚改革葬送国家,听起来是不是感觉很熟悉?
眼下就有一个现成的例子,乌克兰。
凭借自己在电视剧中的表演营造的人设成为总统,不顾现实的一整瞎搞,结果是战火纷飞,人民流离失所。
再说国外的选举制度,早就有人抨击过,所谓选举,就是另一种选秀,另一种表现,这种制度在电视辩论出现后更为明显。长得帅、口才好、擅长辩论,这成为了从政的优势,甚至是必备素养,而不是能力。从政前的完美人设,和能不能当好领导人,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
所以历史真的是很有意思,几千年前的事情,有时候可以让我们看到现实中的映照。这就是读历史的乐趣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