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优秀学生留遗书坠楼:不幸的孩子一生都难以治愈童年

昨天下午,桃蛋妈看到一个痛心的新闻:

 

500

深圳宝安区13岁的男生小金坠楼身亡,留下四封遗书,出事前在家补寒假作业。

在班级里,他是老师的“左右手”,家长形容他:

性格可爱活泼,前景光明,大好前程。

 

2月21日下午,上周四,开学第四天,本应出现在学校教室的他,被发现倒在自家楼下一个巷口处,生命垂危。

事发当天早上,小金的妈妈还在家长里和班主任讨论寒假作业的事情。

500

送往医院路上,家长发现,孩子左手手腕还有两道刀痕,孩子在坠楼之前尝试过割脉。警方在现场找到了那把刀。

当天傍晚,小金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500

在他决定自杀前,事无巨细地考虑到了身边每个亲人,分别给他们留下了遗书。

第一封偷偷夹在姐姐的平板电脑内:

虽然经常拌嘴……但我希望你不要伤心。

文末提示第二封给姨妈的信,放在卧室电脑台上的红领巾下。

当天中午,还是姨妈送他出门上学,信里写到:

你是这世界上第3个对我好的人。

安慰对方之余,提到了第三封信在妈妈衣柜里。

爸爸妈妈,我知道你讨厌我,我走了,请不要伤心难过。

文末留下了第四封信的线索,写给了他最舍不得诀别的人,他老家的爷爷奶奶。信在他自己抽屉里的身份证下压着,他将最重要的一封信同自己的身份证摞在一起。

小金牵挂奶奶的身体,在信中写到:

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们两个。

因自己无法达成爷爷奶奶的期望,道别之余,他还特别叮嘱,把春节收到的不足500元的压岁钱留给两位老人。

就此绝笔。

没有愤怒、没有对世界的控诉,一直到离开,还在牵挂曾对他好的亲人。

孩子留下的作业中,有两段话,诉说着他对“人的价值”和“生命的价值”的理解——

人的价值有时在于关爱他人。

生命的价值:去完成自己的目标,让自己变的充实,尽力去帮助他人。

500

小金的作业

一个温柔善良的孩子走了。

而在他身后:“谁该为他的死买单?”

成年人之间的责任问题博弈,才刚刚尘嚣纷起。

2月22日,孩子离开第二天,小金妈妈在家长群开始征讨班主任:

您葬送了一条生命,您能安心过上一辈子么?您要为您的行为,造成这样的后果负责!

500

小金妈妈认为,对于孩子的死,班主任、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在孩子走后的几天内,区教育局负责人、学校负责人与小金家长沟通了3次,分歧巨大,一直到今天未能和解。

学校表示将以调查结果为准,绝不推卸应有的责任,并建议家长走司法程序。

2月27日,面对家长的强烈问责,班主任先后出现精神恍惚、说话断片的症状。学校已让班主任停课。

小金的书桌上,还留着他的试卷、奖状。

压死骆驼的从来不是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这些成年人究竟构筑了怎样一个世界?让孩子如此心酸失望,以至于放弃在这个世界继续生存的想法。

每次看到这种孩子的悲剧,桃蛋妈就特别难受。可还有很多人,在这件事的报道文章后面,发表着“孩子太娇气脆弱”的观点。

500

难道孩子经受的痛苦,就不是痛苦么?

一个自认为“父母讨厌自己”的孩子,内心该有多不快乐呢?

到底谁把他推到了这一步?

01 “在班里还是您的左右手”

在我们的印象里,能成为老师左右手的孩子,和完不成作业的孩子,是画不上等号的。

特别是在家长群截图中能看出,班主任是一名对课业要求如此严格的老师,又怎会让一个连基本学业要求都达不到的孩子成为自己的左臂右膀呢?

除非这个孩子从前不是这样的。

从老师的左右手到完不成作业的孩子,并不是发生在短短的一个假期。

孩子是主动被推到“老师的左膀右臂”这个位置的么?

从孩子未完成寒假作业可以看出,很有可能是被动的。

他潜意识里是抵抗的。

这种抵抗可能源自于一种力不从心。

他没能如大家的期望那样成为那个“左右手”,还被公然勒令回家。

上过学的我们都知道,同龄人评判的目光,老师失望的目光,对一个孩子来说,多么如芒刺背。

从小被定义为“优秀学生”的孩子,光环是加冕,也是枷锁。

可是要求写作业不过是最基础的老师职责,小金的悲剧,绝不能让老师来承担所有问责。

500

小金的书桌

02 “爸爸妈妈,我知道你讨厌我”

小金的父母都是生意人,在外地奔波,所以小金跟姨妈在一起时间多一些。

“城市里的留守儿童”,指的就是父母经常不在身边的孩子。

孩子在答卷上说,人的价值在于关爱别人,帮助别人。

有两种可能,一种他自己缺乏关爱,渴望得到温暖。

另一种,在他过往受到的教育里,他的自我构建源于外界的认同,也就是“利他”。

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提倡自我应该被适当压抑,利他才是正解,个人发展的过程里,外部的评判更重要。

可是作为成年人,你我心知肚明——

这个世界的真相是这样的么?单纯地善良利他,就能得到认可和幸福么?

13岁,正值青春期,孩子的身体发育越来越成熟,可他真的已经准备好要和曾经的世界告别了么?他知道该如何进入成人的世界么?

日本一代宗师明慧上人,曾在十三岁那年,决定自杀。

他还写下了遗书:

匆匆十三年,但觉身已老。

他感觉到作为童年的那个完美的世界正在离自己远去,而接下来要面对的,只是一个残破、荒谬、肮脏的,令人厌恶的世界。

既然人总是难逃一死,他决定舍身饲饿狼,以求冥福。

他夜里一个人跑到墓地去躺着,却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他遗憾地回到家里,才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曾在《孩子的宇宙》这本书里如此写道:

青春期就是“蛹”的时期,在青春期到来的时候,作为毛虫,可以说已经迎来了晚年。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记得第一次读到李贺的这句诗时,桃蛋妈心里微微一震,被一种深刻的共鸣击中。

彼时,我也不过是一个初中的女孩,却完全能够体会到诗人写下“心已朽”这几个字时,是种什么样的心情。

500

小金家的书柜

爸爸妈妈,我知道你讨厌我。

我们不知道,青春期的小金,是否在每一件未能圆满完成的任务后面,都被贴上了“你真无能”和“我好失望”的评价。

也许他,变得比儿时更沉默。

也许他,把自己的世界寄托在了游戏里。

也许他,需要与同龄人分享心事。

可是他父母回应他的,也许和千千万万个父母的想法一样:我顶着那么大的压力,给你创造了安宁富足的环境,你不好好读书,就是对不起我。你那点痛苦,算什么痛苦?

小金的爸爸妈妈一定是爱他的,可是那些未曾认真说出口的爱,都转换成了严苛的语言。

最终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讨厌我。

父母的爱责被解读成了讨厌,小金在这份误读里更加加深了对自己的否定。

孩子与自己、与世界和解的机会,在父母这里,再次失之交臂。

500

人去楼空的小金床铺

最后

我们总说,少年不知愁滋味。

但孩子的痛苦,是真实存在的。

仿佛自己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尽头,看到了人生的本象,心已经衰老得近乎暮年,而余生还有漫长的时间要打发。

那种绝望而困顿的心情,是真实的。

孩子们遇到的问题并无多大区别,逃避的方式也大同小异——

有时可能是一场恋爱,

可能是一次追星,

可能是以游戏的面目出现的,

也可能,是一次逃避寒假作业。

正是在此刻,他们正在渡过一生最脆弱迷茫的时光,开始对未知前途小心翼翼地试探。

正是在此时,我们的爱和理解,才能使孩子从容地成长,从而再不畏惧现实世界的残酷与肮脏。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而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正在组成孩子们对于童年的回忆。

桃蛋妈只希望孩子健康、平安地成长。

你优秀,我会替你高兴,你平凡,我将为你遮风挡雨。

这个世界不够好,可你不要心酸绝望。

因为我在你身边。

希望这样的悲剧,再也,再也不要发生。

500

500

500

桃蛋妈   

坐标北京 | 深夜码字爱好者

公众号 [ 牛娃成长记 ] 作者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